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6篇
  免费   2443篇
  国内免费   3422篇
测绘学   2311篇
大气科学   1293篇
地球物理   2025篇
地质学   6625篇
海洋学   1781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734篇
自然地理   1133篇
  2024年   156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658篇
  2021年   839篇
  2020年   658篇
  2019年   754篇
  2018年   657篇
  2017年   696篇
  2016年   642篇
  2015年   757篇
  2014年   728篇
  2013年   820篇
  2012年   915篇
  2011年   884篇
  2010年   833篇
  2009年   809篇
  2008年   847篇
  2007年   737篇
  2006年   703篇
  2005年   610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验证非水反应聚氨酯高聚物(后文简称高聚物)外包盾构隧道具有减震性能,对高聚物外包盾构隧道模型和无外包隧道模型,采用离心机振动台进行对比试验。针对中密砂土围岩,在不同阵型特征的地震波输入下,对比有无高聚物外包隧道加速度、频谱、隧道动力响应和地表沉降,分析高聚物的减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激励的工况下,对于有无高聚物外包的隧道模型,其加速度和频谱差别不大;二者隧道各点上的动应变平均相差31.32%;高聚物外包层隧道模型地表的最终沉降分别比无外包隧道模型和自由场地表沉降约小20%和50%。试验证明高聚物对盾构隧道有减震作用,此试验研究为高聚物在今后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
基于中国区域内8个气象站点2012年全年的探空数据,采用射线追踪法计算了各个站天顶方向至4°高度角区间内18个方向的对流层流体静力学和非流体静力学延迟量,将天顶延迟通过NMF、GMF和VMF1三种映射函数投影到各个高度角方向,与射线追踪法得出的延迟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①NMF有明显的季节性偏差,且精度与纬度存在强相关性;②VMF1的精度最高、稳定性最好,但在武汉、长沙等站点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偏差;③GMF的精度介于NMF和VMF1之间。  相似文献   
93.
深地实验室具有电磁干扰小的"超净"地磁观测优势,已成为地磁观测的新平台和研究热点.为了评估淮南深地实验室地磁环境、认识地磁总场时变特征及地下与地面耦合性,我们于2022年在地下巷道(-848 m)和地表(+22 m)同步实施了地磁总场长期连续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功率谱、小波谱、地磁总场变化特征的分析及与附近的蒙城地磁台比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无(或弱)磁干扰点位的地磁环境较优越,与蒙城地磁台相媲美,适用于地磁场变化的高精度、长期连续观测;(2)地下地磁观测可有效过滤地表上由工业与人类活动等的电磁干扰,其记录的地磁总场变化与蒙城地磁台具有较好的耦合性;(3)地下磁测可清晰记录地磁总场的平静变化、不同周期磁暴、地磁脉冲等丰富的时变信息,可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地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正>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是一个聚焦中国大陆架以及东亚大陆边缘的形成演化,以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构造、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作为具体目标,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心为手段,进行多学科多目标综合研究的科学计划。CSDP-2井选址在工作程度较高且科学问题比较聚焦的南黄海,是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第二口科学探井。其科学目标为,获取中—古生界的连  相似文献   
95.
为了解广东吴川近岸海域重金属含量现状及其潜在风险,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控,于2020年10月采集了吴川海域41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样,运用综合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评价了其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含量范围为0.48~14.1 μg/L,平均含量为1.75 μg/L;Pb含量范围为0.07~7.79 μg/L,平均含量为0.44 μg/L;Zn含量范围为3.98~65.8 μg/L,平均含量为9.22 μg/L;Cd含量范围为0.03~0.17 μg/L,平均含量为0.05 μg/L;Cr含量范围为0.62~2.69 μg/L,平均含量为1.92 μg/L;Hg含量范围为0~0.039 μg/L,平均含量为0.021 μg/L;As含量范围为0.39~1.42 μg/L,平均含量为0.93 μg/L。吴川海域各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海水水质一类标准。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表层重金属含量的比较,吴川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按其相关性可将吴川海域重金属元素分为3类:第1类为Cu-Pb-Zn-Cd组合,第2类为Cr-As组合,第3类为Hg元素。第1类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可能为海域内来往船舶及其燃烧尾气的大气沉降,第2类重金属元素可能主要来源于沿岸养殖场排放的养殖废水和溶解于海水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活动用品。吴川近岸海域综合污染指数(WQI)平均值为0.31,整体污染程度为清洁。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介于0.2~38.95,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6.65~65.32,整体生态危害等级为轻微。  相似文献   
96.
利用基于时间域有限差分法( FDTD)的GPRMax,针对常用的400、900、1500 MHz三种不同中心频率的天线,数值模拟了隧道衬砌不同钢筋网密度、不同钢筋直径及其下方的钢拱架、空气界面等目标体的探地雷达反射及干扰信号图像特征;在混凝土试件上开展实验研究,并运用克希霍夫积分偏移处理了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压制了钢筋的绕射波和多次波,提高了钢筋网下方弱反射信号的成像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量和工程实测结果,为探地雷达在隧道衬砌检测中取得更好的探测效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7.
通过搜集柴北缘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运用分形(多重分形)方法来确定荒漠戈壁景观区受风成沙影响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利用C?A和S?A模型分别探讨了景观地区Au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表明,C?A模型在确定异常下限时有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S?A模型能够很好地排除背景场和干扰因素,缩小异常面积,突出弱小异常。基于该方法提取的异常元素区域能够较好地识别出绝大多数已知矿床,同时指示了值得作进一步异常查证的空白成矿元素异常区域,为勘查工作提供参考,值得开展下一步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98.
青海省明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大多已消失殆尽,仅剩极少部分以土遗址的形式存在。经有关研究表明,明长城土遗址主要发育有包括片状剥离、冲沟、掏蚀、坍塌、裂隙、洞穴以及生物病害等6种典型类型。作为明长城的一种特殊建筑类型,烽火台主要具有传输信息的军事功能,其大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本文遴选分布于青海省湟中地区17座烽火台,对其病害发育进行现场勘查,并收集相关海拔资料,对烽火台病害发育与海拔进行拟合,旨在探究海拔对烽火台病害发育的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海拔对生物病害、片状剥离、洞穴以及掏蚀等4种典型病害影响存在一定影响,其中对片状剥离、洞穴以及掏蚀3种病害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为土遗址病害发育机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青海省明长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
在执行海洋地质保障工程"1:500万中国海陆系列图-地质图"编图项目的过程中,研究并采用了较为新颖的海域地质内容编图方法,其中关键的技术是如何用叠置方法和透视方法表示海区被掩盖的地质体。叠置法无疑是按正常沉积序列表示地层的叠置关系;透视法的关键步骤就是将叠置在新近系之下的地质体透视到图面上。此方法可归纳为块、线、面三层透视,即被掩盖的中生界、浅层侵入岩或前古生代地壳以"块"的形式透视,其上叠置的古近系则以"线"的形式透视,线叠置在块之上,最上层的新近系以"面"表示。当然,有透视内容的区域此新近系"面"视为透明。对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人编制海域地质图的一些做法及其优缺点,此编制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有望今后在国内外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部门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即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据此成果,讨论了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主要断裂类型有俯冲带、碰撞缝合带、转换断层、扩张脊型断裂、大型走滑断裂及深大断裂等。根据断裂规模及控制的地质构造单元性质划分出了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一级断裂主要是指俯冲带、碰撞缝合带或者控制构造域、地块之间界线的深大断裂;二级断裂主要是控制隆褶带、海盆区以及大型沉积盆地的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大多具有形成时期早、规模大、断层延伸远、断距大甚至多次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