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与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对祁连山及邻区贵德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同仁盆地、西宁盆地、门源盆地、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定西盆地、天水盆地、肃北盆地、酒泉盆地、玉门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哈拉湖盆地、苏里盆地、木里盆地、民和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及柴达木等20余个盆地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以祁连山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及古气候特征为地层分区依据,对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分区,并对部分地层名称做了厘定或统一。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沉积特征总体为东部(主要为陇中地区)黄土分布广泛,堆积了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地层;北部(河西走廊地区)冲洪积扇堆积及风沙发育;南部(柴北盆地)以冲洪积-湖积为主,晚更新世以来发育风成沙及黄土;共和盆地由湖泊转向冲积扇和风沙沉积;青海湖盆延续至今;中西部高山及山间盆地冰碛、冰水堆积以及河流阶地堆积发育。根据上述特征及划分原则,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地层区,贵德地层区,酒泉—张掖地层区,柴北地层区,共和地层区,青海湖地层区及肃北—门源地层区。  相似文献   
12.
北祁连永登县石灰沟作为奥陶纪中堡群命名地,历来是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依据实测地层剖面,石灰沟奥陶纪中堡群可以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以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上段以出现大量碳酸盐岩、硅质岩、粉砂岩,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为特征。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堡群上段发育多层硅质岩,其层内发育强烈的构造变形。经岩石组合、地层序列、沉积相、火山喷发相、变形特征及空间组合关系研究,认为该套特殊的沉积层系为典型的滑塌堆积。根据滑塌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及火山-沉积相序等分析,初步判断其形成于靠近岛弧的深水盆地环境,具多岛洋构造背景。这将为恢复和建立北祁连造山带奥陶纪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提供可靠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沟-弧-盆体系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沉积学佐证。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东攀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发现了Domataceras guangxiensis, Lopingoceras guangdeensis Zhao,Liang et Zheng,Schizoloboceras fusuiensis, Agathiceras sp., Stacheoceras sp.,Pernodoceras robustum Chao et Liang,Dushanoceras cf.rotolarium Zhao, Liang et Zheng,Huananoceras cf.perornatum Chao et Liang,Qianjiangoceras sp.,Laibinoceras cf.compressum Yang,Glyptophiceras sp.,Lytophiceras cf. chamunda(Diener),Ophiceras tingi Tien,Ophiceras sp.化石.在剖面的第2~12-2层产Pernodoceras,Dushanoceras,Huananoceras和Qianjiangoceras化石,均为长兴期菊石带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的共生化石.第12-3层产长兴期菊石Laibinoceras cf.compressum Yang.第13-1A~16层产Lytophiceras和 Ophiceras,为早三叠世菊石带Ophiceras-Lytophiceras的带化石.东攀剖面菊石的分布及其与华南其他地区的对比研究表明,广西东攀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第12-3层(厚55 cm)内部或者位于第13-1A层的底部.  相似文献   
14.
Yan  Zhe-ping  Wu  Yi  Liu  Yi-bo  Ren  Hong-liang  Du  Xue 《中国海洋工程》2020,34(5):631-640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 A consensus algorithm proposed in the paper is applied to tackle remarkable problems of unmeasurable velocities, the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and the limited...  相似文献   
15.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 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 g/kg.粒级<53 μ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但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Rainfall can cause serious soil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hilly and gully region, but little focu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extreme rainstorm effects on unpaved loess road soil erosion. A field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rosional effects of the "7·26" heavy rainfall event on unpaved loess roads in the Jiuyuangou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nd maximum widths of the eroded gullies that formed on the unpaved roads were 0.65-1.48 m and 1.00-3.60 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and maximum depths of theeroded gullies were 0.42-1.13 m and 0.75-4.30 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width-to-depth ratio was 1.31, indicating that the widening effect was greater than the downcutting effect in the eroded gullies. In addition, the gully density ranged from 0.07 to 0.29 m m~(-2), and the road surface dissection degree ranged from 0.03 to 0.41 km~2 km~(-2). Eroded gullies generally developed at the slope toe of the cut bank side. The average eroded gully width and depth at turns in the road were 1.47-2.64 times and 1.30-3.47 times greater,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in other road sections. The road erosion modulus increased from the upper section to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roads. The average road erosion modulus of the study catchment was 235,000 t km~(-2). Turns in the road were associated with collapses, sinkholes and other gravitational erosion phenomena. The amount of road erosion under extreme rainfall conditions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s among road length, width, slope and soil bulk density. Our result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further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road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7.
通过真正射影像快速构建三维建筑物场景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正从单机工作方式向系统集成的工作方式转变,获取和处理空间数据已变得较为容易。在三维数字城市建筑物建模方面,要求必须快速有效地提取建筑物边界,才有可能进行快速的三维景观建模作业。本文提出了利用DSM和真正射影像相结合构建地形景观的一种新方法,首先从真正射影像上提取建筑物的边界线,对建筑物多边形进行三角化处理,视地面模型为一带洞多边形,同样进行Delaunay三角化处理,接着从DSM和DEM获取建筑物的高度信息,构建三维建筑物模型,最后通过纹理映射的方式,对整个建模场景进行纹理贴图,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8.
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的生源组分及其对碳埋藏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由280 ppm剧增至375 ppm,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1]。海洋作为大气CO2的“汇”之一,每年可吸收人类释放CO2气体总量的30%,对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平衡有重要作用[2]。两极地区是CO2的主要汇区,也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反馈窗口。因此,了解碳在北冰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十分必要的[3-4]。海洋中的生源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海洋上层浮游生物碎屑的沉降,主要由蛋白石(以生物硅代替,BSi)、碳酸钙(CaCO3)和有机质(通常用有机碳替代,TOC)组成[5]。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东沙东北部碳酸盐岩和泥质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发育.研究区内碳酸盐岩中含丰富的AOM标志化合物,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ne-Cr.)、2,6,10,15,19-五甲基番茄烷(Pentamethylicosane-PMI)和2,6,10,15,19,23-六甲基二十四烷(Squalane-Sq角鲨烷)的13C亏损强烈(δ13C值介于-74.2‰~-119.0‰PDB之间),表明碳酸盐岩形成于AOM,同时反映该研究区曾发生过强烈、持续的富CH4流体释放活动.柱状泥质沉积物中,AOM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硫酸岩-甲烷过渡带(SMI-Sulfate-Methane Interface)边界附近相对丰度高,SMI之上样品中含量低,或未检出,表明现代环境在SMI附近有大量嗜甲烷微生物生长,使得深部上升的甲烷被大量消耗,很少有甲烷逸出海底.AOM生物标志化合物可用来指示SMI边界.不同站位、不同岩性AOM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包括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反映了嗜甲烷古细菌组成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针对深海生物幼体采样的需要,提出一种基于Modbus协议的电子监控系统.首先介绍了Modbus通信协议,并重点研究了Modbus主从机的软件设计.设计实现了电子监控系统的软硬件部分.文章设计的监控系统将电子监控引入深海生物幼体采样,并实现了Modbus规约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采样系统各部件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低功耗模式的设计也延长了采样系统的工作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底设备电力不足的困境.系统也适用于普通渔场生物拖网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