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9篇
  免费   2815篇
  国内免费   4309篇
测绘学   1916篇
大气科学   1902篇
地球物理   2504篇
地质学   7554篇
海洋学   1893篇
天文学   425篇
综合类   926篇
自然地理   1463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680篇
  2021年   804篇
  2020年   691篇
  2019年   770篇
  2018年   704篇
  2017年   656篇
  2016年   681篇
  2015年   740篇
  2014年   760篇
  2013年   931篇
  2012年   989篇
  2011年   965篇
  2010年   971篇
  2009年   962篇
  2008年   1019篇
  2007年   882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712篇
  2004年   558篇
  2003年   439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68篇
  2000年   331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9篇
  1975年   8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Most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 are emplaced within <10 Ma, with a main pulse of the magmatism in<1 Ma[1]. For example, the Siberian Traps [2] and the Deccan Traps [3] were probably erupted within one million years. Many events, such as the Columbia River event, feature a single pulse of magmatism, followed by a protrac-ted period of magmatism at a much lower rate that is linked to a plume tail[4].  相似文献   
142.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进展,集中在混合作用的验证及地幔物质参与对混合作用的影响。从能量、物质运移的角度认识岩浆混合作用,以揭示上地幔、地壳的信息,并为认识区域构造一岩浆演化提供约束。综合归纳了岩浆混合作用主要的研究方法,系统总结了混合作用发生的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已有理论和数据进行简单的数值模拟,合理解释岩脉的不混合特征。作为壳一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阐述了岩浆混合与底侵作用的关系,并介绍了常见的岩浆混合作用岩石成因模型。最后说明了岩浆混合作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3.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实现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分层实现模型,并针对每个层次提出了基于多分类器融合的安全态势提取方法、基于统计学习的分层态势评估方法以及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态势的动态预测方法.经仿真实验验证,每个层次的实现方法都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4.
145.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砂6井第三系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野外地质剖面、测井相标志的研究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第三系沉积相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描述了柴达木盆地砂6井第三系主要发育的三种沉积相及发育的主要类型,指出了研究区内有利于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146.
免棱镜全站仪测距性能的测试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免棱镜全站仪的基本特点和性能;对Nikon DTM-352免棱镜全站仪在无反射棱镜条件下的测距性能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包括照准不同材质和不同颜色的反射目标测距、以不同的入射角(激光束与目标面之间的夹角)测距、瞄准不同透明度的反射面测距以及对物镜加罩测距,并通过对大量的测试结果进行精度分析,得出了一些对实际工作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7.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结合在线监测技术,在VB环境下利用MapObjects控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污水管网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对污染源排污状况及污水管网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是城市污水管网运行管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8.
通过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资料,认为留西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沙三上亚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分别对应于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绘制了每个沉积阶段的沉积相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形成的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近东西向展布的砂体形态相互配置,加之良好的油源供给,为后期成藏创造了条件。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与沉积中期发育的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油藏发育条件。总结了该区隐蔽油藏成藏的4种模式,确定留西地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49.
在分析河南黄淮平原土壤和小麦籽实中Cu含量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小麦籽实中Cu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其结果为:研究区小麦籽实中Cu的单项污染指数Pi的平均值为0.473,说明研究区小麦籽实未受Cu的污染。Cu的状况良好。进一步讨论了土壤中Cu的含量与小麦籽实中Cu含量间的关系。认为小麦籽实中Cu的积累与土壤中的总Cu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土壤中的有效态Cu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将土壤有效态Cu作为土壤Cu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并建立了小麦籽实Cu与土壤有效Cu的响应关系模型,确定了土壤中有效Cu的安全界限值。  相似文献   
150.
通过对滦平盆地西瓜园组(上侏罗统-下自垩统)暗色泥岩和油页岩的岩相特征及其中所发现的各种恐龙脚印化石的研究,分析了恐龙脚印化石形成的环境。认为在前扇三角洲或深湖-半深湖环境的暗色泥岩中出现恐龙脚印化石,说明湖平面变化频繁,在枯水期,湖平面下降,前扇三角洲或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暴露出水面,一些恐龙经过此处到低洼处喝水,留下脚印。由此推断中国东部古近纪陆相断陷湖盆中的暗色泥岩所夹的砂砾岩和盐岩并不全是深水重力流成因,暗色泥岩所夹的盐岩也不一定是深水成因;并建立了暗色泥岩中所夹的砂砾岩和盐岩的成因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