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967篇 |
免费 | 8831篇 |
国内免费 | 48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904篇 |
大气科学 | 3423篇 |
地球物理 | 3970篇 |
地质学 | 12767篇 |
海洋学 | 4559篇 |
天文学 | 407篇 |
综合类 | 1811篇 |
自然地理 | 282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8篇 |
2024年 | 883篇 |
2023年 | 1000篇 |
2022年 | 1581篇 |
2021年 | 1830篇 |
2020年 | 1554篇 |
2019年 | 1550篇 |
2018年 | 1350篇 |
2017年 | 1358篇 |
2016年 | 1423篇 |
2015年 | 1439篇 |
2014年 | 1436篇 |
2013年 | 1690篇 |
2012年 | 1791篇 |
2011年 | 1692篇 |
2010年 | 1697篇 |
2009年 | 1529篇 |
2008年 | 1599篇 |
2007年 | 1373篇 |
2006年 | 1422篇 |
2005年 | 1053篇 |
2004年 | 827篇 |
2003年 | 565篇 |
2002年 | 726篇 |
2001年 | 667篇 |
2000年 | 460篇 |
1999年 | 259篇 |
1998年 | 116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1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57年 | 9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吕宋海峡输送年际变异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Tgcm数值模式1980—2001年的常规模拟输出数据,研究了吕宋海峡22年平均的体积、热量和盐量输送随深度的变化,并利用小波变换分别分析了吕宋海峡3个层次(0—145、145—915、915—1 837m)体积和热量输送的年际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在吕宋海峡1 837m层以下,仍有一定数量的西北太平洋海水(体积和盐)西向输送到南海;(2)915—1 615m层的年际体积输送的变化趋势与上两个层次(0—145m、145—915m)类似,但是在某些ENSO时期(如1985、1987、1991—1995年),其年际变化与145—915m层年际变化的位相相反;(3)吕宋海峡年际体积(热量)输送的小波谱图较明显地反映出ENSO现象对吕宋海峡不同层次的输送均产生一定影响。145—915m层次的吕宋海峡年际体积输送与ENSO现象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52.
南黄海辐射沙洲主要潮沟的变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海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2):1-8
利用1966年和1977年海图、1995年和2000年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结合1980年以来的陆地卫星影像和2000年的岸滩实测剖面资料对南黄海辐射沙洲区主要潮沟的位置进行了解译与分析,得出上述4个时期研究区内主要潮沟深泓线位置图。对不同时期潮沟深泓线位置图进行几何校准与叠加,对比潮沟深泓线的迁移。结果表明:潮沟具有往返周期性摆动的特点,短期摆动速度明显快于长期摆动,主沟槽最大变动速度达127m/a,而支沟槽变动速度更大。潮沟摆动与沙洲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两者间的关系较为复杂。辐射沙洲目前处于破碎、萎缩阶段,除沙洲中心及陆岸岸滩仍有淤积外,大部分沙洲处于侵蚀状况,同时沙洲有整体向陆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3.
Based on the elastic-plastic, large-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burst capacity of steel pipeline with longitudinal corrosion defect subjected to internal pressure is studied. The appropriate stress-based criterion is used to predict the failure pressure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orroded pipeline under internal pressure. By considering the pipe steel grades and geometries of corrosion defects, a serie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is conducted. The effects of corrosion depth, length and width on burst capacity are also discussed. A specific failure pressure solu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rrosion defects in moderate-to-high strength pipeline is proposed on the base of numerical results. The failure pressures predict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in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n the results by the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54.
壳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1株产壳聚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OU01,并对OU01进行了16S rDNA序列、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属于微杆菌属;该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Microbacteriumsp.的相似性最高;因此将其初步鉴定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同时对该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g/L):chitosan 10,(NH4)2SO420,MgSO4.7H2O 1.3,K2HPO4.3H2O 1.4,Glucose 1,Yeast extract 3,NaCl 5,起始pH=6.30。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在上述最优条件下,该菌株产酶达到118 U/mL。Microbacteri-umsp.OU01菌株为壳聚糖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55.
56.
地下水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在矿井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西峪煤矿水化学及相关水文地质资料,运用地下水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西峪煤矿奥陶系峰峰组岩溶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从而划分出了含水层的强、弱径流带,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7.
For a Hamiltonian that can be separated into N+1(N\geq 2) integrable parts, four algorithms can be built for a symplectic integrator.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se algorithms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order integrators. We found that they have similar local truncation errors represented by error Hamiltonian
but rather different numerical stability. When the computa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Hamiltonian, H
0, is not expensive, we recommend to use S
* type algorithm, which cut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H
0 system into several small time steps as Malhotra(1991) did. As to the order of the N+1 parts in one step calculation, we found that from the large to small would get a slower error accumul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58.
59.
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凭借其开放和可自我描述的格式体系、完善丰富的空间数据表达技术、灵活多变的应用模式生成方法,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GML迅速在空间数据的建模、传输与交换、集成与共享和空间互操作等诸多G IS研究与应用方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国内与GML相关的研究课题、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中文论文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并就GML规范研究、GML技术研究和GML应用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了国内GML研究与应用面临的挑战、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和高水准的GML研究团队与研究成果,但随着GML研究与应用的逐步开展,国内GML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工作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丰富与完善GML规范,深化GML技术研究,建立多层次的GML应用技术模式,开展基于GML的空间服务应用,发展GML软件工具,积极参与GML国际规范的修订,将是未来我国研究人员开展GML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