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30篇 |
免费 | 4136篇 |
国内免费 | 24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83篇 |
大气科学 | 1329篇 |
地球物理 | 1839篇 |
地质学 | 6491篇 |
海洋学 | 1932篇 |
天文学 | 178篇 |
综合类 | 823篇 |
自然地理 | 10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330篇 |
2023年 | 404篇 |
2022年 | 635篇 |
2021年 | 797篇 |
2020年 | 687篇 |
2019年 | 667篇 |
2018年 | 613篇 |
2017年 | 573篇 |
2016年 | 626篇 |
2015年 | 689篇 |
2014年 | 649篇 |
2013年 | 798篇 |
2012年 | 831篇 |
2011年 | 784篇 |
2010年 | 781篇 |
2009年 | 769篇 |
2008年 | 704篇 |
2007年 | 613篇 |
2006年 | 610篇 |
2005年 | 498篇 |
2004年 | 432篇 |
2003年 | 325篇 |
2002年 | 332篇 |
2001年 | 311篇 |
2000年 | 267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公路沿线风沙活动的气候环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公路沿线风沙活动是由塔木盆地内热能释放与冷空气入侵相互作用的结果。冷期,盆地内冷高压逆温作用较强,地面热能不足,使得风力和风沙活动强度弱;暖期,盆地内热源剧增,每当热能源饱和遇到冷空气入侵诱导,导致了强风及强风沙活动天气。可见,区内风沙活动及风成景观的塑造过程,主要是在暖干期进行的。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在于提请有关读者关注近年来关于图象重建的凸集投影算法的进展,这一重要的方法及应用。方法主要讨论了基于正交投影和广义投影的算法。对基于正交投影的算法,并讨论了一般形式的加权松弛格式,这包含了分块格式和同时格式。并以三个定理报道有关的算法收敛性结果。结果 分别包含了相容和不相容条件和弱强收敛下的结果。对基于广义投影的算法,有关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基本算法的收敛性结果。结论 报道最近关于引入松弛系数的工作和在CT图象重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3.
Effect of salinity on growth and first sexual maturity of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 19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alinity for growth and first sexual maturity of ExopaIaemon carinicauda, the effects of salinity on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early juvenile prawns of E. carinicauda were evalua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Postlarvae from the same female broodstock were reared at six salinity levels (5, 10, 15, 20, 25, and 30) for 12 weeks.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and survival rate (SR) under different salinity levels in the first 6 weeks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SGR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alinity. Prawns reared in salinity of 10 grew significantly faster (P〈0.05) than those reared in salinities of 5, 20, 25, and 30. However, ANOVA confirm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among the six salinity levels on SR. For the next 6 weeks, the body length (BL), body weight (BW) at the first sexual maturity, and the age at median sexual maturity (As0) of female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Female prawns reared at salinity of 10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shorter A50,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six salinity levels for BL and BW at the first sexual maturity were observed.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the optimal salinity for growth and first sexual maturity of juvenile E. carinicauda is approximately 10. 相似文献
94.
通过分析3种传统数据模型的特点,得出它们在管理地理复杂对象方面的局限性,从而引出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本文利用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的各种操作,以基本地理对象为基础构建复杂地理对象,并且在VC 6.0平台上实现了面向对象几何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95.
五矩二流太阳风等离子体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数值求解了各向同性二流太阳风的五矩方程组,得出了1 Rs-2AU区域内太阳风密度、速度、电子和质子温度、它们的热流通量密度q以及非麦克斯韦分布尾部粒子过剩量ξ随日心距离的变化关系.文中比较了二流太阳风五矩模型、四矩模型(ξ=0)和低阶矩模型(不包括q和ξ二个矩方程)的等离子体特性,着重讨论了量ξ对质子温度及其热流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包括言的五矩方程可改善Te/Tp和qe/qp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符合程度. 相似文献
97.
???й?????????????????????????????????5?????壬????????????????С???????÷?????С?????????????????????3????????????????о??й?????????????????????????????????????????????????????С???????÷????????壨??????????????????壩????????????????????|?????????????????????????????????????????????????С???????÷?????й????1°×1°?????????????????????????????????С?? 相似文献
98.
海洋热流数据是开展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为深入认识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本文首先利用耦合沉积作用与岩石圈张裂过程的数值模型分析了张裂型盆地主要地热参数的垂向变化特征;并通过钻孔资料的详细分析,获得了琼东南盆地44口钻孔的热流数据;结合海底地热探针获取的热流数据,对琼东南盆地地热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沉积作用的热披覆效应对表层热流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沉积物生热效应与披覆效应的共同作用,同一钻孔处海底表层热流与钻孔深度3000~4000 m处热流或与海底间的平均热流差异很小,可以一起用于分析琼东南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莺歌海组、乐东组热导率随深度变化小于黄流组及其下地层热导率的变化,钻孔沉积层平均热导率约为1.7 W·(m·K)-1,钻孔地层生热率一般低于2.5 μW·m-3,平均生热率为1.34 μW·m-3,平均地温梯度主要介于30~45 ℃/km,热流介于50~99 mW·m-2,陆架区热流主要集中于60~70 mW·m-2,深水区钻孔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和热流值;从北部陆架与上陆坡区往中央坳陷带,热流值从50~70 mW·m-2,增高为65~85 mW·m-2,并且往东有升高趋势,在盆地东部宝岛凹陷、长昌凹陷与西沙海槽北部斜坡带构成一条热流值高于85 mW·m-2的高热流带.进一步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现今热流分布特征是深部热异常、强烈减薄岩石圈的裂后冷却作用、晚期岩浆热事件、地壳与沉积层的生热贡献以及沉积作用的热披覆效应等多种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最近十多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连续发生了1997年西藏玛尼Ms7.5级地震、2001年青海昆仑山Ms8.1级地震、2008年3月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和5月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它们相继发生于青藏断块区巴颜喀喇断块四周边界活动断裂带上,是该断块最新活动的结果。发生于断块南北边界断裂上的3次地震都是走滑断裂错动的结果,发生在断块东南端的汶川地震则是挤压逆冲断裂的产物,而西北端的于田地震则呈现出张性特征,它们共同反映青藏断块区巴颜喀喇条状断块向东南方向滑动的最新活动。自1900年以来,青藏断块区和巴颜喀喇断块的强震活动表现出多期活动和区域性转移的特征,20世纪早期Ms7.0级以上强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在青藏断块区北部边界构造带,中期转移到高原南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断块区南部断块,最近十多年来则在巴颜喀喇断块及周缘边界断裂上活动。青藏高原这种块体活动和地震活动与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对亚洲大陆的推挤作用相关,因而,青藏高原和巴颜喀喇断块的强震活动与澳-印板块边界苏门答腊强震活动相对应。目前苏门答腊地区强震活动仍在继续,因此,近期对巴颜喀喇断块及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强震活动和强震危险性仍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