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918篇 |
免费 | 40763篇 |
国内免费 | 373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969篇 |
大气科学 | 24028篇 |
地球物理 | 16924篇 |
地质学 | 50186篇 |
海洋学 | 20463篇 |
天文学 | 1031篇 |
综合类 | 6246篇 |
自然地理 | 62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4篇 |
2024年 | 1447篇 |
2023年 | 1606篇 |
2022年 | 2422篇 |
2021年 | 3062篇 |
2020年 | 3651篇 |
2019年 | 6755篇 |
2018年 | 6657篇 |
2017年 | 6257篇 |
2016年 | 6370篇 |
2015年 | 6178篇 |
2014年 | 5601篇 |
2013年 | 6530篇 |
2012年 | 6579篇 |
2011年 | 6531篇 |
2010年 | 6526篇 |
2009年 | 5719篇 |
2008年 | 5164篇 |
2007年 | 4984篇 |
2006年 | 4693篇 |
2005年 | 4124篇 |
2004年 | 3863篇 |
2003年 | 3340篇 |
2002年 | 3048篇 |
2001年 | 2733篇 |
2000年 | 2264篇 |
1999年 | 1890篇 |
1998年 | 1758篇 |
1997年 | 1816篇 |
1996年 | 1413篇 |
1995年 | 1326篇 |
1994年 | 1183篇 |
1993年 | 1169篇 |
1992年 | 1013篇 |
1991年 | 749篇 |
1990年 | 727篇 |
1989年 | 589篇 |
1988年 | 499篇 |
1987年 | 400篇 |
1986年 | 326篇 |
1985年 | 267篇 |
1984年 | 288篇 |
1983年 | 178篇 |
1982年 | 219篇 |
1981年 | 153篇 |
1980年 | 113篇 |
1979年 | 127篇 |
1978年 | 54篇 |
1977年 | 48篇 |
1971年 | 5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202.
地下岩溶的发育影响着地面基础工程的安全使用,所以,我们要对岩溶地区发育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该地区地面建筑的安全。溶洞的空间赋存状态一般是不规则的三维地质体,它的发育与地下水系及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有紧密联系,造成溶洞的洞室可能含有高阻或低阻填充物,导致溶洞与围岩之间存在物性差异。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是利用物... 相似文献
203.
204.
阿拉善地块北缘雅干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制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位于阿拉善北部中蒙边境地区的雅干花岗岩体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的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为283.2±2.2Ma (n=14,MSWD=0.016).该花岗岩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含量(66.96%~70.71%),和较高的A12O3(15.05%~16.05%)和(Na2O+ K2O)含量(7.24%~9.19%),且岩体钠含量稍高(Na2O/K2O>1).雅干花岗岩体总体上表现为高钾钙碱性及偏铝质-过铝质的特征.岩体稀土元素总合量为101.9×10-6~133.1 ×1O-6,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中,岩体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中等程度-强烈分异,同时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 =0.59 ~0.77);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岩体表现为亏损Nb、Ta、P、Ti,富集Ba、Rb、Cs、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岩体同位素特征则表现为具有高的(87 Sr/86 Sr)i值(0.707654 ~0.710235)以及负εNd(t)值.根据雅干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相关的沉积建造特征,可推断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环境,表明古亚洲洋在阿拉善地块北缘北部地区的分支于早二叠世(283.2 ±2.2Ma)之前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205.
地下水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在矿井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西峪煤矿水化学及相关水文地质资料,运用地下水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西峪煤矿奥陶系峰峰组岩溶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从而划分出了含水层的强、弱径流带,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6.
207.
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变形特征及其构造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皱化单斜。矿层的多层化、尖灭复合和加厚现象等主要受构造的控制,而非完全受古地形的控制。用褶皱的观点对原先勘探剖面中的磷矿体进行了重新圈连,籍以指导磷矿的调查、评价和开采。最后对磷矿分布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从构造的观点对磷矿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8.
基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用个例和合成分析方法,剖析了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来自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东部型ENSO冷暖事件互为初始场,在形成某一位相的ENSO事件的过程中也同时为相反位相的ENSO事件准备条件。中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中部型ENSO事件多在前次事件减弱中断后出现。 相似文献
209.
210.
为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 资料统计人工观测雷暴日数,采用湖北省2007—2012年LLS监测资料,选取25个气象站为圆心,统计其不同监测半径 (r) 圆区域内LLS监测的雷电日数,并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7 km时,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小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8 km时, 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大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22 km圆区域内年平均雷电日数可替代最大年雷暴日数。根据r=7 km,r=8 km圆区域内LLS监测的年雷电日数、年平均地闪密度资料,分别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法和该文提出的二元法计算年雷暴日数,结果显示:二元法效果最好。二元法计算的2007—2012年25个站平均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等,平均差异为7.4%;二元法计算的2013年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差0.8 d,平均差异为12.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