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58篇 |
免费 | 2109篇 |
国内免费 | 35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19篇 |
大气科学 | 1184篇 |
地球物理 | 1566篇 |
地质学 | 6102篇 |
海洋学 | 1914篇 |
天文学 | 106篇 |
综合类 | 739篇 |
自然地理 | 10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88篇 |
2022年 | 540篇 |
2021年 | 726篇 |
2020年 | 627篇 |
2019年 | 605篇 |
2018年 | 567篇 |
2017年 | 519篇 |
2016年 | 581篇 |
2015年 | 676篇 |
2014年 | 615篇 |
2013年 | 770篇 |
2012年 | 804篇 |
2011年 | 784篇 |
2010年 | 796篇 |
2009年 | 769篇 |
2008年 | 728篇 |
2007年 | 634篇 |
2006年 | 655篇 |
2005年 | 566篇 |
2004年 | 457篇 |
2003年 | 338篇 |
2002年 | 292篇 |
2001年 | 297篇 |
2000年 | 233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排桩与内支撑相结合的基坑支护结构是近几年兴起并迅速发展的1种支护方式。如何通过有效控制其变形使基坑工程安全又经济,是人们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青岛地区某实际深基坑为研究对象,运用理正深基坑三维协同计算对基坑开挖、支护进行了整体计算。对内支撑的平面布置进行分析,提出了水平桁架式、大直径环撑辐射式、多跨压杆式不同的支撑样式对基坑的整体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参考值。对本工程内支撑的支撑间距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支撑间距值。另外,依据有关规定制定了监测方案,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整理,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对分析,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可以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93.
994.
中法合作布设的青藏高原西昆仑叶城-噶尔(狮泉河)天然地震探测剖面穿越了西昆仑构造的主要构造单元, 通过对36个台站128个远震P波事件的接收函数分析,取得了各台站的接收函数随方位角和震中距变化的趋势, 分析了变化趋势与地壳构造的关系。通过台站平均接收函数的反演拟合,取得了120km深度范围以上的横波速度分布,综合地质构造解释,发现康西瓦断裂地表倾斜渐变为直立并略向南拖曳的现象,塔里木前陆盆地沉积与逆冲构造有比较明显的显示,同时推测了盆地下的滑脱构造。班公湖-怒江断裂也有向北俯冲的显示,得出了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在西昆仑受阻,应力通过地表次级断裂释放,同时形成盆地沉积的前陆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995.
水库运行容易在库区诱发滑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通过水库运行的安全调度,可有效减少库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在建的大藤峡水库武宣防护区为例,分析计算了岩溶塌陷预防的安全调度水位、排蓄水速度;并根据现场调查,查明了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背景和发育现状,建立了岩溶塌陷发育机理模式。为了分析水库运行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塌陷发育的影响,运用Modflow软件,建立研究区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运算,预测了大藤峡水库不同蓄水水位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以及不同排蓄水速度引起的地下水流速变化;探讨了包气带、潜水层和承压水层区域岩溶塌陷发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塌陷预防的水库安全水位高程为51~62 m,蓄水水位安全上升速度为0~1.0 m·d-1和排水水位安全下降速度为0~3.0 m·d-1。 相似文献
996.
RESEARCH OF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ON JANUARY 21, 2016 IN LENGLONGLING AREA OF NE TIBETAN PLATEAU 下载免费PDF全文
On January 21 2016, an earthquake of MS6.4 hit the Lenglongling fault zone(LLLFZ)in the NE 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a contrar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to the Ms 6.4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1986. Fault behaviors of both earthquakes in 1986 and 2016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pattern of the Lenglongling fault zon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both earthquakes and figure out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wo earthquakes and the LLLFZ, InSAR co-seismic deformation map is constructed by Sentinel -1A data. Moreover, the geological map, remote sensing images, relocation of aftershocks and GPS data are also combined in the research. The InSA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s are distribu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ranch fault(F2)on the northwest of the Lenglongling main fault(F1), where the Earth's surface uplifts like a tent during the 2016 earthquake. The 2016 and 1986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ending segments of the F2 respectively, where the two parts of the F2 bend gradually and finally join with the F1.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 F1 and F2 compose the right-order and left-order alignments in the planar geometry, which lead to the restraining bend and releasing bend because of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thrust and normal faults are formed in the two bending positions. In consequence,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2016 and 1986 earthquakes mainly present the compression and tensional behaviors, respectively, both of which also behave as slight strike-slip motion. All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ismic activity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LLLFZ play important parts in the Qilian-Haiyuan tectonic zone, as well as in the NE Tibetan plateau. The complicated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NE Tibetan plateau results from the collisions from three different directions between the north Eurasian plate, the east Pacific plate and the southwest Indian plate. The intensive tectonic movement leads to a series of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is region and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direction rotates clockwise gradually to the east along the Qilian-Haiyuan tectonic zone. The Menyuan earthquake makes it very important to reevaluate the earthquake risk of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研究盐穴能源地下储库建造过程中,腔体围岩处在地温、卤水和地应力地质环境中盐岩的损伤演化特点,利用声发射技术分析盐岩受不同温度的饱和卤水作用后的单轴压缩损伤破坏过程。试验发现:在一定温度的饱和卤水中浸泡30 d后盐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平均幅度很小;卤水对盐岩主要表现为溶蚀作用,而浸泡弱化作用非常小;单轴压缩过程中盐岩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声发射-应变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卤水浸泡后盐岩的累计声发射数随卤水的温度升高略有增加;卤水作用后盐岩试件的声发射率和累计数要小于无卤水作用盐岩;盐穴建造期盐岩受一定温度的卤水作用后盐岩的强度将出现一定弱化,但卤水也会促进损伤盐岩体的重结晶恢复,盐岩的这种特性有利于盐穴建造期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