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44篇 |
免费 | 5753篇 |
国内免费 | 32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46篇 |
大气科学 | 2118篇 |
地球物理 | 2175篇 |
地质学 | 8099篇 |
海洋学 | 3201篇 |
天文学 | 187篇 |
综合类 | 1102篇 |
自然地理 | 18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3篇 |
2024年 | 518篇 |
2023年 | 558篇 |
2022年 | 878篇 |
2021年 | 1047篇 |
2020年 | 911篇 |
2019年 | 907篇 |
2018年 | 781篇 |
2017年 | 766篇 |
2016年 | 816篇 |
2015年 | 902篇 |
2014年 | 869篇 |
2013年 | 1094篇 |
2012年 | 1167篇 |
2011年 | 1113篇 |
2010年 | 1122篇 |
2009年 | 1047篇 |
2008年 | 1113篇 |
2007年 | 971篇 |
2006年 | 1092篇 |
2005年 | 798篇 |
2004年 | 619篇 |
2003年 | 393篇 |
2002年 | 469篇 |
2001年 | 437篇 |
2000年 | 311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在反倾层状边坡内,开挖边坡并修筑隧道洞口后,出现岩体从隧道掌子面整体挤出和洞顶塌方现象,并导致边坡出现后缘拉裂、坡体内出现多处裂缝和岩块崩塌等坡体失稳迹象。通过对该边坡失稳和隧道塌方的勘察和机制分析,确定该坡体的变形破坏模式,提出针对性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3.
174.
为了完善平台巴西劈裂试验测定岩石抗拉强度的理论基础,基于二维弹性理论,建立对弦载荷下的平台巴西劈裂力学模型,采用应力场叠加法求得圆盘内的应力近似解析解。该应力理论解与有限元数值解一致,证明理论求解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平台加载角对圆盘内应力大小及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平台加载角越大,圆盘加载处的应力集中程度和压拉应力比都急剧降低,而圆盘内的拉应力值和拉伸区却只有一定程度减小;过大或过小的平台加载角都不利于平台巴西试样发生中心拉伸劈裂破坏,其最优平台加载角在20°~30°之间。最后,依据Griffith强度破坏准则,推得岩石抗拉强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其结果与已有抗拉强度经验公式及试验所得抗拉强度相符较好。 相似文献
175.
为了研究酸碱环境对泥质页岩崩解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同一风化程度的泥质页岩进行了不同pH溶液中的静态崩解试验和耐崩解试验,得到了pH值变化对泥质页岩崩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H值对泥质页岩的崩解性影响较大,pH值越小的泥质页岩的崩解性越强。崩解物的耐崩解指数随着崩解物粒径减小而增大,随着pH值的减小而减小,酸性条件对泥质页岩耐崩解性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6.
177.
应用光释光技术确定匠杨村黄土沉积序列年代框架。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其他指标测量结果,得到该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成壤环境演变:16.66~13.16kaB.P.期间气候干旱,风尘输入量较大,成壤作用微弱;13.16~8.31kaB.P.期间气候转暖转湿,风尘输入量最小,但因植被没完全恢复致使成壤强度仍很弱;8.31~3.24kaB.P.期间气候湿润,风尘输入量较小,是重要的成壤期,其间6.19~5.77ka和末期3.78~3.24ka旱化趋势导致风尘输入量增加和成壤强度减弱;3.24ka以来,在气候旱化趋势下风尘输入量增加,成壤作用再次减弱。 相似文献
178.
绿洲荒漠交界处波文比能量平衡法适用性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广泛使用的计算蒸散和显热通量的气候学方法-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在绿洲荒漠交界处的适用性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波文化-能量平衡法在干旱区绿洲的平衡层内是适用的,在平衡层外及荒漠上空却失效。因而,应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估算绿洲上的蒸发与显热时,测点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9.
基于卫星观测的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风云2C卫星云图和配有云顶亮温的MTSAT卫星红外云图,描述了两例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及消亡过程,云图清晰显示了高原低涡具有涡眼和暖心结构的特征,并利用水汽图分析揭示了缺乏水汽供应是导致这类低涡不能进一步发展并移出高原的重要原因.最后用1°×1°NCEP分析资料对高原低涡形成眼结构时的基本物理场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低涡整体为上升气流,而涡眼区在近地层为下沉气流,上层为相对涡区较弱的上升气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进而印证了动力学研究工作得出的高原低涡具有与热带气旋类低涡(TCLV, tropical cyclone-like vortices)类似的涡眼和暖心结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0.
汕尾市雾霾天气的能见度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汕尾气象台1961~2003年共43 a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汕尾市雾霾天气的能见度多时间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汕尾市雾霾天气能见度的时次变化都是在08时次出现最多,在08~14时次逐渐减少,在14时次出现最少;霾天气逐月变化不明显,轻雾和雾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以春季为多;霾在80年代后出现次数明显增多,而雾则在70年代以后出现次数多,但雾天气年代变化不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城市污染的逐年加重,引起雾霾天气次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