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5篇
  免费   2627篇
  国内免费   1463篇
测绘学   1040篇
大气科学   951篇
地球物理   1330篇
地质学   4457篇
海洋学   1037篇
天文学   139篇
综合类   583篇
自然地理   848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202篇
  2023年   251篇
  2022年   393篇
  2021年   426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431篇
  2018年   405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424篇
  2014年   428篇
  2013年   518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491篇
  2008年   521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472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任楼矿井72煤层断层构造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形理论,对安徽皖北任搂煤矿72煤层断层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不同构造分区的维数。研究发现构造复杂性不同及断裂性质的不同其分形维数也有所不同,构造简单,断层分维数小,而构造复杂区,断层分为数相对较大;剪切断裂带具有较低的分维值,张扭性断裂带分维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偕胺肟化聚丙烯腈/蒙脱土(APAN/MMT)复合纳米吸附材料对海水中的铀进行吸附,考察了吸附条件对APAN/MMT吸附铀量的影响,并对APAN/MMT吸附铀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铀初始浓度、溶液温度较高、采用磁力搅拌吸附方式有利于吸附速率的提高,溶液pH对吸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在pH为5时,平衡吸附...  相似文献   
13.
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当前数字地质填图现状和发展趋势已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填图系统的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和再现地质实体在地球表面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信息.在计算机辅助下, 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 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在掌上机WindowsCE平台上, 实现了数字填图所需的基本GIS基本功能(GPS定位路线采集、素描), 实现了遥感系统与数字填图系统的一体化整合.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城市景观时,为了快速精确地重建建筑物、绿地、河流等三维模型,提高自动化程度,缩短建设周期,需对用户采集的矢量地物数据进行三角剖分,再以OpenGL重绘三维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多边形进行三角剖分的递归分割算法,并以VisualC++实现,以实际的4万多个建筑物进行三角剖分实验,充分证明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Water column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nd particulate nitrogen (PN) were measured at three different depths in four different locations bracketing the estuarine turbidity maximum (ETM) along the main channel of a temperate riverine estuary (Winyah Bay, South Carolina, USA).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over full tidal cycle (over 24 h). Salinity, temperature, current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were also monitore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out the water column. Tidally averaged net fluxes of salt, TSS, POC and PN were calculated by combining the current measurement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data. Under the extreme low river discharge conditions that characterized the study period, net landward fluxes of salt were measur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udy area, suggesting that the landward transport through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estuary was probably balanced by export out through the sides. In contrast, the net fluxes of sal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study area were near zero, indicating a closed salt balance in this part of the estuary. In contrast to salt, the net fluxes of TSS, POC and PN in the deeper parts of the water column were consistently landward at all four sites in Winyah Bay indicating the non-conservative behavior of particulate components and their active transport up the estuary in the region around the ETM.The carbon contents (%POC), carbon:nitrogen ratios (org[C:N]a)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3CPOC) of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depth, location and tidal stage. Tidally averaged composition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up the estuary in the %POC and org[C:N]a values of suspended particle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ferential landward transport of carbon-rich particles with higher vascular plant debris content. The combination of tidal resuspension and flood-dominated flow appear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ydrodynamic sorting of particles along the estuary that resulted in denser, organic-poor particles being transported landward less efficiently. The element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dicated that vascular C3 plants and estuarine algae were the major sources of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of all the samples,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from salt marsh C4 vegetation (Spartina alterniflora) and/or marine phytoplankton.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7年北疆37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结合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分析北疆地区初、终霜日和霜期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疆平均初霜日以2.2 d·(10a)-1速率推迟;平均终霜日以1.7 d·(10a)-1速率提前;平均霜期以3.9 d·(10a)-1速率缩短;初、终霜日和霜期的主周期均...  相似文献   
17.
杜博  陈勇  史瑞芝 《测绘科学》2010,35(6):180-182,154
利用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描述像元的邻域相关性信息,并将这种邻域信息引入到局域异常探测器中,提出了一种顾及邻域信息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局域异常目标探测算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异常探测方法仅仅利用光谱信息的不足,比经典的RX算法的探测效果更好,并且可以更有效地探测出大于一个像元的异常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农区过去300年耕地重建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土地覆被变化是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的重要参量。SAGE和HYDE两个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应用, 其可靠性如何, 至今少有论及。以我国学者重建的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集(CHCD) 为基础, 从全区、省区和网格(60 km×60 km) 三个空间尺度, 对SAGE (2010) 和HYDE3.1 数据集中有关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 SAGE (2010) 数据集对中国传统农区耕地数量重建是以单一线性插补而得, 其中1700-1950 年是以0.51%的年均增长率线性递增, 1950 年后是以0.34%年均速率线性递减, 这种“标准化”变化趋势不能客观反映传统农区土地垦殖的真实历史, 耕地面积也明显高估, 与CHCD数据集不具有可比性;(2) HYDE3.1 数据集吸纳了区域性研究成果, 使其在总量上与CHCD数据集较为接近,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但其在省区和网格尺度上与CHCD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相对差异率超过70% (< -70%或> 70%) 的网格占比高达56%~63%, 超过90% (< -90%或> 90%) 的网格占比也高达40%~45%;而相对差异率介于-10%~10%的网格占比仅为5%~6%, 介于-30%~30%的网格占比也仅为17%左右;(3)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 建立更高精度的中国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 是提高区域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表露头调查、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与盐相关的构造样式分析,对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中部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垂向分层的变形特征。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为界可以分为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盐下构造层及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收缩构造样式及盐构造样式,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及盐下构造层的构造样式及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盐上层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褶皱,盐岩层则以盐流动构造样式为主,盐下层则发育逆冲叠瓦断层等大规模推覆构造。研究区具有明显的分段变形特征,可划分为博孜—却勒构造段、大北—西秋构造段、克深—西秋构造段、克拉3—东秋构造段,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地表线性褶皱带分布、盐构造样式、盐下构造变形的差异。区域构造演化剖面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主要经历了中生代伸展坳陷盆地(三叠纪—白垩纪)、新生代早期"挠曲"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及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上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库车组沉积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20.
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半日花是半日花科的一种半灌木或灌木,稀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孑遗植物。全世界约有8属200种,多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我国内蒙古、新疆有2种分布,分别是新疆半日花和内蒙半日花。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是采矿、烧柴、放牧、土地开发以及城市化,加剧了对半日花的过度开发, 导致其生物量锐减, 造成个体衰退, 种群缩小的濒危状况,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所以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