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2篇
  免费   1084篇
  国内免费   1296篇
测绘学   421篇
大气科学   1155篇
地球物理   1554篇
地质学   2804篇
海洋学   643篇
天文学   158篇
综合类   606篇
自然地理   63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290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63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197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1992??11???2007??5?μ???????????????????????????仯???????????????1???????24~42???μ???????Я???????????ENSO?????2??SLA_2442?????????????????????????????????????????????????????????????????3?????????У????????????SLA_2442?????????·??????O???Σ??????????????,??γ????????λ??????9.86??N??8??S??????  相似文献   
82.
基于冠层温度的作物缺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冠导温度信息可以很好地反映作物的水分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冠层温度的作物缺水指标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纯研究冠层温度本身变化特征的第一阶段、以冠层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的第二阶段和考虑冠层和土壤的复合温度的水分亏缺指数的第三阶段。指标的局长也由使用手持式红外辐射仪信息扩大到使用航空和卫星遥感信息。这一类指标在点和区域尺度上均可应用。加强这一类指标的研究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的有效灌溉和区域水资源的管理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郭军  熊明明  李明财  何群 《地理科学》2018,38(10):1724-1730
应用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逐日气象数据,根据国家集中供暖有关设计规范定义了集中供暖气候指标,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中国集中供暖气候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 a来中国集中供暖初日均呈后延趋势,初日特征线年代际南北移动较小。供暖终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特征线在110°E以东地区南北移动较大,2000年以来终日特征线较20世纪60年代北抬了200~300 km。供暖期长度均呈减少趋势,东北、华北地区近55 a减少了10~15 d,西北地区减少了15~20 d;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供暖强度分别减少了12%、20%、15%。从1991~2015年冬季气温变化来看,东北地区最冷冬季与最暖冬季的温度相差可达6.2℃,对供暖强度的影响可达28.9%,华北和西北地区冬季气温最大变幅分别为3.7℃、3.3℃,对供暖强度的影响分别为26.8%和17.6%。气候变暖对中国集中供热气候指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供热部门应该根据天气变化来安排供暖,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冷事件的发生,保证集中供暖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84.
目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超压演化过程仅提供了相对时间、概念、定性的认识,并未达到定量化。本文以东道海子北凹陷为例,基于流体包裹体、单井一维和剖面二维烃源岩成熟生烃史模拟技术,采用生烃增压模型定量化评价了侏罗纪八道湾组顶部和底部烃源岩的生烃增压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八道湾组为东道海子北凹陷主力烃源岩,具有幕式排烃的特点。八道湾组底部烃源岩经历了3 次超压增加和两次超压释放的过程,顶部烃源岩经历了两次超压增加和一次超压释放的过程。八道湾底部烃源岩3 次超压增加的时间分别为距今170~70 Ma、55~23 Ma、10~0 Ma,对应最大压力系数均为2.0,最大剩余流体压力50 MPa,两次超压释放的时间分别为70~55 Ma、23~10 Ma;八道湾组顶部烃源岩两次超压增加的时间分别为130~40 Ma、23~0 Ma,对应流体最大压力系数最大亦可达2.0 左右,最大剩余流体压力44 MPa,超压释放的时间为40~23 Ma。  相似文献   
85.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弱振幅的地震反射,与西南部强振幅水道砂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波阻抗反演揭示丘内为低波阻抗,属泥岩范畴。梅山组塑性丘内地层发生重力扩展,在其上覆的脆性地层(强振幅砂岩和弱振幅泥岩)发育多边形断层,反推出梅山组形成于深水环境,丘为泥丘,沉积环境分析也认为北礁凹陷中中新世为半深海沉积,梅山组的丘-谷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谷-丘,认为是底流剥蚀/沉积成因。本文的研究对南海北部丘形反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可降低油气探勘风险。  相似文献   
86.
晋冀内蒙古交界地区太古宙怀安杂岩以南发育一条花岗岩带,和怀安杂岩以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相隔,是该区一个单独的岩石构造单元,规模较大,宽20多km。从山西繁峙白马石经天镇南部向北东一直到宣化西葛峪和二道岭,断续相连。北东东向延伸近200km,延伸方向与区域片麻理和主构造线方向一致。该花岗岩带由众多中小规模花岗岩侵入体和其间残留体组成。大部分花岗岩呈肉红色,以富钾质和含有高压基性麻粒岩包体为特征,许多花岗岩发育片麻构造。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花岗岩经历了变质作用,一些花岗岩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具有麻粒岩相矿物组合Q+Per+Pl±Gt+Bi(棕)±Hb+Mt,石榴石、黑云母等矿物的成分显示出麻粒岩相变质的特征。大部分花岗岩都是近低熔花岗岩的组分,并显示某些钙碱性岩系的演化趋势。微量元素组成表现出较大的变化范围,多数花岗岩富K,Rb,Ba,贫Zr,Y,Yb,部分样品还亏损Th,Ta和Nb,稀土元素从低到高有4种不同的配分型式。这些花岗岩由许多不同类型源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具有与碰撞型花岗岩相似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370Ma,指示出这些花岗岩形成于太古宙末期。这条花岗岩带有可能是  相似文献   
87.
自 1992年起云南天文台开始了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天文选址。丽江高美古最终被选择作为未来中国地基天文光学观测的新址点。并且 ,在国家科技部 ,云南省政府 ,以及中科院的支持下 ,2m级天文望远镜项目在 2 0 0 0年 12月获得立项。在文中 ,我们简要的介绍了高美古台址的情况 ,并给出了 2 .4m望远镜的详细情况 ,以及其他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88.
测试了130余件含金石英脉及不含金石英脉的红外光谱试样,查明了该区含金石英脉的红外光谱特征,同时配合其它预测含金石英脉的测量方法,提出了该区含金石英脉的预测靶区,经过初步验证,预测基本上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89.
���������ϲ��α������Ĺ�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2006?????????????????????α??????????????????????????????????????????????????????????6???????????????????????????????????????????????????????л??????????????5??????????????????  相似文献   
90.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exchange in the Luzon Strait during September 2006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The Luzon Strait is the only deep channel that connects the South China Sea(SCS) with the Pacific.The transport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fluencing the circulation,heat and water budgets of the SCS.Early observations have suggested that water enters the SCS in winter but water inflow or outflow in summer is quite controversial.On the basis of hydrographic measurements from CTD along 120° E in the Luzon Strai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18 to 20 in 2006,the characteristics of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