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16篇 |
免费 | 3639篇 |
国内免费 | 20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97篇 |
大气科学 | 1099篇 |
地球物理 | 1519篇 |
地质学 | 5669篇 |
海洋学 | 1444篇 |
天文学 | 149篇 |
综合类 | 606篇 |
自然地理 | 9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323篇 |
2023年 | 377篇 |
2022年 | 581篇 |
2021年 | 639篇 |
2020年 | 558篇 |
2019年 | 585篇 |
2018年 | 537篇 |
2017年 | 466篇 |
2016年 | 495篇 |
2015年 | 525篇 |
2014年 | 538篇 |
2013年 | 677篇 |
2012年 | 721篇 |
2011年 | 649篇 |
2010年 | 654篇 |
2009年 | 660篇 |
2008年 | 733篇 |
2007年 | 634篇 |
2006年 | 560篇 |
2005年 | 461篇 |
2004年 | 373篇 |
2003年 | 247篇 |
2002年 | 270篇 |
2001年 | 265篇 |
2000年 | 190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 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 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 借助GIS 平台生成DEM, 通过DEM 的叠加分析, 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 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72.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3.
脊柱创伤的影像诊断技术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脊柱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何对脊柱损伤给出正确的影像学评价,是临床医生与影像医生面临的共同课题,影像学的任务是建立创伤的诊断,分类、判断属稳定与不稳定性骨折,当影像诊断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骨质畸形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螺旋CT,其次是平片上,软组织损伤,如脊髓损伤,韧带断裂最好的评价手段是MRI,骨折分类依赖于损伤的力学机制与骨折部位,正确合理及时选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才可能及时,准确地做出脊柱创伤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4.
基于遥感技术的近30年中亚地区主要湖泊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湖泊的变化不仅对内陆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基础。获取1978年MSS、1989年TM、1998年TM及2010年ETM的同季相4期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人工解译提取中亚地区7个湖泊信息,获得近30 a的湖泊面积变化;利用T/P和Envisat雷达高度计提取1992—2012年的湖泊水位信息;基于湖泊面积和水位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0 a来,由于湖泊类型的不同,除萨雷卡梅什湖外的其他6个湖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积缩减;其中,平原尾闾湖面积变化最显著,高山封闭湖相对平稳,吞吐湖泊的面积变化相对复杂;湖泊的水位变化模式因流域和湖泊类型而异;高山封闭湖泊受气候的影响较大,而吞吐湖泊受人为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5.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85,自引:10,他引:85
华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始于 15 0~ 14 0Ma ,终于 110~ 10 0Ma ,峰期是 12 0~ 110Ma ,总体上是由挤压构造体制转化为伸展构造体制 ,由EW向转变为NNE向的盆岭构造格局。但是转折过程有复杂的细节和多次挤压与伸展的转变 ,边缘与克拉通内部、北缘与南 (东 )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南 (东 )缘的挤压构造以 2 30~ 2 10Ma为主 ,然后在 130~ 110Ma期间达到构造转折的剧变期。北缘则似乎表现出 2 30~ 2 10Ma和 180 ( 170 )~ 16 0 ( 15 0 )Ma两期挤压构造 ,130~ 110Ma是构造转折的峰期。盆地的演化有多样性 ,燕山地区前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与挤压挠曲盆地带相邻并存的盆山结构 ;而后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北东向裂谷盆地与断隆相间的盆岭结构 ;晚侏罗世后时期则呈现出北东—北北东向盆地与“活动”断隆相间 ,并受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控制的盆山结构。大别山南北隆升历史完全不同。深部结构的研究表明 ,华北东部的岩石圈在古生代末期已有减薄表现 ,在中生代急剧减薄 ,地幔和下地壳发生大规模置换 ,至 130~ 110Ma到达顶峰。新生代以来又有加厚的趋势。中生代构造转折不具典型造山带特征 ,可能与周围块体夹击引发的区域性大规模地幔隆起有关 相似文献
76.
77.
利用室内一维饱和垂直土柱对保守性溶质运移和反应性溶质运移分别进行了试验,并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模拟了保守性溶质Cl-的运移以及K+、Ca2+、Na+、Mg2+4种主要阳离子的反应运移过程,分析了土壤中发生的离子交换吸附和盐分运移过程,进一步模拟分析了不同入流溶液种类、次序以及有无置换反应情况下出流溶液的差别。结果表明:这些条件的不同均会对出流溶液的种类和浓度产生明显影响,表明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会产生很大影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不宜忽略。 相似文献
78.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311航次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探索水合物背景下沉积物中自生矿物响应,对采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11航次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颗粒进行了矿物组成、形貌特征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等研究。X光粉晶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碳酸盐岩颗粒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铁白云石和方解石,呈多孔状结核和不规则状集合体产出。碳酸盐岩颗粒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PDB低至-41.50‰,证实其碳源源自甲烷,其成因与甲烷厌氧氧化过程有关,印证了研究区存在海底甲烷渗漏现象,是甲烷水合物赋存区重要的识别标志之一。碳酸盐岩颗粒的氧稳定同位素δ18OPDB总体上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减小,可能指示沉积物的背景温度由下而上(从早到晚)逐渐降低。研究结果提供了现代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背景下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记录,对于寻找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探索地史时期古海洋沉积物中类似的甲烷事件记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针对传统的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存在使用全局不变阈值确定噪声边,聚类需要用户根据经验确定初始化聚类参数,如“边权值倍数容差”,“边长变化因子”等,聚类不能发现局部噪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小生成树自适应空间点聚类算法。该算法在无需用户输入参数的前提下,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根据最小生成树边长的数理统计特征定义裁剪因子。算法首先从宏观层面对最小生成树进行首轮删枝操作,消除全局环境下的噪声边,进而根据各子树的边长统计情况,自适应设定局部裁剪因子,进行第二轮删枝操作,消除局部环境下的噪声边。最后,采用1个模拟数据和1个实际应用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在无需人为提供经验参数的环境下能够发现任意形状、不同密度的簇,能够准确的识别出空间点中的噪声数据,从而能够实现空间点数据背后隐藏信息的自动挖掘。 相似文献
80.
针对风廓线雷达资料分辨率高但目前业务应用不广泛的问题,通过对2006年6月29日一次因飑线天气引发的强降水的观测,分析水平风场、垂直气流和大气虚温的变化,以及高低空急流出现的时机并结合地面观测实况,探讨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此类天气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水平风场可以清晰地显示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出现的时刻和高度,高空急流区和低空急流区不断发展并相互靠近可以预示阵风锋的到来;垂直速度正值突然增大(气流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并迅速变成负值是判断阵风锋过境的一个依据,同时也预示降水即将开始;另外,高空温度递减率的突然加大对降雨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