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59篇 |
免费 | 7156篇 |
国内免费 | 34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66篇 |
大气科学 | 2227篇 |
地球物理 | 3423篇 |
地质学 | 10631篇 |
海洋学 | 2875篇 |
天文学 | 342篇 |
综合类 | 1426篇 |
自然地理 | 18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篇 |
2024年 | 664篇 |
2023年 | 755篇 |
2022年 | 1203篇 |
2021年 | 1377篇 |
2020年 | 1187篇 |
2019年 | 1214篇 |
2018年 | 1161篇 |
2017年 | 1123篇 |
2016年 | 1147篇 |
2015年 | 1182篇 |
2014年 | 1212篇 |
2013年 | 1292篇 |
2012年 | 1346篇 |
2011年 | 1282篇 |
2010年 | 1222篇 |
2009年 | 1146篇 |
2008年 | 1106篇 |
2007年 | 988篇 |
2006年 | 954篇 |
2005年 | 795篇 |
2004年 | 583篇 |
2003年 | 435篇 |
2002年 | 456篇 |
2001年 | 414篇 |
2000年 | 338篇 |
1999年 | 255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09篇 |
1995年 | 103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2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4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5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橡胶市场和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影响下,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正在经历以橡胶林扩展种植为主导的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LCLUC)。橡胶扩展种植不仅对全球最大的橡胶消费国——中国进口天然橡胶至关重要,其引起的LCLUC也对老挝国内农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深刻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老挝橡胶林种植模式、扩展机制和发展潜力,其次回顾了老挝橡胶扩展种植相关研究进展及橡胶林遥感方法研究进展。综述表明:老挝境内橡胶林种植模式、适宜性空间评价、遥感监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迄今,有关老挝全国层面的橡胶林种植和扩展地理分布及时空变化信息仍非常缺乏,同时橡胶林种植与快速扩展对农户生计和自然环境(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未来需要优先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老挝橡胶林扩展特征及其社会与环境影响,既可为指导老挝橡胶种植业有序良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也可为中国海南与云南等省橡胶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3.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利用2000年、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解泽得到2000年与200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信息熵与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片j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4.
激光雷达(LiDAR):获取高精度古地震探槽信息的一种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激光雷达技术是近几十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文物保护及地形测量等方面,近几年来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也已逐步引入。作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最基础的古地震研究一直还采用传统的地质素描技术进行探槽信息获取,数码照相技术的引入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照相技术本身的限制,很难克服获取信息的变形和扭曲。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高信息量、高精度、便捷、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为古地震研究开辟了获取数据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85.
对一榀单跨两层半刚接框架-斜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结构破坏模式和耗能机理,得到了承载力、延性、刚度、耗能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该种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性能,安全储备高;半刚框架和墙板协同工作良好;斜加劲肋的设置缓解了钢板沿拉力带方向的面外变形,提高了墙体的弹性屈曲倚载及初始刚度,减轻了滞回曲... 相似文献
86.
对美国近年来有关溴及其产品的生产研发情况进行了评述。包括原料资源,生产厂家,装置能力,近期统计资料,消耗构成,Albemarle’s真空提溴技术,国际合作项目,溴系阻燃剂,溴系杀生剂,完井液和重点含溴农药等,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7.
中国耕地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全国653个农业气象站1993-2013年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中国耕地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自1993年以来全国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全国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普遍大于60%,分布区域自4月中旬开始随夏季风推移不断向北向西扩大,自10月下旬开始向东、南方向缩小。耕地土壤相对湿度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年际尺度上,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在夏秋季上升速度最快,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潜在蒸发量、气温普遍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土壤相对湿度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随深度加深而减弱。春、夏、秋季气象因素对旱地土壤相对湿度影响较大,冬季气象因素对水田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8.
基于1961—2018年降水观测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大气诊断等方法对山西夏季不同等级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山西夏季降水量主要由大雨贡献(51.9%),但在降水频次上以小雨为主。山西大雨与小雨事件存在显著差异。小雨多年平均雨量由南至北递增,而大雨却由南至北递减。此外,EOF表明全区一致型均是不同等级降水中的主空间模态,但在小雨和大雨中高载荷区存在明显差异。② ENSO在影响山西降水特别是大雨中占据主导,而NAO在小雨中作用更为突出。对大气环流异常结构的诊断分析表明,冷(暖)ENSO位相时,源于热带西太平洋并经由南海北上的季风水汽输送增强(减弱),同时在ENSO和中高纬度大气活动联动调控下,在东亚地区建立的异常反气旋(气旋)可通过其西支南(北)风气流引导(抑制)季风水汽向山西进一步纵深推进,两者共同调配使得山西大雨事件增多(减少);NAO主要通过一条沿西欧?东欧?乌拉尔山?蒙古高原的高纬度路径对降水施加影响,NAO正(负)位相时,在蒙古高原甚至山西建立的深厚异常(反)气旋通过其南支西(东)风一方面阻挡低纬度季风水汽进入山西,另一方面增强(减弱)山西有限的内陆水汽供应,从而引起山西小雨事件的增多(减少)。 相似文献
89.
本文基于多种资料,梳理了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姓名、生卒年、籍贯、领域、教育与工作经历等数据,从来源、增长、结构3个层面讨论当时中国地理学者发展进程。研究发现1912—1949年间:① 地理学者在来源层面可分舆地学者、外聘地理学者、现代学制培养地理学者(含有交集关系的国内培养学者、留学培养学者、跨学科学者)3种类型,不同类型群体对地理学者发展的影响差异明显;② 地理学者数量发展可分1912—1927年波动增长,1928—1939年持续增长,1940—1941年急速增长和1942—1949年放缓增长4个时期;③ 中国地理学者学科结构、领域结构、学缘结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均表现为失衡但失衡程度趋于降低的态势;④ 地理学者发展与地理教学、研究机构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高等地理教学机构对地理学者发展有多重影响。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的发展为中国科学地理学的持续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其过程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