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311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332篇
地球物理   187篇
地质学   327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研究1988年11月至1990年10月近2a时间内,在22°~36°N,98°~104°E地区连发性的5次6级以上迁移地震与地电前兆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这组连发性迁移强震发生之前,地电前兆在南北两地区观测到两个应力相对集中区。随着南部系统内应力不断向北调整,发生了多次强震。这组连发性的强震孕育,包括它们各自前兆场分布和发育,彼此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呼应的。  相似文献   
72.
小波变换在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 ,它可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由传统的1 /2- 1 /4λ(波长 )提高到优于 1 /6λ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沙雅-布尔津地震宽角反折射剖面资料进行处理 ,发现天山造山带的壳幔过渡带由 7- 8个高低速相间的薄层构成 ,平均速度较低 ,总厚度约 2 0km .而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过渡带不具有这一特点 ,壳幔间主要以一级间断面实现过渡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详细结构及其二者之间的差异特征为天山造山带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3.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地磁观测的干扰幅度大,随意性大.泾县地震台地磁观测目前受到附近穿行的多条高压直流输电影响,且无法避免.通过对泾县地震台观测资料分析,就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的干扰原理和一些识别的方法有一定认识,并掌握有效剔除方法.  相似文献   
74.
Fractalanalysisappliedtofaultsandearthquakes———AcasestudyofChinaJIANWANG(王建)XIAOHUAZHU(朱晓华)YONGHUIXU(徐永辉)DepartmentofGeog...  相似文献   
75.
以鄱阳湖流域1950s至2005年10个台站的日降水量为基础,采用距平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对鄱阳湖流域1950s以来的年、季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Hurat指数,从3年、5年、10年三个时间尺度上分析该流域未来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为...  相似文献   
76.
In this paper, a preliminary data processing was made for tbe aftershock records or theZhangbei M6.2 earthquake on Jan. 10, 1998. The hypocenters of 205 earthquakes with M_L≥0.5 were loc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st aftershockS were concentrated in a more than10 km long and 5~8 km wide NE-trending beIt. The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s of largeraftersbocks were also calculated, from which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faulted zone of themain shock is an NE-trending fault. Furthermore, the spectral analysis of P waves was made.The corner frequency is about 10 Hz.  相似文献   
77.
Integrated study of rock assemblage, tectonic setting, geochemical feature, fossil contained and isotopic geochronology on the metamorphic mixed bodies, exposed in the Jinshajiang suture zone, suggests that one informal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the Eaqing Complex, and three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s, the Jinshajiang ophiolitic melange, the Gajinxueshan Group and the Zhongxinrong Group, can be recognized there. It is firs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defined Eaqing Complex might represent the Meso- to Neo-Proterozoic remnant metamorphic basement or mi-crocontinental fragment in the Jinshajiang area. The original rocks of it should be older than (1627 ±192) Ma based on the geochronological study. The zircon U-Pb age of plagiogranites within the Jinshajiang ophiolitic assemblage is dated for the first time at (294 ± 3) Ma and (340 ± 3) Ma respectively. The Jinshajiang ophiolite is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to the Ailaoshan ophiolite in the formation age, covering the interval from the Late Devonian to the Carboniferous. Dating of U-Pb age from basalt interbeds indicates that the redefined Gajinxueshan Group and Zhongxinrong Group may be considered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and latest Permian to Middle Triassic in age. In geotectonic terms the Jinshajiang suture zone is thought to be a back-arc basin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Paleo-Tethys. This back-arc basin started in the Late Devonian, and formed in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The collision event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o the Middle Triassic l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back-arc basin and formation of suture.  相似文献   
78.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性敏感的其他参数,能有效区分砂泥岩,进行复杂岩性的识别和储层描述,提供更加准确的储层预测结果。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对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进行预测,刻画了目的层中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描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9.
本文利用基于变分客观分析方法的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构建了青藏高原试验区大气热力—动力相互协调的数据集,并通过该数据集对青藏高原试验区夏季深厚及浅薄对流降水过程的热动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分客观分析后的垂直速度场能更好地与实际观测的对流降水过程相吻合;深厚对流降水期高云含量多,整层大气为较强的上升运动,上升运动可达100 hPa左右,浅薄期高云含量少,上升运动仅能延伸到300 hPa左右;两种对流降水过程中视热源Q1在低层为冷却作用,高层为加热作用,在深厚期中高层Q1存在两个加热中心,中层受较强的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加热所影响,高层主要受过冷云水凝结成冰晶形成高云时释放的热量所影响;在浅薄期中高层Q1只存在一个加热中心,大气的加热主要来源于水汽的凝结潜热释放;深厚对流降水期视水汽汇Q2的加热作用可以延伸到200 hPa,而浅薄期仅到340 hPa左右。  相似文献   
80.
溶藻弧菌引起海水养殖产业弧菌病的主要病原,附着定植因子基因acfA是溶藻弧菌重要毒力基因之一,其表达产物是溶藻弧菌有效定植在宿主肠道上所必需的蛋白。根据弧菌属细菌acfA基因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Touchdown PCR扩增acfA基因部分序列,Inverse PCR和Nested PCR扩增已知序列侧翼序列,成功克隆了溶藻弧菌acfA基因全长。克隆的acfA基因序列全长为743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8 bp组成,共编码215个氨基酸,在5′端上游未发现-35区和-10区序列。演绎的ACFA蛋白N端有18个氨基酸信号肽序列,表明该蛋白是分泌型蛋白;蛋白结构分析表明主要由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构成。BLAST分析表明,该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弧菌相应蛋白同源性较高,是较保守的外膜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