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9篇
  免费   1086篇
  国内免费   1641篇
测绘学   939篇
大气科学   587篇
地球物理   817篇
地质学   2824篇
海洋学   778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390篇
自然地理   65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457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54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通过对基于滤波进行周跳处理的 DIA(detection、identification and adaptation)方法、两步 Kalman 滤波法以及连续周跳检验法的分析,提出了接收机高动态情况下也适用的,改进的动态周跳处理方法。 通过选取“当前冶统计模型作为滤波的状态模型,联合利用载波相位和多普勒观测值进行周跳辨识,同时对周跳偏差进行即时估计和改正。 利用机载测量数据模拟不同周跳发生的情况进行计算分析表明,即使在载体运动情况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也能够较好的抵御机动误差的影响,对于多周跳和连续周跳的问题都能够快速准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302.
Li/Fe摩尔比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水热合成α-LiFeO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α-FeOOH、LiOH·H2O、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α-LiFeO2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粉体的物相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Li/Fe摩尔比及CTAB浓度对α-LiFeO2物相形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i/Fe摩尔比为30:1,反应温度为210℃,反应时间为6 h时,可得到纯相α-LiFeO2,随着Li/Fe摩尔比的减少,有杂相α-Fe2O3和Li0.5Fe2.5O4生成;表面活性剂CTAB和SDBS对水热合成α-LiFeO2的物相组成没有影响,但对其微观形貌的影响较大.其中,CTAB主要起到了控制粉体粒径大小的作用,而SDBS除了降低粉体粒径外,还影响到了粉体的微观形貌.随着体系SDBS浓度的增大.粉体经历了多面体、层状和类球形3种形貌,并且平均尺寸降至0.3μm左右.  相似文献   
303.
土壤呼吸不仅是反映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地处典型干旱区的石羊河下游,以流动沙丘和去除土壤结皮人工梭梭林为对照,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监测系统研究了栽植约40 a、30 a、10 a和5 a的人工梭梭林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并分析了土壤水分和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梭梭林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曲线,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日最大排放速率出现在12:00~14:00时,最小值出现在8:00时左右。(2)梭梭林营造和去结皮处理显著提高了沙漠土壤呼吸速率,而且不同林龄土壤呼吸速率大体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递增,表现为MC >40 a>30 a>10 a>MS >5 a,非生长季表现为MC >40 a>10 a>5 a>30 a>MS。(3)不同林龄梭梭林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生长季(8 月)的土壤呼吸作用明显强于非生长季(1月)。(4)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呼吸均与0~5 cm土壤水分显著相关,且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分别为Y =-0.205 8X 2+0.946 5X-0.316 6(R 2 =0.506 2,P= 0.041 7)和Y= 0.118 7 X 2+0.156 3X+0.118 8(R 2=0.675 7,P =0.001 1);但与10 cm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水分是影响人工梭梭林土壤呼吸的关键因素。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人工梭梭林的营造有效改善了沙漠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碳通量水平,以土壤结皮破坏为基本特征的人工梭梭林退化和沙漠化必然在短期内加剧碳排放。因此,需要在沙漠地区合理营造人工林,并在造林和林业管理过程中注意保护土壤结皮,以减少CO2排放。  相似文献   
304.
地形地貌是岩性解译的重要信息,地形因子作为描述DEM数字曲面几何特征的定量指标参数,可用来定量化表达不同岩性所在地区地形地貌特征。本文以桂林-阳朔地区为研究区,研究地形因子数学、地质意义,建立岩性与地形因子组合间的定量关联,进而实现岩石类型划分。本文基于ASTERGDEM提取坡度、起伏度等12个地形因子,在分析各个地形因子地质意义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岩性地形因子特性及其关联性,建立研究区岩性之间的定量差异;此外,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岩性分类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确定适宜岩性分类方法以实现定量化岩性分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岩性、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形因子(组合)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基于因子分析得到的宏观地形复杂度指数(MTI)以及微观曲率指数(MCI)对岩石类型的分类精度达77.36%。研究表明,地形复杂度等地形因子可用于岩性分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可获取反映地形地貌宏观、微观特征的定量指标,且岩性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05.
为高效获取采动区长时间序列形变,监控煤炭开采对矿区铁路的影响,研究一种基于TCP-InSAR(temporarily coherent poin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采动区铁路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根据时间序列SAR影像间的相干性,选取临时相干点构建Delaunay三角网,并通过离群值探测去除具有相位模糊度的TCP间的弧段,最后采用最小二乘解算得到区域地表变形。实验使用2016-10~2017-04时间段内的15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TCP-InSAR技术获得某矿区的铁路形变。结果表明,受采动影响,该时间段内铁路最大下沉值为95mm,最大倾斜坡度为0.37‰。利用TCP-InSAR技术可实现采动区内铁路长时间的动态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306.
基于日本KiK-net强震动观测记录,以提高计算震中方位角的准确性为目标,研究记录参量(加速度、速度、位移)、计算时间窗和滤波频带对偏振分析方法计算震中方位角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研究的地震数据条件下,采用位移记录、计算时间窗为1s、滤波频带取0.1~20Hz时,可以获得最佳的震中方位角计算结果,震中方位角的计算偏差为45°时所占比例为88%。  相似文献   
307.
介绍TPXO、FES、Chinatide、MIKE Global Tide、Utide等典型海潮模型,总结归纳其同化潮汐数据来源和最新的海洋地形数据,利用我国沿岸长期验潮站以外的26个中短期潮位观测站评估TPXO等海潮模型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全球海潮模型对我国沿海M2分潮的预报精度普遍较低,且主导了几种海潮模型在中国海域的整体预报精度;相比MIKE Global Tide和TPXO7.2,TPXO8、TPXO_Yellow Sea 2010和TPXO_China&Ind模型在我国沿海的预报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308.
为了探讨飞雁滩油田海域刁口河岸滩水下三角洲的侵蚀演变规律,根据该海域多年实测水深数据,采用Surfer软件对海岸冲淤总体变化进行了直观分析.应用Origin软件完成了CS3~CS7 5个剖面的水深对比图,通过该图分析了不同年份同一剖面的变化及累计蚀淤深度情况,分析了侵蚀演变的原因及规律,为海岸侵蚀治理与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9.
红树植物木榄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正己烷为溶剂,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红树植物木榄叶中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检测得到40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2种成分,被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1.92%,其主要成分为烷烃类(30.31%)、萜类化合物(25.22%)、芳香化合物(14.07%)、酸(10.60%)、酯(5.36%)和烯(3.49%).  相似文献   
310.
Based on a synthesis of zircon inheritance from M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 it is proposed that inherited zircons with Neoproterozoie ages identified from these rocks are of a heterogenous derivation from the Yangtze/South China block, rather than from the NCC itself. The mechanism that introduces these zircon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CC is likely by tectonic underplating during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subduc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beneath the NCC. Tectonic addition of abundant crustal materials represented by the heterogenous zircons into the NCC, probably along Moho or weak interfaces within the NCC's crust, led to the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NCC. These heterogenous materials, either as (partial) source rocks or as contaminants of the magmas generated during an extension environment following the crustal thickening, were reworked and therefore hav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etrogenesis of the Mesozoic igneous rocks. The crustal thickening resulted from the tectonic underplating, as indicated by the distribution extent of the heterogenous zircons, is spatiall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with both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NCC. This is probably suggestive of an intrins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hickening and thinning events during the Mesozoic evolution of the N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