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4篇
  免费   5116篇
  国内免费   3054篇
测绘学   2089篇
大气科学   1682篇
地球物理   2297篇
地质学   8118篇
海洋学   2400篇
天文学   236篇
综合类   1052篇
自然地理   1370篇
  2025年   18篇
  2024年   386篇
  2023年   516篇
  2022年   786篇
  2021年   998篇
  2020年   868篇
  2019年   822篇
  2018年   770篇
  2017年   730篇
  2016年   793篇
  2015年   865篇
  2014年   821篇
  2013年   987篇
  2012年   1012篇
  2011年   987篇
  2010年   1003篇
  2009年   949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766篇
  2006年   766篇
  2005年   639篇
  2004年   524篇
  2003年   407篇
  2002年   415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338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76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nomic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genetic linkage maps of S. constricta based on 30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derived from RAD-seq using an F1 full-sib family. The female map contained 204 microsatellites assigned to 22 linkage groups, which covered 1529.5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10.3 cM. The male consisted of 187 microsatellites in 19 linkage groups corresponding to the haploid chromosome number(n(28)19), which spanned 1429.3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8.7 cM. The genome coverage was approximately 83.5% and 81.4%, respectively. An integrated map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markers in parental linkage groups, which had a total length of 1683.8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7.3 cM. The genome coverage of the integrated map was approximately 86.3%. The genetic linkage map would form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as well as accelerating the breeding process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92.
分析和计算宽频带静电反馈倾斜仪测量中正交方向上的倾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方向的倾斜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需对仪器加以改进,以减小正交耦合误差。  相似文献   
93.
生态环境数据合理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对于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探讨了生态环境数据组织管理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指出生态环境数据分类编码与元数据的规范化,以及生态环境模型的设计是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组织管理的难点所在。随后,笔者以云南边境地带生态环境数据为例,提出了生态环境数据分类编码与元数据方案。并且在深入剖析生态环境数据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生态环境数据的建模方案,提出了生态环境辅助数据模型(EcoADM)。最后,简要介绍了云南边境生态环境数据库管理原型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94.
应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的思维,通过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的关联分析,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样式与过程、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沉降史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古近纪可划分为4个次级构造幕。凹陷内断裂发育,同沉积断裂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凹陷内结构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凹断裂直接控制了局部构造带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展布特征。高柳断层是南堡凹陷内最为重要的二级断裂,其活动始于Es1沉积时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最为强烈。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高柳断层将凹陷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尤其在Ed3沉积期其强烈的翘倾作用使高柳地区成为一个孤立的湖盆,直接影响到了高柳地区的沉积充填。根据东营组沉积时期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划分出4种断裂坡折带:断崖型、断坡型、同向断阶型和反向断阶型,为研究南堡凹陷东营组同沉积断裂对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5.
广西旅游地质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山青、水秀、洞奇、气候宜人,地质景观档次高、生物景观繁花似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科研价值和地质历史价值,良好的开发条件,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立项、促销、交通等不足之处,急待改进.建议从组织、政策、措施上挖掘潜力,加强管理,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96.
遥感找矿信息提取技术在骑田岭锡矿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骑田岭锡矿田断裂控矿规律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找矿信息提取技术,充分提取了该区断裂构造信息,并通过编制断裂构造等值线图,圈定断裂构造遥感异常带3个,异常区10个.与化探异常对比分析,认为断裂构造遥感异常与化探异常可以相互佐证,但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97.
斜坡地质灾害的频发常常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降雨诱发的斜坡地质灾害问题日益严重.鉴于传统数据库不能有效地管理空间数据的局限性,采用ArcSDE Geodatabase和SQL Server空间数据库技术有利于对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各种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统一、科学地管理.从数据准备、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三大方面介绍了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最后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对该数据库进行实例验证,充分地论证了该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盐度和昼夜节律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流水系统测定盐度和昼夜节律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15、20、25、30、35这5个盐度梯度,以及连续24h的00:00、04:00、08:00、12:00、16:00、20:00这6个时间点下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15-25的盐度范围内,蛤仔的摄食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而在25-35盐度范围内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一个昼夜里,蛤仔的摄食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夜间的摄食率明显高于白昼,00:00和12:00分别是两个极值;菲律宾蛤仔是一个有着明显昼夜节律性的底栖动物,并且对盐度有一个适应范围,盐度25-30是其最适的盐度。本实验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菲律宾蛤仔在贝类混养虾池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FY-4A卫星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气象卫星,为缓解光照对其可见光和红外云图影响,增强图像质量和显示细节,通过分析中央气象台发布的FY-4A卫星云图中可见光和红外云图资料,指出云图可见光和红外云图存在极强互补性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灰度均值的自适应非线性Gamma图像增强融合方法。仿真实验结果指出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融合云图拥有显示云的更多细节和识别云层云类的特点。该方法有效性的验证,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气象预报保障提供了新的云图识别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0.
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   总被引:40,自引:15,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的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迄今已进行了24年,已经覆盖了全国600余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获得了高质量元素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的综合研究,笔者发现了比传统意义的分散晕分散流更为宽广的地球化学模式:区域异常、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域。这种更为宽广的所谓套合着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实际上是地球上富含各种金属的巨大岩块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地表的表现,这种“地球化学块体”是原始地球的不均一性以及地球从起始演化到现在的过程中元素的分布再分配的最终结果的体现,笔者从中得到了这种大的地球化学块体能够为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其所必需的足够的物质供应量的新认识。而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则可揭示该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尽管地球化学块体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虽然尚在初期阶段,但已为勘查地球化学、矿床学与成矿学开拓了眼界,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