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6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630篇
测绘学   295篇
大气科学   201篇
地球物理   300篇
地质学   1240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31篇
自然地理   3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岩土动力学分析结果可靠性受人工边界条件及动力作用输入方式影响.在剖析ABAQUS无限元静、动力理论基础上,结合二维简单水平地基模型,研究了无限元边界生成初始地应力的计算精度及其改进方法,提出了综合考虑内、外源振动问题的改进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研究表明:因ABAQUS中无限元缺乏对边界节点力等效约束刚度的校核,其直接应...  相似文献   
992.
深圳市龙岗中心城岩溶塌陷光纤传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具有的突发性、隐蔽性、不确定性,使其监测、预警预报问题一直未解决。通过多年的研发,光纤传感器监测技术已成为当今最为先进的岩土变形现场监测技术,特别是BOTDR技术,它的分布式、长距离、远程实时监控以及光纤耐久性好的特点正好弥补了传统监测技术的不足。目前光纤传感技术在岩溶塌陷(沉陷)灾害的监测上开展工作较少,本次工作主要目的为利用光纤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岩溶塌陷。  相似文献   
993.
以通透肋式拱梁隧道出口端边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岩体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采用合理的理论方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依据稳定性评价结果,并结合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支护措施。  相似文献   
994.
高陡碎裂结构千枚岩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支护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正确进行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采取经济有效的加固防护措施是高边坡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皖南山区黄山至塔岭(皖赣界)和小贺至桃林(皖浙界)高速公路ZK9+385~ZK9+425处高边坡为例,归纳出边坡所处典型地质地貌特征和路堑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总结边坡破坏主要形式,分析边坡破坏机理,并采取定量评价方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合理评价,据此提出合理、有效、经济的支护设计方案,最后根据监测数据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95.
对区域地质分析表明,在晚古生代,由于南北两大板块对接碰撞及其后持续挤压作用,致使区内韧性剪切带发育,由北至南形成3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它们对区内金矿床(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剪切带经历了自华力西晚期至燕山早期3个韧性变形时期,每个时期均伴随不同阶段金元素的活化、迁移以及富集成矿.深壳剪切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热动力和容矿空间;同时剪切带活动过程中,伴随了区内多期次岩浆活动,也为金成矿提供热动力和成矿物质.通过对巴彦温都尔金矿剪切带内金矿脉特征分析表明:剪切带内裂隙是金元素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总结了苏尼特左旗地区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的成矿演化模式,并初步指出在区内金矿勘查中应注意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6.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影响程度一直存在争议。在冷湖0号、冷湖4号、鄂博梁、结绿素等剖面开展了野外构造节理测量,应用地层恢复技术,分析了柴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晚侏罗世之后,柴北缘主要受东西方向的挤压,这与区域上的研究结果一致;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可能再次影响了侏罗系;晚白垩世受南北挤压应力的影响,地层隆升遭受剥蚀;始新世下干柴沟期至上新世狮子沟期,柴北缘处于弱活动时期,接受稳定沉积;上新统狮子沟组沉积之后,由于阿尔金山的隆升,盆地北缘主体受北西—南东向应力的影响,涉及地层包括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和上油砂山组;早、中更新世七个泉期之后,受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的强烈影响,在狮子沟组、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中都有其分量,较老地层的地表露头中也有记录,这期构造运动对柴北缘油气运聚具有破坏和二次成藏的作用。因此,围绕柴北缘其他地质剖面开展更进一步的构造节理测量和分析工作,对油气资源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臭氧生成效率(OPE)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光化学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增加了O3控制的复杂性,因此各种有助于O3控制对策制定的指标研究备受关注,臭氧生成效率(OPE)就属于这样一种指标。对OPE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回顾了OPE定义及计算方法的演变,总结了OPE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了影响OPE的几个主要因素,指出了OPE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加强的方面。我国OPE研究非常缺乏,鉴于我国城市和区域O3污染形势,建议开展多点位、长时间的OPE观测研究,并结合模式研究深化对我国O3问题的认识,寻找有效的O3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998.
太行山南段平顺地区矽卡岩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顺地区矽卡岩型铁矿位于太行山南段山西省境内,主要产于燕山期中性侵入岩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及其附近.矿化蚀变带明显,钠长石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矿化蚀变带特征和黄铁矿矿物(204Pb/204Pb=17.741~18.301,平均值17.993;207Pb204=Pb=15.433~15.551,平均值15.495)与早期侵入岩(206Pb/204Pb=17.859~18.474;207Pb/204Pb=15.429~15.431)以及晚期侵入岩(206Pb/204Pb=17.959~18.223,平均值18.088;207Pb/=204Pb:15.434~15.566,平均值15.536)的Pb同位素组成均说明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超基性一基性侵入岩通过被晚期中性侵入岩交代同化,大量铁质进入晚期中性岩浆之内,间接为铁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晚期侵入体的岩浆热液不仅是成矿物质的栽体,而且所产生的压应力和热能成为成矿流体运移的驱动力.在成矿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99.
二次光化学氧化剂与气溶胶间的非均相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氧化剂和气溶胶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普遍存在,影响着大气氧化能力和气候,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大气光氧化剂与气溶胶颗粒物间复杂的耦合相互作用能产生二次污染物,使得大气污染过程更为复杂,成为国际大气化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可形成以臭氧(O3)为主的二次光化学氧化剂,并以大气气溶胶为平台发生非均相反应,使大气污染更严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二次光化学氧化剂和气溶胶颗粒物之间非均相过程的实验室研究是深入认识这两者间耦合相互作用的关键,实验室研究可以为分析和深入认识外场观测结果提供基础,还能为数值模式模拟研究提供基本参数。概括了大气二次光化学氧化剂的形成过程,总结了国际上近年来二次光化学氧化剂与大气气溶胶颗粒物非均相反应的实验室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现有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对未来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量高精度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与平衡地质剖面构造演化史定量恢复,探讨了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的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长岭断陷发育NNE、NNW、SN等多个方向的低角度铲式正断层,它们可能是在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郯庐断裂系左行走滑派生的次级破裂的基础上受断陷期强烈地壳伸展拆离作用形成的。断陷期可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事件,每个伸展脉冲均由一个快速伸展期和其后的缓慢伸展期组成,前者与火山活动高峰期相对应,后者则是构造转换期。早期伸展是以热穹窿式多向拉伸为标志,可能是侏罗纪岩石圈加厚后根部发生拆沉作用导致地壳弹性回调和岩浆底侵的结果。而晚期伸展则以NWW-SEE向区域伸展为标志,是对中国东部广泛的地壳伸展拆离和岩石圈减薄事件的响应,可能是伊则纳崎板块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