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605篇
地质学   599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7篇
  1964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1926年   3篇
  1925年   3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9 毫秒
521.
1783年2~3月期间卡拉布里亚南部发生了5次大地震。大部分学者认为该次地震发震断层西倾、断层倾角较陡,断层在位于平原ESE部地区的结晶基岩上发生错动(Aspromonte断层)。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发震断层为东倾且倾角较缓的隐伏断层(G ioia Tauro断层),和与其相邻的墨西拿海峡断裂相似。为了寻找发震断层方面的证据,1999—2000年期间,我们在G ioia Tauro平原共开展了4次地球化学调查。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识别断层作用(或破裂),加强和深部水文循环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得到关于地震成因方面的新的认识。深部流体特征用温度、盐度、碳总量与氡异常表征。共划分出三个主要的深部流体释放带:N icotera-Galatro地区(沿着NW向N icotera-G ioiosa-Jonica区域断裂线的N icotera-Galatro段);G ioia-Tauro与Sem inara之间的NW-SE向小区域及Rosarno与Palm i之间的海岸线。其中Rosarno与Palm i之间的海岸线正好位于推测的G ioia Tauro断层上界。绝大部分地球化学异常发生在Rosarno周围,该地区位于G ioiaTauro断层与N icotera-G ioiosa-Jonica区域断裂线的交汇部位。而在Aspromonte断层带没有发生明显的地下水侵蚀和压裂。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提出了地球化学活动断裂带和地球化学交互作用断裂带的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断层带的水力学特征及地壳中促使裂隙渗透性增强的断层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22.
523.
Pore water testing and analysis: 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increasingly common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assessing sediment pore water as a primary measure of sediment quality is reviewed. Good features of this practice include: pore water is a key exposure route for some organisms associated with sediments; pore water testing eliminates particle size effects; pore water analyses and test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amination and pollution. Bad features include: pore water is not the only exposure route; pore water tests lack chemical or biological realism: their "sensitivity" relative to other tests may be meaningless due to manipulation and laboratory artifacts; many sediment and surface dwelling organisms are not directly influenced by pore water. Bad features can become ugly if: other exposure pathways are not considered (for toxicity or bioaccumulation);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are not appropriate; pore water tests are inappropriately linked to population-level effects. Pore water testing and analyses can be effective tools provided their limitations are well understood by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相似文献   
524.
525.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的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埃特纳火山下面的一组新的三维速度模型。作者们用1980年以来地方性地震在永久和临时地震台网在4个或更多台记录到的1249次地震的P和S波,被选来作走时反演。选择了几种判别标志与参数化办法以显示其类似的基本特征。表明在火山的东南象限在浅层,有P波的高速分怖,它同布格重力高异常有密切关系。在该区存在低的Vp/Vs比值;沿着中央火山管道,分布有高速P波和高的Vp/Vs比值;建议该处存在有稠密的侵入的岩浆体,延伸到20千米左右的深度,该区附近有低速的P波速度。对震源的重新定位也显示出向外倾斜的易碎区,与中央火山管道延伸出一段P波高速异常区,位于中央火山口的附近。沿着中央火山口附近,有P波的低速区,它同次生的火山锥的分布有关,与部份熔融的深部岩浆库有联系。  相似文献   
526.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氦、氩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对金顶超大型铅 锌矿床成矿阶段形成的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的氦、氩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 ,成矿流体的40 Ar/ 3 6Ar≈ 30 1 .7~ 385 .7,3 He/ 4 He≈ 0 .0 3~ 0 .0 6Ra,成矿流体属于饱和空气的表生水 .在此基础上 ,对氦、氩、硫、铅同位素耦合关系的研究进一步确定出该矿床成矿流体的形成演化过程为 :饱和空气的大气成因地下水下渗增温→通过水 岩作用从盆地地层中获取硫和氯以及放射成因的氦和氩→浸取盆地底部幔源火成岩中的铅和锌→含矿流体回返上升成矿 .由于这一过程的结果 ,而使成矿流体留下了地壳放射成因氦、(叠加有部分放射成因40 Ar的 )大气氩、地壳成因硫和幔源铅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  相似文献   
527.
本文描述了俄罗斯阿尔泰山Tongulack山的中压高温带状变质杂岩,讨论了应用岩浆侵入和流体模式解释其成因的方法。这个前寒武纪杂岩形成于500~700C和300~550 MPa。它是一个25~30 km宽的线状对称的变质带,是一个轴线弯曲的“热背斜”。岩石化学成分统计证明变质作用是等化学的。在这个变质杂岩中可分出4个带:绿泥石带(边缘)、堇青石带、夕线石带和无十字石带(中心)。这些带被等梯度带所分隔:堇青石、十字石出现或夕线石和十字石消失。可以认为,变质分带  相似文献   
528.
中国若干固体矿床氦、氩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成矿阶段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为测定对象,研究了哀牢山金矿带内3个金矿床、马厂箐斑岩铜矿床、金顶铅-锌矿床和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的氦、氩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氩同位素对揭示成矿古流体的成因,具有灵敏的示踪作用。  相似文献   
529.
A moderate pressure / high temperature zonal metamorphic complex in the Tongulack Mountain Ridge, Altai, Russia, is described,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s of magmatic intrusion and fluid flow to explanation of its origin discussed. The Precambrian complex was formed at 500-700℃ and 3.0-5.5 kbars; it is a linear, 25-30 km wide, thermal anticline with a curved axis showing symmetric metamorphic zoning. The metamorphism was isochemical by its nature, as is corroborated b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rocks. Four zones can be recognized within the metamorphic complex: chloritic (on the peripheries), cordieritic, sillimanitic and staurolite-out (in the centre). The zones are separated by successive isograds: cordierite, staurolite-in or sillimanite and staurolite-out. It is argued that the origin of the metamorphic zoning can be explained best by a combined fluid-magmatic model; conductive heat flow from the intrusion predominated considerably over the fluid flux in heat transfer: the fluid flow  相似文献   
530.
Olive.  G 《探矿工程译丛》1998,(3):25-26,33
论述构架-墙系统的动态土壤-建筑物相互作用,研究两种基础和比较动力特征,假设地面基础和组合桩基础与建筑物的接触面是刚性的。用公式表示频率定域动态反应的分析,使用早已适合构架-墙建筑的转移矩阵算法。参照特定建筑物获得的结果,提出频率响应函数式,并比较6种不同基础土壤条件系列的响应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