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327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604篇
地质学   505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3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51.
按照Chen(1987)的观点“碎屑流”为作为综合性术语,用以代表在重力诱发下碎屑物质运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不过,这一定义可能包括滑坡。为了把碎屑流与滑坡和崩坍区别开来,作者把碎屑流描述成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上饱和,整体上运动的碎屑运动形式。“整体饱和与整体运动”并不意味着饱和与运动都达到100%的程度,它意味着整个碎屑体都处于饱和与运动中,通常,滑坡是部分饱和和与部分运动的。完全移动的运动但物质并不完全饱和可称为碎屑(土壤)坍方或边坡崩塌,但这些可包括在广义的滑坡中。 Takahashi(1978年)提出碎屑达的引发是由于突出具一定深度的地表水流,天然的毁坏可产生这种地表水流,但这在山洪前期似乎不常见,日本次山爆发中泥石流的监测表明当短期(10~20分钟)降雨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可引起碎屑流。作者研究了这  相似文献   
352.
东南极的Bunger山在元古代期间经历了一次低压麻粒岩相造山事件。含石英的泥质片麻岩中,S_1叶理平行干M_1组合,石榴石-堇青石-尖晶石-铁铁矿和石榴石-矽线石-尖晶石-钛铁矿-金红石的稳定共存是M_1期间主期变质压力(大约为4Kb),温度(大约在800℃)的证据。在M_2期间,石榴石反应边的生长和围绕铁尖晶石及铁钛氧化物的堇青石是增压期间M_1组合不稳定的证据。M_2组合的热动力学计算表明,其形成压力为6~7Kb,温度为750℃左右。因此,来自Bunger山的片麻岩表明了在有限的冷却期间,大约有2Kb或更多一些的增压作用。这样的P-T轨迹不同于具有等压冷却或减压特征的其它元古代地体。未变形的大的紫苏花岗岩体在增压作用的末期,在950℃左右的温度下向上侵入。由于变质作用是因为软流圈下的热扰动,在其上厚岩石圈中较薄大陆地壳的中等地壳深度上发生的,这就能较好地解释了M1期间的低压变质作用。我们提出冷却期间的增压作用,是相邻的正常厚度地壳和Bunger山薄地壳之间体积力的作用通过热扰动″接通″而发生重力回流的结果。在这样的模式内,出露于Bunger山的紫苏花岗岩侵入作用的时间与下地壳变质最大值期间部分熔融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353.
高喜马拉雅加华尔变质带似乎已在宽15~20km,北东倾斜上冲型韧性剪切带内逐渐形成。此带是由于印度板块内,新生代大陆碰撞过程中陆内地壳收缩形成的。在四个不同的重要变形幕中,最广的D_2变形幕的标志是斜卧和平卧褶皱f_2,显著的轴面叶理S_2,共轴的北东向倾伏的L_2拉伸线理和同构造生长的标志变质矿物等。这些变形构造是在SW向D_2韧性剪切带变形过程中形成的,而与S_2叶理及逆冲断层的产状无关。采用石英颗粒和集合体的RS/φ数据,可得到中央主冲断层(MCT)及中央结晶带之下的小喜马拉雅山加华尔组石英岩的区域应变模式,并揭示出,在宽广的韧性剪切带的狭窄糜棱岩带中有限应变(?)达到最大值。在其后D_2和D_3变形幕中,包括MCT的冲断岩席的产生适应了缩短作用,并且Jafagh冲断面与糜棱岩和最大应变面相一致。在更高的层位,韧性剪切带变成挤压的脆—韧性带,并导致了小喜马拉雅冲断岩席向南移动期间产生了倾向南西的F_3a和F_3b褶皱。  相似文献   
354.
355.
356.
Soman  K 杨永强 《世界地质》1991,10(1):29-30
Achankovil剪切带南侧,南Kerala地区孔兹岩—紫苏花岗岩组合至今被认为其年龄为太古代,然而最近的研究提出一些证据认为它是在元古代广泛活动的。南Kerala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地体组成了西Ghats大陆边缘带的南部部分,同时包括了麻粒岩相变质的产物,这些变质产物主要属于孔兹岩系,它包括石榴石—矽线石片麻岩±石墨和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偶尔在片麻岩地体中可看到条带状紫苏花岗岩。这两种岩系经常被包围在石榴石—石英—长石新生体中。引人注目的紫苏花岗岩边同样在混合岩化片麻岩中发育。眼球状片麻岩出露于Trivandrum的南部,同时在Acha-nkovil剪切带中可见到孤立的带状堇青石片麻岩。所有这些都被早二叠纪伟晶岩(So-  相似文献   
357.
358.
6~9月的印度季风雨和圣地亚哥站减去达尔文站的气压差、塔希蒂站减去达尔文站的气压差以及赖特的南方涛动指数之间存在着相关,并显示出除了圣地亚哥的单站气压,其它各站的单站气压偏差、南方涛动指数,都可由季风雨得到预兆。季风雨和热带东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着1~2个的滞后负相关关系。一个多雨的季风和2-3个月后的南半球负距平温度相联结。此外,北半球的暖冬,特别是大陆的暖温,又预兆着一个多雨的季风。这种半球温度和季风雨的关系,在1947年之后是显著的。再则在季风出现前的12~2月、3~5月的达尔文站的气压变化和季风雨之间有强相关(-0.64),但这种强相关只表现在1947~1984年期间,而1947年前,这种相关又表现得很弱。  相似文献   
359.
360.
四万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迁   总被引:83,自引:10,他引:83  
内陆湖泊,特别是那些大型的淡水湖和盐湖,在漫长的演变历史长河中,对气候环境的反映是相当敏感的。巨厚的沉积物,记录了古气候变迁的丰富信息。盐湖的研究表明,40000年来的重大气候事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内部同样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