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5篇
  免费   600篇
  国内免费   1011篇
测绘学   514篇
大气科学   543篇
地球物理   571篇
地质学   1623篇
海洋学   624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39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We present a newly discovered magnetically active binary system detected by Yunnan-Hong Kong wide field survey, with an orbital period of 0.60286 days. Two color photometry for the system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1 m Cassegrain telescope of Yunnan Observatories with its CCD (Charge-Coupled Device) camera. In the observed light curves, there are clearly different light maxima existed in the out-of-eclipse regions. We made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for the binary system using the 2.4 m telescope and YFOSC (Yunnan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 of Lijiang station of Yunnan Observatories, China. The radial velocity curve was derived for primary star of the binary system. The primary star exhibited strong chromospheric activity, which confirms that the distortion of the light curves results from the starspot activity on the primary star.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ght curves and RV (Radial Velocity) curve mentioned above by means of the W-D (Wilson-Devinney) code, orbital parameters and starspot configuration of the binary system are obtained. Finally, we have discuss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binary system, and given the prospects on the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992.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应用——以襄樊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回顾中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以人为本 ,自然协调 ;因地制宜 ,规模适度 ;完善高效 ,园林绿化 ;整体协同 ,良性循环等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的原则和“绿心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并以襄樊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论为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构建城市发展引导机制 ,使城市建设逐步转向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城市 ;“绿心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是比较理想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993.
顾慧  唐国平  江涛 《地理研究》2020,39(6):1255-1268
设定两种独立的调参方案,检验将高/低分辨率下的调参值应用到低/高分辨率中驱动模型模拟的可行性;同时分析驱动数据分辨率的差异对模型模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此外,设置9种集水面积阈值,分析驱动数据分辨率与集水面积阈值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调参方案下模拟的水文与生态数据相关性强、差异小,说明调参方案受驱动数据分辨率的影响不明显;分辨率对土地覆被和土壤类型面积影响小,而对高程和坡度影响大;驱动数据分辨率降低,模拟径流的均值减小、峰值增大、生态变量值增大;驱动数据分辨与集水面积阈值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集水面积阈值增大,模拟径流的均值、峰值均减小,生态变量值也减小,但阈值变化对峰现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994.
The driving factors of runoff change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cipitation factor and non-precipitation factor, and they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natural factor and human activity factor. In this paper,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these driving factors impacting on runoff changes are analyzed at first,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the analytical method about impa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non-precipitation factors on basin's natural runoff is derived. The amount and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two factors impacting on natural runoff between every two adjacent decades during 1956-1998 are calcul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YR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two factors impacting on natural runoff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For the YRB, the non-precipitation impact is preponderant for natural runoff reduction after the 1970s. Finally, by choosing main factors impacting on the natural runoff, one error back-propagation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 has been set up,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natural runoff reduction in the YRB is simul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uman activities could cause a 77×108 m3·a-1 reduction of runoff during 1980-1998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background of 1956-1979.  相似文献   
995.
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 3S技术、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通过“数字城市”技术可以将现代城市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起来 ,并按照地理坐标建立完整的空间数据模型 ,经过网络联结使每个人都能快速、完整、形象地了解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目前国内外“数字城市”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软硬环境建设方面 ,至多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 ,并没有在“数字城市”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实现“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 ,诸如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多种GIS系统集成模型研究、 3D GIS、三维城市规划、城市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城市支持下的数字社区等等。  相似文献   
996.
汪侠  顾朝林  刘晋媛  梅虎 《地理研究》2007,26(3):625-635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对旅游资源是否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并进而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能力的衡量。其评价不仅着眼于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还关注对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和开发效益等。文章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上进行创新,将灰色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洪泽县老子山风景区为例,对其六个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研究表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所需样本量小,灰色评价过程有助于解决层次分析法评价中出现的信息不完备和不确切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相比,此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旅游资源等级与开发潜力之间的错位问题,从而对旅游开发实践更具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 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 因此, 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章通过盐城沿海开发空间区划实例进行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首先, 综合经济区划。运用传统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经济区划分, 大致确定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方向; 其次, 控制开发区划。 综合考虑上述综合经济区的功能, 景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辐射沙洲分布、近海海域污染、海港分布、水源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确定相关的禁止开 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第三, 开发潜力区划。以乡镇为基本单元, 运用多因子分析方法,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 个主因子进行开发潜力区划; 最后, 在上述三个区划的基础上, 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文章也认为: 主体功能区实质是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区, 其区划也只是一种纯粹的区域划分, 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分立走向“三规”合一的空间平台。  相似文献   
998.
全球化与重建国家城市体系设想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顾朝林  陈璐  丁睿  李震  代媚媚 《地理科学》2005,25(6):641-654
中国城市体系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为国家创造和聚集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城市体系发展很快。“十一五”期间,中国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国际经济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国家城市体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全球化影响入手,就国家城市体系重建,例如城市体系发展战略、城市等级规模分布、城市体系功能重组、城市体系空间格局以及城市体系支撑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99.
石家金矿床位于胶东金矿集区的蓬莱–栖霞金矿带北段,矿区广泛出露的早白垩世镁铁质–长英质脉岩与金矿体空间关系密切。脉岩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煌斑岩、辉绿岩和花岗斑岩。各类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煌斑岩与辉绿岩具有低Si、低Fe和高Mg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Sr、Pb),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Ti),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与岛弧火山岩类似。花岗斑岩具有高Si、高K、高Al的特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h、U、Rb、Ba、Pb),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Zr、Hf),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岩石,是在软流圈上涌、幔源岩浆底侵背景下由杂砂岩部分熔融所形成的。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些脉岩可以作为有效的找矿标志,但年代学研究显示脉岩与金矿化无直接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000.
辽宁省电线积冰特征与电网冰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辽宁省11个电线积冰观测气象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电线积冰现象的特点,并结合历史电网冰灾事故调查情况及易发生冰灾事故的气候特点对辽宁省电网冰区进行了初步划分.结果表明:电线积冰现象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具有辽东南、东北、辽东湾东北岸地区电线积冰现象较多的特点,且大部分地区雾凇日数多于雨凇;电线积冰日数的年际间波动较大,可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1月最多,11月雨凇明显居多.气象站观测到的最大冰厚、直径、冰重分别为53mm、68 mm和196 g,折算成最大标准冰厚、100 a一遇最大设计冰厚为6.6、7.8 mm.各地观测到的最大冰重多以雨凇出现,最长连续时间为4 d;气温低于0℃时,雨凇形成一般具有降雨和降温过程,雾凇形成一般具有空气湿度高、风速小的特点.2007年3月4日,红沿河核电厂气象站记录到辽宁省历史以来所观测记录到的最强电线积冰事件,其标准冰厚为25.7 mm,属重冰程度.可将辽宁全省30a、50 a一遇冰区均划分为轻冰区,而位于辽东湾东部的营口、盖州、熊岳、瓦房店沿海一带为100 a一遇的中冰区,红沿河核电厂附近地区为100 a一遇的重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