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339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31.
相比于传统的小变形锚杆支护材料,负泊松比锚杆/索材料具有大伸长量、高强高韧、高恒阻力、吸能等优异力学特性。在宏观负泊松比(NPR)锚杆/索研究和应用基础上,何满潮研发了新一代微观NPR钢材料和微观NPR锚杆。目前微观NPR钢材料的静力学特性研究较少,微观NPR锚杆在城市地下隧道工程的适用性有待于现场应用验证。通过室内静力拉伸试验对微观NPR钢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批次微观NPR钢平均伸长率为34.68%;恒阻力值范围为203.9~ 240.7 kN;拉伸全过程表现为均匀拉伸变形;无屈服平台,破断时无明显颈缩现象。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微观NPR锚杆在微静力拉伸条件下的弹塑性增量本构模型。以某路地铁站风道段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微观NPR锚杆施工工艺,现场测试了极限拉拔力、伸长率及锚杆轴力等方面,结果表明,微观NPR锚杆具有高恒阻力及大伸长量等优势。在围岩大变形隧道开展了支护应用试验,验证了其具有良好的围岩大变形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32.
233.
边坡临滑预警一直是地灾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力学监测方法(牛顿力监测)对雅安宝兴县某傍山公路边坡进行监测,该边坡位于唐包滑坡老滑坡体下缘边界处。经过4个月的连续监测,获取了大量监测数据,并成功预报了两次局部滑坡。本文首先整合牛顿力监测数据和降雨量监测数据,再将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滑坡过程中的力学演化规律,对降雨条件下诱发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牛顿力监测预警成功的案例其临滑预警时长与滑坡体量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后讨论了牛顿力监测方法与斋藤模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优劣势,并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了由面到点的监测预警思路。通过分析,牛顿力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能较好对应,并可将土质滑坡分为3阶段:(1)牛顿力上升阶段; (2)牛顿力突降阶段; (3)滑坡阶段。本文为牛顿力监测系统的推广提供了实践经验,并为力学监测与位移监测结合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34.
陶志军 《铀矿地质》2023,(5):790-803
为指导摩天岭地区北部拉培地段铀矿找矿工作,文章在前人区域构造体系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断裂构造走向、规模、活动期次和断裂充填物类型的详细调查分析,梳理了构造体系,划分了成矿期构造活动期次,应用里德尔剪切模型研究了成矿期构造运动学规律和动力学演化特征,最后分析了各构造带铀成矿潜力。文章将拉培地段构造体系划分为4组:北东向乌指山断裂、北西向断裂、近东西向断裂和北东向羽状断裂。矿前期,在伸展构造体制下,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主要以张性为主,乌指山断裂活化;成矿期转变为左行走滑体制,与乌指山断裂配套形成了以F20为代表的北西向张性T断裂和以F6为代表的近东西向反向剪切断裂;成矿中-晚阶段,随着剪切作用的不断进行,新生了一组与乌指山断裂呈小角度相交的北东向左行压扭性P断裂,北西向断裂由张性转变为右行剪切,而近东西向断裂压性特点更加显著;矿后期,研究区基本结束左行走滑体制,转为东西向拉张作用。北东向乌指山断裂是研究区内重要的导矿构造,断裂本身成矿潜力一般;北西向断裂整体成矿潜力一般,但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往往为重要的铀成矿地段,应引起重视;近东西向断裂成矿期活动强烈,成矿作用明显,成矿潜力好;北东向羽状断裂...  相似文献   
235.
皖东蚌埠—五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区内主要出露古老结晶基底五河杂岩。小红山重晶石石英脉呈近顺层状产出于五河杂岩地层内,脉中组成矿物以石英和重晶石为主,另有厘米级长柱状金红石以及少量的金属硫化物和黑云母,重晶石石英脉的上下围岩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显微镜下,金红石内部发育环带结构和核边结构,是脉体中早期晶出的矿物,可分为2种类型:黑色金红石和褐色金红石,其中前者为早阶段形成。金红石进行的EMPA和LA-ICP-MS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金红石W含量较低,且具有显著高的Nb/Ta、Zr/Hf比值,指示其变质流体成因。其高Nb低Cr、低Mg、Al、Si的特点,表现出壳源长英质(泥质)金红石的特点。金红石Zr温度t=(504.18±79.60)℃,位于角闪岩相变质区间,黑色金红石的形成温度较红褐色金红石更高。(Fe+Cr+V)含量与(Nb+Ta+W)含量的关系说明金红石中的V为V4+,元素置换方式在黑色金红石中为Fe2++2R5+→3Ti4+,而在红褐色金红石中为Fe3++R  相似文献   
236.
随着全球气候特征的明显变化及江苏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电网设备因气象灾害所引发的故障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污闪、风偏等故障次数明显增多.在广泛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苏地区典型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气象灾害形成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风、雷暴、雾霾、覆冰天气条件下电网设备的故障特征,明确了故障时的主要气象要素及影响规律;同时结合江苏电网运行经验和目前采取的防御措施,提出加强电网设备抗灾设计、采用防灾新技术、建立电网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的总体防御思路,可为具有类似气象灾害的电网设计、运行及事故预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37.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滨海温泉旅游逐渐被大众接受并喜爱。滨海温泉旅游以温泉养生为主题,是一种新兴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目前,我国对滨海温泉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研究较少,但滨海温泉旅游地的空间演化、发展趋势对于蓬勃发展的海洋旅游和温泉旅游意义重大。鉴于此,文章尝试运用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扩散理论解释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并选取营口鲅鱼圈为例进行说明。从温泉小镇内部、温泉小镇之间、温泉与滨海其他旅游形式、温泉旅游地与周边旅游地4个方面探讨鲅鱼圈温泉旅游地空间演化形式,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238.
文章依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9-2013年),在分析滨海湿地型旅游目的地特征基础上,对盘锦市滨海湿地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条件、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239.
基于地球物理数据跟踪分析成果,总结近年来我国地震地球物理台网观测环境干扰情况,分析环境干扰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介绍主要干扰及其典型形态特征。针对常见环境干扰,指出几种措施和方法,为干扰的抑制与排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0.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2003 to estimate the areal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in intertidal sediments at sites of past human and industrial activity (HA sites) in Prince William Sound (PWS), Alaska, the site of the 1989 Exxon Valdez oil spill. More than 50 HA sites, primarily in western PW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analysis of historic records and prior field studies, and nine sites were selected for detailed surveys. The areal assessment process consisted of seven steps: (1) identify site from historic records and field surveys; (2) locate visual evidence of surface oil/tar at a site; (3) prepare a site map and lay out a sampling grid over the entire site with 10-m grid spacing; (4) excavate pits to 50 cm depth on the grid; (5) perform a field colorimetric test to estimate total PAH (TPAH) in sediments from the wall of each pit and record the results in the ranges <1 ppm; 1-10 ppm; >10 ppm TPAH; (6) expand grid size if necessary if elevated PAH levels are detected colorimetrically; (7) select 20 samples from each site for same-day shipboard PAH analysis by immunoassay (SDI RaPID PAH) an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elect sediment samples from each site for full PAH analysis in the laboratory to identify PAH sources. A total of 416 pits were dug at the nine sites. Nine acres of sediments with TPAH >2500 ppb dry wt. were mapped at the nine sites. TPAH concentrations obtained by immunochemical analysis of 181 samples from the nine sites ranged from 20 to 1,320,000 ppb (wet wt.). The contaminants are mixtures of petroleum products (2-3 ring PAH) and combustion products (4-6 ring PAH) unrelated to the 1989 Exxon Valdez oil spill. Mussels and clams collected at these sites have elevated levels of PAH that are compositionally similar to the PAH in the sediment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sediment PAH is bioavailable. The PAH sources at these historic industrial sites are chronic. They include relict fuel oil tanks and works located above and within the intertidal zone, with contamination at some locations extending into nearshore sub-tidal sediments. This study shows how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quickly and successfully map, quantify, and subsequently, identify sources of PAH in shorelin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