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7篇
  免费   2344篇
  国内免费   3523篇
测绘学   1455篇
大气科学   1406篇
地球物理   1861篇
地质学   5837篇
海洋学   2002篇
天文学   111篇
综合类   716篇
自然地理   1286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654篇
  2021年   719篇
  2020年   642篇
  2019年   694篇
  2018年   618篇
  2017年   561篇
  2016年   587篇
  2015年   655篇
  2014年   630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791篇
  2010年   863篇
  2009年   752篇
  2008年   729篇
  2007年   691篇
  2006年   718篇
  2005年   558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5 毫秒
271.
针对异形建筑物传统施工放样过程操作复杂、效率低下的问题,该文提出了采用GPS RTK进行异性建筑物施工中的放样工作。以天津市文化中心商业项目为例,利用GPS RTK技术分别对建筑物的主轴线和异形次轴线进行了放样工作,并与全站仪在放样过程和数据精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实现了异型建筑物快速、高效的施工放样。实验结果表明,GPS RTK技术不仅在放样过程中操作简单,节约资金,而且放样精度满足工程要求,相对全站仪来说具有很大优势,有助于提高复杂异形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效率。  相似文献   
272.
自然湿地鹤类数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类是我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鹤类数量变化显著。为了保护鹤类提供更好的依据,该文文章以升金湖自然湿地为例,研究鹤类种群数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文章利用软件提取升金湖八期TM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物种多样性,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各地类生境鸟类的多样性。对比1986—2015年升金湖越冬鹤类的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鹤类数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湿地内芦苇滩地、泥滩地、草滩地、水田、建设用地等的土地类型变化,对鹤类数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73.
实现森林郁闭度的高精度估测,对于森林资源的监测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实验管理局为研究区,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模型进行了森林郁闭度的遥感反演,结果表明:模型的预估精度达到89.01%,决定系数R2达到0.859,RMSE为0.039,模型的一致性较好,可以实现大区域范围森林郁闭度的监测,满足了林业经营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274.
对高压线下GPS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高压输电线对GPS测量成果的定性结论:对于高压线下精度不高的定位测量,GPS定位技术是可以胜任的。  相似文献   
275.
276.
唐烽  陈建书  任留东  高林志  华洪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972-67041972
正唐烽,陈建书,任留东,高林志,华洪, 等. 著. 2021. 动物世界的先驱——中国第一个候选"金钉子"梅树村剖面实证记录及对比.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498页。20世纪70 年代,云南晋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据此划分寒武系和寒武系以前地层的标志,它在当时即闻名于全球地学界。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参加的国际地层划分对比合作计划(IGCP 项目)、参与国际竞争"金钉子"  相似文献   
277.
青藏铁路路基创造性采用了主动冷却路基的设计理念修建而成,目前铁路已经安全运营超过10年。青藏铁路路基修筑在多年冻土之上,路基下部冻土温度变化是衡量路基是否稳定的关键因素。基于长期(2008—2019年)地温观测资料,对昆仑山垭口南坡青藏铁路K980+000低温多年冻土区块石路基坡脚至坡脚外30 m范围内的冻土上限变化、年际地温变化、季节性地温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了路基工程行为对低温多年冻土的长期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冻土地温不断升高,冻土上限逐年下移;与天然孔比较,路基坡脚处地温增温幅度反而较小,主要可能受块石路基冷却效应的影响;冷季与暖季呈现出不对称的增温趋势。冻土路基普遍增温的趋势仍然存在,出于对多年冻土的保护与保证工程稳定性的考虑,应尽量采用冷却路基的思想修建路基。同时,应加强对路基的监测,分析长期增温过程后路基稳定性变化,并对路基下部冻土的变化做出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278.
279.
结合9个野外剖面和17口井,对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沉积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在精细对比后发现,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可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5个四级层序(sq1—sq5),其中三级层序SQ1可分为3个四级层序,SQ2可分为2个四级层序。SQ1发生在寒武纪初期,海进速度较慢,影响范围相对局限,而SQ2的海进则相对迅速,影响范围较大。四级层序sq1发生在第一次海侵初期,水体浅,主要沉积紫红色白云岩、灰黑色砂屑白云岩,起填平补齐的作用;sq2、sq4发生在海侵—海退的转换时期,是两套深水的沉积,岩性以黑色泥岩、硅质泥岩和硅质岩为主,局部发育泥岩与条带状白云岩互层;sq3、sq5是海退过程中的浅水沉积,主要发育灰色白云岩和藻白云岩,局部有泥质夹层。利用Mn、Fe、Ti、Rb、K、Sr、Ba、Cu、U、V、Mo等元素及其比值进行沉积环境分析表明,sq2时期,水体深度大、盐度低、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生物发育,并且其硫化缺氧的环境极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sq4时期,水体深度较大,盐度相对较小,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较为适合生物生存,并且其硫化缺氧夹次氧化的环境,较为适合有机质保存。高频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演化影响着玉尔吐斯组的烃源岩分布与品质,sq2时沉积的烃源岩品质优于sq4,但是其分布范围小于sq4。  相似文献   
280.
A W-Mo mineralized region is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Qinling tectonic belt of China. WMo mineralization occurs mainly in Cambrian–Ordovician clastic and carbonate rocks, and the ore bodies are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by NW–SE-and NNE–SSW-striking faults. Evidence for magmatism in the area is widespread and is dominated by intermediate–felsic intrusives or apophyses, such as the Dongjiangkou, Yanzhiba, Lanbandeng, and Sihaiping granitic bodies. Quartz-vein-type mineralization and fault-controlled skarn-type mineralization dominate the ore systems, with additional enrichment in residual deposits.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or insufficient studies on(1) the age of mineralization,(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mediate–felsic granite and W-Mo mineralization,(3)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and(4) the metallogenic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mineralized area.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geochronology results for numerous intrusive granitic bodies in the South Qinling tectonic belt.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the Lanbandeng monzogranite and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yields ages of 222.7 ± 2.3 and 201.9 ± 1.8 Ma,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o the Late Triassic age of the Lanbandeng monzogranite, the age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places it at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 Re-Os molybdenite geochronology on the Qipangou W-Mo deposit yielded a model age of 199.7 ± 3.9 Ma, indicating the deposit formed in the early Yanshanian period of the Early Jurassic. Granitoid intrusions in the mineralized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osite granite bodies that crystallized at ca.240–190 Ma. While there were multiple stages of intrusion, most occurred at 210–220 Ma, with waning magmatic activity at 200–190 Ma. The Re-Os age of molybdenite in the region is ca. 200–190 Ma, which may represent a newly discovered period of W-Mo metallogenesi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final stages of magmatism. The heat associated with this magmatism drove ore formation and might have provided additional ore-forming components for metallogenesis(represented by the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Ore materials in the mineralized area were derived from mixed crustal and mantle sources. Enrichment of the region occurred during intracontinental orogenesis in the late Indosinian–Yanshanian, subsequent to the main Indosinian collision. At this time,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was dominated by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mo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