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59篇 |
免费 | 7156篇 |
国内免费 | 34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66篇 |
大气科学 | 2227篇 |
地球物理 | 3423篇 |
地质学 | 10631篇 |
海洋学 | 2875篇 |
天文学 | 342篇 |
综合类 | 1426篇 |
自然地理 | 18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篇 |
2024年 | 664篇 |
2023年 | 755篇 |
2022年 | 1203篇 |
2021年 | 1377篇 |
2020年 | 1187篇 |
2019年 | 1214篇 |
2018年 | 1161篇 |
2017年 | 1123篇 |
2016年 | 1147篇 |
2015年 | 1182篇 |
2014年 | 1212篇 |
2013年 | 1292篇 |
2012年 | 1346篇 |
2011年 | 1282篇 |
2010年 | 1222篇 |
2009年 | 1146篇 |
2008年 | 1106篇 |
2007年 | 988篇 |
2006年 | 954篇 |
2005年 | 795篇 |
2004年 | 583篇 |
2003年 | 435篇 |
2002年 | 456篇 |
2001年 | 414篇 |
2000年 | 338篇 |
1999年 | 255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09篇 |
1995年 | 103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2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4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5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扬子克拉通西缘1.73Ga非造山型花岗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发现扬子克拉通西缘古元古代晚期海孜斜长花岗斑岩岩体.本文报道了其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730±15Ma(MSWD=4.0,n=15).岩石具有高SiO2(69.77%~73.83%)、高碱(ALK=5.46~6.65)、低钾(K2O/Na2O=0.02~0.14)含量.里特曼指数1.04~1.65,A/CNK值为1.11~1.25,平均值为1.18(>1.1),10000 Ga/Al=3.96~7.34(均值为5.18>2.6),较高的含铁指数[FeO/(FeO+MgO) =0.95~0.99],总体显示了低钾钙碱性过铝质(SP)铁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岩石富集Nb、Ta、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K、Sr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总量∑REE=390.70×10-6~674.91×10-6,LREE/HREE=1.74~3.29(均值2.18),轻稀土分异作用明显,相对富集,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海孜花岗斑岩岩体为形成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可能与同期基性岩浆活动的底侵作用相关.海孜花岗岩的年龄和地球化学表明,扬子克拉通西缘存在古元古代晚期与全球性Columbia超级大陆裂解同期的双峰式岩浆岩组合. 相似文献
72.
兴安石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富含稀土、铍的硅酸盐新矿物,其理想的化学式为(Y,Ce)BeSiO_4(OH)。该矿物属于单斜晶系,利用四圆单晶衍射仪收集强度数据,测得α=4.7681±0.00263,b=7.6757±0.00686,c=9.9301±0.00639;α=90°,β=90.17°±0.053°,γ=90°;空间群为P2_1/c;Z=4。利用直接法及电子密度函数法测定了晶体结构,经最小二乘修正,最后的偏离因子R=0.086。 结构测定结果证实兴安石具有硅硼钙石的结构类型,与羟磷铍钙石,硅铍钇矿等均属同构似型矿物。 相似文献
73.
74.
利用Vector NTI Advance 11软件分析了NCBI数据库中大菱鲆的12428条EST序列,筛出候选SNP位点;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对大菱鲆不同性状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522个重叠群中共筛出160多个候选SNP位点;设计56对引物用于实验,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引物有37条,合45个位点,成功率为66.1%;设计探针,能与候选SNP位点杂交的探针有13条,杂交率为28.9%。本实验中能成功进行基因分型的位点共有8个,占杂交位点的61.5%,其中有6个为碱基替换型位点,即G-A和C-T各占3个,2个为碱基颠换型位点,即T-G和A-T各占1个。 相似文献
75.
南海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洋蓝洞,水文环境及理化因素特殊,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为研究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昼夜变化,于2017年3月在龙洞、潟湖及外礁坡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龙洞内叶绿素a浓度呈现随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日间浓度最大值层出现在40 m层(0.42μg/L),夜间则出现在20 m层(0.59μg/L)。永乐龙洞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1.1×10^3~5.1×10^4 cells/mL。聚球藻在上层水体占优势(0~20 m),40 m以下水层原绿球藻丰度对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贡献率最大(90%以上),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整个水体都较低(除20 m层)。微微型浮游植物昼夜存在明显差异,夜间其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上移至表层。本研究共记录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5门41属55种(含未定种)。其中,硅藻门25属34种、甲藻门12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蓝藻3属、隐藻1属。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3.3×10^2~9.8×10^4 cells/L。甲藻丰度对浮游植物总丰度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硅藻,隐藻和蓝藻丰度仅在少数水层占优势。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出现在40 m层。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一致性高。龙洞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丰度高于潟湖和外礁坡。 相似文献
76.
77.
Bao Peisheng Wang Xibin Hao Ziguo Peng Genyo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Fei Zhenbi 《《地质学报》英文版》1993,67(1)
Ultramafic rocks of Tibet and Xinjiang are the products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 upper mantle. The evolution of their mineral composition is marked by two parallel evolutionary series: one is the progressive increase of the 100 Mg/(Mg+Fe~(2+) ratio of silicate minerals in order of lherzolite→harzburgite→dunite, i.e. the increase in magnesium; the other is the increase of the 100 Cr/(Cr+Al) ratio of accessory chrome spinel in the same order, i. e. the increase in Chromium. The above-mentioned evolutionary trends are contrary to that of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The evolution of fabrics of ultramafic rocks is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variation in order of protogranular texture→melted residual texture, symplectic texture and clastophyritic texture→equigranular mosaic texture and tabular mosaic texture. Experiments of partial melting of lherzolite have convincingly shown that the evolution of Alpine ultramafic rocks resul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pyrolite. Various subtypes of them represent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 The vertical zoning marked by more basic rocks in the upper part and more acid rocks in the lower actually belongs to the fusion zoning of pyrolite. 相似文献
78.
79.
“云南麻栗坡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及与之匹配的“越北古陆北缘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成矿效应研究”中,经实测剖面和填图扫面,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图”的要义比照,测区晚寒武世及相涉延及早奥陶世早期的岩石地层单位序列宜为:唐家坝组\“大老堡组”\博菜田组。其中,“大老堡组”为新拟建增设单位,也导致相关临叠地层单位现在定义和分割界面的更新。介绍唐家坝组\“大老堡组”界线层型及其层型界面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转换面属性,上、下邻叠岩层联合构成的标志层组合,是融地层学、沉积学为一体“’的优化挟择。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