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5篇
  免费   598篇
  国内免费   1220篇
测绘学   394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365篇
地质学   2196篇
海洋学   453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33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7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701.
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区控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可分为3期:早期,发育以透入性的剪切劈理为特征的复式褶皱及倒转翼的逆冲剪切减薄拉断作用;中期,伸展作用;后期,脆性的挤压剪切破碎作用。通过详细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建立了区内的主要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式向斜一汪洼向斜,以杨柳岗组中上段为两翼,以琅琊山组为核,二级褶皱总体表现为向斜开阔,背斜紧闭,向南东倒伏的特征;二级褶皱的转折端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复式向斜的核部、背斜转折端。二级褶皱背斜转折端的拉张垮塌破碎角砾岩及翼部特别是近倒转翼的剪切破碎带是最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702.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10年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尤其在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方面取得若干进展,包括(1)"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理念的提出;(2)青藏高原特提斯体制和构造格架的再造;(3)新特提斯蛇绿岩中原位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群的重大发现;(4)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新机制的揭示;(5)印度/亚洲碰撞的早期岩浆和喜马拉雅折返中的作用;(6)喜马拉雅三维碰撞造山机制和折返全过程的初步建立;(7)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逃逸的新机制——"弯曲与地壳解耦"的提出;(8)青藏高原俯冲型、碰撞型及陆内型片麻岩穹窿;(9)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强震的构造背景和强震机制;(10)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模式;(11)印度/亚洲碰撞过程的数值模拟。综述和集成上述成果是为了与同行们交流磋商,进一步共同发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理论,向国际地学前沿的冲刺。  相似文献   
70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有机质特征及与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铀矿床的有机质与铀成矿的关系。探讨了煤屑的赋存状态、煤质特征及成熟度,认为煤屑的演化程度均较低,处于低成熟阶段,有利于对铀的吸附。总体上看煤质有机质和铀矿化关系密切,铀含量与煤屑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对铀矿物为吸附态形式。通过对该区油气包裹体的研究认为,该区存在多期次的成岩方解石胶结过程,并伴随多期次的油气包裹体发育,尤以晚期的胶结方解石矿物中存在丰富的晚期油气包裹体。研究认为晚期可能发生过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铀矿床的形成与赋矿砂岩中有机流体或还原性气体的充注和络合作用密切相关,因而这些丰富的有机流体和还原性气体对于铀的富集沉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4.
首次发现扬子克拉通西缘古元古代晚期海孜斜长花岗斑岩岩体.本文报道了其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730±15Ma(MSWD=4.0,n=15).岩石具有高SiO2(69.77%~73.83%)、高碱(ALK=5.46~6.65)、低钾(K2O/Na2O=0.02~0.14)含量.里特曼指数1.04~1.65,A/CNK值为1.11~1.25,平均值为1.18(>1.1),10000 Ga/Al=3.96~7.34(均值为5.18>2.6),较高的含铁指数[FeO/(FeO+MgO) =0.95~0.99],总体显示了低钾钙碱性过铝质(SP)铁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岩石富集Nb、Ta、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K、Sr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总量∑REE=390.70×10-6~674.91×10-6,LREE/HREE=1.74~3.29(均值2.18),轻稀土分异作用明显,相对富集,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海孜花岗斑岩岩体为形成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可能与同期基性岩浆活动的底侵作用相关.海孜花岗岩的年龄和地球化学表明,扬子克拉通西缘存在古元古代晚期与全球性Columbia超级大陆裂解同期的双峰式岩浆岩组合.  相似文献   
705.
南蒙古及邻区地质矿产简图及地形地貌特点   总被引:7,自引:20,他引:7  
南蒙古及邻区地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中亚-蒙古巨型造山带内,属准噶尔-南蒙古-大兴安岭造山系中东部,主要由一系列向南凸的弧形构造-岩浆岩带所构成.  相似文献   
706.
松辽盆地东缘下白垩统营城组二段火山碎屑岩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精细的野外剖面测量,发现松辽盆地东缘营城组二段中发育熔岩、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包括熔结凝灰岩、岩屑晶屑凝灰岩、灰球泥粒凝灰岩和角砾凝灰岩。这表明作为火山活动间歇期的营城组二段沉积期依然存在一定规模的火山活动,其沉积作用具有独特的火山和沉积双重控制的特点,区别于正常的沉积作用。营城组二段是一套介于火山岩和陆源碎屑岩之间的过渡岩性,物源既有来自同期火山喷发,也有来自营城组一段和营城组下段以及更老的地层的风化剥蚀。由于存在火山物质和陆源剥蚀物质的双重物源及存在火山物质堆积和沉积作用的双重机理,这套岩石在类型上具有特殊性。存在特殊的火山-沉积作用类型,主要为冲积平原上热碎屑流河道沉积、冲积平原泛滥盆地上热基浪沉积、冲积平原泛滥盆地上空落火山灰云沉积。  相似文献   
707.
1 矿化区发现概述 马尼图-查干花大型钼-铋-钨矿化区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境内(图1),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9'00"~107°30'00"和北纬41°47'00"~42°00'00",分布面积590 km2.  相似文献   
708.
本文以某电厂铁路沿线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结合极限平衡法分析了边坡稳定性。通过有限元分析,给出了边坡岩体应力及应变分布,分析表明,边坡岩体加荷后未发现大剪应变的贯通区。刚体极限平衡法评价了沿节理滑动的边坡稳定性,三个剖面边坡稳定性系数均大于1.4。安全系数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计算结果为边坡加固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09.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综合研究,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形成演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具有弧后扩张洋盆的性质,在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中期洋盆初步形成,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洋盆全面形成,从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洋盆逐步萎缩,到古新世至始新世关闭。南带的蛇绿岩主要为洋中脊扩张型(MORB型),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北带的蛇绿岩主要为与洋内俯冲相关的俯冲带上盘型(SSZ型),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带内侏罗纪至白垩纪其他岩浆岩主要为前弧玄武岩类(FAB型)。显示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从早侏罗世开始发生了洋内俯冲,并同步向北向冈底斯带之下主动俯冲消减和向南向喜马拉雅地块之下被动俯冲消减,持续发展到晚白垩世,在古新世至始新世俯冲碰撞消亡转化为结合带。  相似文献   
710.
通过对采自龙门山南段、中段和北段花岗岩与砂岩样品中的磷灰石、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发现中生代以来龙门山的隆升在走向上存在分段性,在近东西方向上存在分带性。从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松潘-甘孜褶皱带整体发生区域隆升,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正相关关系;在龙门山冲断带,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负相关关系或无关,说明冲断层在隆升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川西前陆盆地,样品随埋深发生部分或全部退火。茂县-汶川断裂两侧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差异明显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无明显差异,显示茂县-汶川断裂以西地区在38~10 Ma发生过更为快速的隆升;北川断裂两侧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差异明显,表明北川断裂以西地区在10~0 Ma发生过快速隆升。从走向上看,从龙门山北段向南段,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可能意味着印支末期或燕山早期,龙门山北段发生了更快的隆升;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总体上从龙门山北段向中段和南段呈递减趋势,反映新生代期间龙门山中、南段隆升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