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8篇
  免费   2199篇
  国内免费   3452篇
测绘学   1660篇
大气科学   1331篇
地球物理   1583篇
地质学   5854篇
海洋学   1881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815篇
自然地理   1138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516篇
  2021年   723篇
  2020年   609篇
  2019年   642篇
  2018年   582篇
  2017年   525篇
  2016年   578篇
  2015年   674篇
  2014年   623篇
  2013年   784篇
  2012年   816篇
  2011年   815篇
  2010年   822篇
  2009年   787篇
  2008年   752篇
  2007年   658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580篇
  2004年   460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Spherical microfossils are present in the Hindeodus parvus zone of the Lower Triassic in Ziyun,Guizhou Province. They generally range from 0.15 to 0.30 mm across,with micritic wall and filled by micro-sparry calcites,and are evenly scattered in micritic matrix. Their abundance makes the rock as-signed to microbialites. The accompanied organisms include ostracods and algal mat,but no gastro-pods or bivalves. Presence of small (<7 μm) pyrite framboids indicates that this bed formed in anoxic conditions. In some sections,this bed is overlain and underlain by tidal-flat micritic limestone with microgastropods and small burrows. Occurrence only in deposits on reef top indicates that the micro-bial organism was benthic,and needed sunlight in life. The size of the microbial fossil exceeds that of any bacteria or cyanobacteria. Thus,it does not belong to these two phyla. It may belong to lower green algae,and is assigned to a new species in a new genus,Ziyunosphaeridium sinensis gen. et sp. nov. Up to now,the rocks described as microbialites from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include six types: (1) porous micritic limestone such as that descried from Japan by Sano and Nakashima (1997),(2) limestone with rich globular microfossils such as that described from the Nanpanjiang Basin in China by Lehrmann (1999),(3) dendroidal limestone such as that described from the vicinity of Chongqing by Kershaw et al. (1999),(4) spherical microbial limestone adapted to anoxic environments described from Ziyun,Guizhou reported in this paper,(5) limestone with cyanobacterial fossils such as that described by Wang et al. (2005),and (6) stromatolites. All these microbialites are not reefs in the proper sense,and the argument that Permian reef ecosystems extended into the Mesozoic is incorrect.  相似文献   
942.
记述了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了四川群测群防、专群结合预测预报地震的典型事例,特别对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群测群防的作用作了反映。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时间四川群测群防、专线结合地震工作实践作了评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943.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通  贺磊 《世界地震工程》2007,23(1):134-140
在建立非线形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性能曲线的基础上,建议了依据减震性能目标确定阻尼器参数的概略设计方法。提出了多自由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建议了适用于多自由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地震反应预测的模态叠加法,方法与时程分析结果对比吻合良好。为使各层阻尼器参数更好地满足减震性能要求,提出了将概略设计得到的层阻尼器参数依据减振性能目标进行调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4.
利用吉林和黑龙江省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对2003年发生在第二松花江和松辽盆地深断裂较大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合松原地震台单台定位结果,测定松原小震群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松花江和嫩江断裂交汇部位,判断第二松花江断裂发生左旋运动。  相似文献   
945.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8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自生绿泥石膜生长、次生高岭石化、连晶方解石交代、长石溶蚀。根据铸体薄片,碳氧同位素分析,确定了各种主要成岩产物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分析了成岩产物分布与现今总面孔率的关系,从而确定8油层组的物性主要受石英次生加大、连晶方解石、长石溶孔、剩余原生孔隙分布的控制。石英次生加大和连晶方解石发育的地方,储层物性差;具自生绿泥石膜的剩余原生孔隙和长石溶孔发育的地方,储层物性好。  相似文献   
946.
选择北京平原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都比较典型的沙子营垃圾堆放场,建立了其水文地质模型。在充分收集资料、分析得出部分计算所需参数后,采用现场弥散实验、勘查取样测试等方法,求得了该含水层的弥散系数等参数;用二维非稳定流溶质运移方程对污染物在此含水层中的迁移扩散规律、速度和污染范围等进行了模拟计算;采用现场钻探、取样测试分析等方法,评价了该含水层的实际污染状况。实验模拟计算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遵循二维非稳定流场中的溶质运移方程,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的运移速度约为86.25m/a,迁移扩散主要发生在地下水流向上,侧向扩散宽度极小,是地下水流向上的1/17。  相似文献   
947.
因子分析结果受样品数量的影响,同一件样品的因子计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使传统因子计量方法在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子计量模型法综合了因子计量的优点和利用模型找矿的思路,通过选定的某一典型地质单元计算因子计量系数矩阵,建立因子计量模型,用模型类比未知区。该方法使因子计量图的地球化学意义更加明确,并且可节省重新处理数据的工作量。因子计量模型方法和传统因子计量方法应用于某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因子计量模型法得出的地球化学异常规律性更为明显,更好地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与异常的关联性,有利于异常的解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948.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优势结构面理论,提出了岩土优势结构面的储运水效应的概念,并对它的几个应用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岩土体中存在各种类型的结构面,实际岩土工程中的稳定、渗透和突水问题一般是由优势结构面所引起;②在找出优势结构面即富水优势断裂的基础上,确定优势井位、优势井深,可确保缺水地区找水的成功;③地下突水与优势结构面关系密切,但只有具备了多种储运水优势指标的优势结构面才是富水的,才有可能导致突水事故;④在降水和其它地表水的作用下,水将优先向边坡中优势结构面发生渗漏,而水的浸入又加速了土体的软化及结构面的生成,水与结构面相互促进,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滑坡的产生;⑤堤、坝及其地基中的优势面和优势层的存在是内在因素,而水是外在因素。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导致堤坝的渗透、变形和破坏。  相似文献   
949.
气候波动和土地覆盖变化下的黄河源区水资源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车骞  王根绪  孔福广  陈玲  姜秀娜 《水文》2007,27(2):11-15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研究工具,建立不同气候波动和土地覆盖变化情景,模拟和预测未来水资源的变化。针对黄河源区特殊的下垫面条件,着重冰雪和冻土的水文过程调试,对模拟结果的评价显示,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变化。不同情景下演算得出的水资源量数据可信,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模型结构以及参数的优化,模型在寒区水资源研究和管理中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50.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基于ARCGIS技术,运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在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图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确定了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首期施工安装了11个新的长期专门监测孔;对73个现有监测孔进行了维修并安装了孔口保护装置,安装了28套水位自动监测仪,初步实现了地下水水位的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