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4篇
  免费   1237篇
  国内免费   1554篇
测绘学   779篇
大气科学   1121篇
地球物理   1538篇
地质学   3937篇
海洋学   1151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529篇
自然地理   86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45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301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91篇
  1994年   259篇
  1993年   264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232篇
  1990年   201篇
  1989年   156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75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71篇
  1982年   68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46篇
  1979年   20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12篇
  1958年   17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distribution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changes in brackish sediments from an Italian lagoon included in the Ramsar List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The presence and level of PAH-degrading bacteria were estimated by the most probable number (MPN) enumeration technique, whereas degradation capability towards target compounds was checked against loss of spiked PAHs (Phenanthrene, Anthracene and Fluoranthene) in MPN tubes after incubation in optimal conditions. Chemical analyses and microbiological counts suggested a potential for PAHs biodegradation by natural occurring populations of sediment microorganisms, thus indicating an "optimal range" in sediment PAHs concentrations, outside of which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the indigenous microflora did not occur. The MPN procedure here described, provided 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way to simultaneously determine microbial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subsequent confirmation of the biodegradation capability of sediment indigenous microflora when exposed to laboratory and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 of PAHs.  相似文献   
52.
重点讨论近岸海域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诱发产生的次生悬浮颗粒物的产生机制,及其对近岸海域水体中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的行为,过程和内循环等诸环节的效应。该物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域水体中的生命元素的存在形态,含量水平。因此,可能成为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53.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化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水土 《海洋与湖沼》1993,24(6):664-670
根据1988年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升流中心区(即海坛岛东侧一带水域)具有低温、高盐、低溶解氧;DIp,TDP,PP,TP较高;DOP较低(0.27);及DIP/DOP比值(约为1)较高的特性。DOP是该海域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49.2%),其含量分布及其形态转化与生物活动直接相关,是该海域生物生产力高的体现。  相似文献   
54.
不同季节底梄生物数量的动态由其组成种的种群特点所决定。在一些生命周期短(一年左右)、生长速度快(新生个体当年可以长成)的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就比较显著;而生命周期长、其种群由多个年龄组的个体构成的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年之中种群数量就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底栖生物数量的急剧改变又决定于经济种的捕食活动和优势种的生物学过程。台湾海峡系经济鱼、虾类的集中分布区,尤以上升流区范围内的集群最密集。为了便于深入研究上升流与经济鱼、虾类资源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上升流范围内底栖生物数量的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55.
台湾海峡1999年8月表层温盐的走航式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年8月台湾海峡的调查资料中走航式温盐仪的资料,对该海区的表层温盐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该海区存在多处上升流和冲淡水。台湾海峡调查海区的上升流区大致可分为两类:(1)海峡西部沿岸上升流区:平潭上升流区、东山上升流区和南澳上升流区;92)台湾浅滩附近的上升流区。冲淡水主要有九龙江冲淡水、珠江冲淡水和闽江冲淡水,此外还有粤东沿岸水。  相似文献   
56.
长江三角洲北翼全新统底界和“硬粘土层”的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以钻孔资料为依据,通过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14)C测年分析,认为应以第一海相层底板作为Q_4/Q_(1-3)界线,而不能机械地划在“硬粘土层”顶板;上更新统顶部属河漫、湖沼相沉积,后经暴露、脱水局部层段硬化而成为所谓的杂色“硬粘土层”;本区晚更新世末古地形呈由东、东南向西、西北逐渐抬升的掀斜状,并控制着全新世的海侵方向和范围。  相似文献   
57.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溶解氧饱和度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据台湾海峡中北部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1987年7,8月和1988年5~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饱和度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夏季上升流的中心位置经常出现于海坛岛北侧至湄洲岛一带海域,西南季风是该区上升流产生的主要动力因子,该区上升流平均流速为4.4×10~(-3)cm/s。  相似文献   
58.
59.
本文首次探讨了珠江口海区颗粒有机碳(POC)和氮(PON)的来源、季节性分布;它们的浓度变化与大陆径流以及与悬浮物含量的关系。此外,还初步计算了珠江经虎门口入海的POC和PON迁移量。  相似文献   
60.
长江生源要素的输出通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长江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河流,它源源不断地向东海输送大量物质,是舟山渔场的重要化学物质基础,不仅对长江口海区以至整个东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太平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报道颗粒有机碳(POC)、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