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文章对祁连地块南缘柴达木山复式岩体中部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以及二长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富钾弱过铝质S型花岗岩,是杂砂岩在温度约820℃,压力0.8~0.9 Gpa的条件下,经黑云母脱水引发部分熔融形成,形成于同碰撞环境,时代为(456.2±3)Ma;二长花岗岩为富钾准铝质S型花岗岩,是砂泥质沉积岩在温度约750℃,压力0.8 Gpa的条件下,经白云母脱水引发部分熔融形成,形成于伸展背景下,时代为(437.2±1.5)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柴达木山复式岩体是一个挤压到伸展等多种构造体制下形成的岩体。  相似文献   
83.
根据表层沉积物长链不饱和烯酮的不饱和度(Uk37指数)以及现代海洋0~30 m层平均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探讨在低温和高温海区利用Uk37指数重建上层古温度的合理性.同时,结合文献报道的南海上层水体中颗石藻(E.huxleyi,G.oceanica和G.ericsonii)细胞丰度的季节特征,探讨了沉积记录中Uk37指数与季节的对应性.结果表明:(1)在极端低温和高温海区(-0.6℃和28℃)Uk37指数仍是重建上层水体古温度的良好替代指标;(2)由于南海长链烯酮源生物——颗石藻的主要生长季节为冬季,因此,尽管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Uk37指数与4个季节的SST均显著相关,但沉积记录中的Uk37指数反演的SST可能仅代表冬季上层水体的温度.  相似文献   
84.
李红亮  万庆 《测绘科学》2012,37(6):163-165
洪水风险图是洪水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当洪水风险图的编制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面临着如何有效管理和共享应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洪水风险图的数据特点以及在管理和应用上的功能与性能需求的基础上,采用面向服务思想的地理信息共享技术,设计了洪水风险图的管理与应用系统。该系统为洪水风险图空间数据和专题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应用提供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有利于洪水风险图编制和应用的推广。  相似文献   
85.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地观测柴达木盆地石炭系野外露头剖面岩性和生物特征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探讨了石炭纪不同阶段的沉积演化以及沉积相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发育陆表海,可划分为三大沉积相:滨岸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六个亚相:浅滩亚相、潮坪亚相、沼泽亚相、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内陆棚亚相。石炭纪沉积演化经历了早石炭世两次海侵和晚石炭世的持续海侵,沉积环境由滨海向浅海过渡,以海陆交互沉积环境为主,大面积的海进使得北部山前局部地区出现地层超覆现象。沉积相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石炭系的潮坪亚相、浅海陆棚亚相广泛发育泥岩、炭质泥岩及碳酸盐岩,可作为有利的生烃源岩;柴西南缘下石炭统的局限台地亚相是碳酸盐台地上局部相对闭塞的地带,由于水体相对较深,水动能较低,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富,也是有利的生烃源岩发育区。   相似文献   
86.
湖泊湿地的环境演变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桂林岩溶湿地寺湖沉积物,分析了该地区近450年来导致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对岩芯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受控于流域过程的侵蚀程度、径流与成岩作用强弱、区域背景和人类活动等4个影响因子。其中区域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所占比重较小,但近年来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数值迅速增大,表现为磷元素沉积通量迅速增大。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明不同的阶段影响因子的作用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87.
利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查巴奇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因子,绘制了因子得分图及地球化学分区图,结果显示:地球化学分区结果与地质特征对应较好。As、Sb、Cu、Zn组合主要反映了林西组地层,其子区展布方向与林西组地层的NE走向一致,而Pb、Zn子区在光华组英安岩及安山岩、老龙头组变质岩和早侏罗世英云闪长岩中均有分布,总体呈NE向展布;Ag、W子区除在研究区北侧有相对较小面积的分布外,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表明Ag、W类与该位置的花岗岩体密切相关。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一个Au矿点及一个Pb、Zn矿点分别位于As、Sb、Cu、Zn子区和Pb、Zn子区内。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地球化学分区,明确了各类子区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为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找矿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88.
通过编制天山一北山地区地质图对该区晚古生代岩石地层系统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初步分析了这一地区晚古生代不同阶段的沉积环境,论述了晚古生代时天山与北山应属于同一沉积构造区的地层结构与沉积特征证据。  相似文献   
89.
对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ZD 9A-Ⅱ地电场仪试运行期间记录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从记录的数据中,甄别出异常变化形态,分析了造成异常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地电场仪自运行以来,该仪器能较好地反映测区地电场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0.
姬洪亮  包欢 《测绘通报》2006,(3):24-25,53
测距基线是检定测距仪加乘常数的长度标准。利用变形观测的数据处理方法来检定野外基线的稳定性,并运用Hannoner法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测距基线稳定性的实例解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