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5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3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篇 |
大气科学 | 147篇 |
地球物理 | 625篇 |
地质学 | 598篇 |
海洋学 | 197篇 |
天文学 | 69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7篇 |
1964年 | 5篇 |
1935年 | 5篇 |
1934年 | 4篇 |
1925年 | 3篇 |
192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研究西藏中、北部壳、幔导电性结构,讨论高原中、北部岩石圈热状态,1998年和1999年(INDEPTH(Ⅲ) MT)在西藏中、北部完成了德庆—龙尾错(500线)和那曲—格尔木(600线)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中、北部以昆仑山断裂为界,其南北壳、幔电性结构有很大差异.昆仑山断裂以北地壳和上地幔为高阻区.而昆仑山以南,地壳和上地幔的导电性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地壳上部以不连续的高阻体为主,夹有局部低阻异常体,沿南北方向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复杂,具有不连续、分块的特点;但中、下地壳为大范围的高导异常区,区内发育有大规模、不相连续、产状各异的高导体,其电阻率均小于4Ωm;在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之下,壳内高导体都具有向上地幔延伸的趋势,存在连通壳、幔的低阻通道.根据西藏高原中、北部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推断:如同藏南一样,这里也普遍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它们的成因主要与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热活动有关,这是两期形成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形成时间比金沙江缝合带早.因此,研究区壳、幔的热活动是从南边和西边开始,向北、向东扩展,导致现今西藏中、北部地壳和上地幔的热流分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大. 相似文献
32.
在西北婆罗州深水区,一个活动的海上褶皱冲断带内拥有大量已经证实的烃类聚集,相信继续的勘探活动还会发现相当可观的油气。在新近纪大规模褶皱冲断带中发现典型的圈闭几何形态是上盘背斜、前陆褶皱及隆起和逆断层下盘错动断开处。商业性钻井目标位于变形的中新统和上新统沉积地层中,其中充满的油气来自现今仍然活跃的含油气系统。此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避免钻探活动变形和近期隆起期间烃类已经排出的圈闭。构造变形阶段研究列出了控制圈闭形成史和烃类保存史的一些关键要素。本文目的是提供一个有关西北婆罗州深水区褶皱冲断带的总体看法,为今后这一地区的油气勘探介绍一些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33.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phosphogypsum discharges to the Huelva estuary (SW Spain), a unique opportunity was presented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a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 after the cessation of its main source of pollution. The evolution over time of uran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estuary is presented to supply new insights into the decontamination of a scenario affected by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active Material (NORM) discharges. The cleaning of uranium isotopes from the area has not taken place as rapidly as expected due to leaching from phosphogypsum stacks.An in-depth study using various techniques of analysis, including 234U/238U and 230Th/232Th ratios and the decreasing rates of the uranium concentration, enabled a second source of uranium contamination to be discovered. Increased uranium levels due to acid mine drainage from pyrite mines located in the Iberian Pyrite Belt (SW Spain) prevent complete uranium decontamination and, therefore, result in levels nearly twice those of natural background levels. 相似文献
34.
海洋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海底沉积动力环境的直接体现,是用来研究海洋动力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陆架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对于研究沿岸和水柱底边界层现今海洋动力环境可起到重要作用。该项研究通过调查遍布泰国湾至湄公河口海底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的粒度分布特征,以期获得影响现今特定海域沉积作用的海洋动力环境过程。粒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泰国湾表层沉积物的陆源碎屑以细砂-细粉砂为主,分选总体较差,频率分布以正偏为主。其中,细砂-极细砂组分主要分布在曼谷湾和柬埔寨沿岸。湄公河岸外沉积物为细砂,且分选比泰国湾区域的沉积物要好。这些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具有良好的环境变化指示作用。湄公河岸外分选较好、近于正态分布的中砂沉积物指示了波浪作用下的沉积环境。曼谷湾和柬埔寨沿岸分选较差的中砂-细砂粗粒沉积物反映了潮汐和波浪的共同作用;泰国湾东西沿岸区域分选中等、呈正偏态的极细砂-中粉砂沉积物体现了潮汐的控制作用;而泰国湾中部分选较差的沉积物则指示了表层洋流作用。研究表明,泰国湾和湄公河岸外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的粒度分布特征可用于区分不同海洋动力因素的控制作用,揭示出泰国湾的沉积动力环境主要受潮汐、波浪和洋流的共同影响,湄公河岸外的沉积动力环境主要受波浪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在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家们的第三次教育如同在其他国家一样是非常落后的,大学生的课程与30~50a前所开设的课程相差不大,研究生的在课程则比大学生的课程更狭窄集中,同样也落后,但工业生产和专业需要的变化却很大,在澳大利亚,大多数地学专业毕业受聘于勘查和采矿部门,但他们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注意到这一点,学校并没有尽力培养学生去适应市场,这可能是因为很少有学者具备高层次的工业生产经验,大多数学者,的确还有大多 相似文献
36.
地震强地面运动的特征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强地面运动特征的现行观点和发展趋势。过去十几年中,有赖于强地面运动观测数据的积累,得到一些改进的地面运动经验模型。然而,这些模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震级-距离-土类型“”的参数化相对实际过于简单。其他一些对强地面运动有重要影响的参数,例如:近断层地区的破裂方向性、地壳波导效应、盆地响应等,没有在这些模型中得到反应。建立在地震学理论基础上,并包含了这些附加条件的地面运动数值模型已经得到开发,它们被记录到的地面运动验证是有效的,并且被用来评估过去地震的地面运动,以及对未来地震的地面运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7.
一、引言七十年代初,跨越国界的空气污染已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第一次在广泛政治舞台上把注意力集中到空气污染上。瑞典提出了一项关于二氧化硫排放和有害的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的研究。196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也讨论了空气污染问题。然而关于这个问题更 相似文献
38.
本文回顾了在苏联所有地震区就地震预报而进行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从83个台站组成的庞大的观测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到大约40个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联系本地区的地震活动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常规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文地球化学前兆进行了分类。指出了由前兆物理化学性质而定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几个特点、给定地区的地质条件和预期地震活动的特点。给出了数据分析的一些复杂的统计方法和根据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的几个地震实例。发现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前兆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讨论了能引起水文地球化学前兆的可能机制。简短地叙述了苏联用于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观测的精密自记装置的进展。 相似文献
39.
The fate of linear alkylbenzenesulponates (LAS) in estuaries and coastal areas of the North Sea has been characterized with simple environmental models. The predicted concentration range in the estuaries around the North Sea (0.9-9 microg LAS l(-1)) was validated by monitoring data (1-9 microg LAS l(-1)). In offshore sites of the North Sea, it is estimated--and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for a few sites--that the LAS concentration is below analytical detection limit (i.e., 0.5 microg LAS l(-1)). The effects of LAS on marine organisms have been reviewed. For short-term acute tes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83) between the mean LC50 values of freshwater and marine organisms (mainly pelagic species tested, 4.1 and 4.3 mg LAS l(-1), respectively). For longer-term chronic tests, it appeared that the sensitivity (mean no-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value)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organisms (0.3 and 2.3 mg LAS l(-1), respectivel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t-test = 0.007). The predicted no-effect-concentrations (PNEC) were 360 and 31 microg LAS l(-1), for freshwater and marine pelagic communities, respectively. Given that the maximum expected estuarine and marine concentrations are 3 to > 30 times lower than the PNEC, the risk of LAS to pelagic organisms in these environments is judged to be low. 相似文献
40.
Occurrence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water, sediment and mussels from the Cantabrian Sea (North Sp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ómez C Vicente J Echavarri-Erasun B Porte C Lacorte 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1,62(5):948-955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 have emerged as significant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with persistent, bioaccumulative and toxic properti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of PFCs in water (wastewater, submarine emissaries and port-waters), sediment and transplanted mussels in estuarine areas of high urban and industrial impact from Northern Spain. Five PFCs of industrial use were studied: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perfluorohexanesulfonate, perfluorobutanesulfonate, perfluorooctanoate acid and perfluorononanoate acid. After selective extraction,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ΣPFCs ranged from 0.06 to 10.9 ng/L in water, with higher level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effluents and port waters than in submarine emissaries. Little accumulation was observed in sediments and mussels with ΣPFCs ranging from 0.01-0.13 ng/g dw and 0.01-0.06 ng/g ww, respectively. Most ubiquitous compounds were PFOS and PFOA. Mass fluxes of PFCs to the Cantabrian Sea are estimated and the impact to the coastal ecosystem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