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2篇
  免费   994篇
  国内免费   1351篇
测绘学   384篇
大气科学   975篇
地球物理   1001篇
地质学   2542篇
海洋学   760篇
天文学   164篇
综合类   477篇
自然地理   81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是否与西太平洋俯冲有关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与远震走时数据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壳幔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板块持续西向俯冲,俯冲板片的前缘停滞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区域的地幔转换带之中;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体,推测西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脱水导致了上地幔底部岩石的熔点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通过分析上地幔的速度结构,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大规模西向深俯冲,在大地幔楔中发生板片脱水、低速热物质上涌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俯冲板片前缘带动上地幔中不均匀分布的地幔流强烈作用于上部的岩石圈,这对东北地区深部壳幔结构乃至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2.
李程  陈东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6):1991-2000
高能电子穿透航天器并在其内部沉积电荷从而引发深层充电效应,是导致卫星故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评估深层充电效应诱发卫星异常的风险,本文基于贝叶斯方法,使用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异常数据和GOES-8卫星的电子通量探测数据,计算了不同能量阈值及累积时间的电子注量、不同卫星配置下模拟仿真的沉积电荷,并分别与卫星异常建立一系列概率风险模型.本文从模型中随机抽样得到模拟异常,并与实测异常构造混淆矩阵以评估模型拟合优度,结果表明1.0MeV电子3日累积注量-卫星异常概率风险模型为该卫星最优模型.本文利用最优模型对该卫星深层充电效应风险进行了计算,在1.0MeV电子3日累积注量达到2.0×10~(10)cm~(-2)·sr~(-1)时,该卫星发生深层充电异常的平均后验概率为27%,且95%最小可信值为22%.根据最优模型,我们对该卫星最可能导致异常的部件的材料和结构等特征做出了推断.  相似文献   
943.
海潮负荷对沿海地区宽幅InSAR形变监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岸带地区是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脆弱的地域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为全球人类活动、气候变暖和俯冲带剧烈构造运动等背景下的大范围海岸带地理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观测资料.海洋潮汐导致固体地球长周期形变,波长尺度为102~103 km的海潮负荷引入mm级至cm级的形变梯度,此类非构造信号对海岸带InSAR精密形变分析(如:大范围、微小、缓慢且非稳态构造过程等)造成显著影响.本文以宽幅模式SAR数据为例,基于多种海潮模型研究了全球典型海岸带地区(福建、智利和阿拉斯加湾)海潮负荷效应对宽幅InSAR形变监测的影响,给出了宽幅InSAR海潮负荷三维分量估计与差分相位提取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基于不同海潮模型估计海潮负荷位移的差异.海潮负荷影响不仅与研究范围大小有关,其形变梯度变化与研究区域地形特征存在强相关,对于长波长形变分析而言,传统平面或者曲面拟合方法难以有效分离海潮负荷位移.  相似文献   
944.
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手段,对微小煤样内的甲烷吸附区进行了观察,并评估其吸附特征与在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煤中存在不同尺度与甲烷吸附能力的甲烷富集区,吸附/解吸甲烷时,甲烷富集区比邻近区域具有更明显的升温/降温现象.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对不同吸附压力条件下的红外热像图中的甲烷富集区进行提取,采用盒维数进行统计发现甲烷富集区符合分形规律.试验表明随着吸附压力升高,甲烷富集区的分形维数增大,分布初值减小.对两个不同煤田的煤层气富集区进行统计表明:从微米级到千米级尺度范围内,甲烷富集区分布具有分形特征,且分形维数均在1.5~2.00之间.  相似文献   
945.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不同年代海图或地形图对比、不同年代的卫片对比、野外地质调查、不同年代潮滩剖面测量及对比等,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冲淤速率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黄河尾闾1996年6月进行人工改道向东流入海,开始堆积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第11个叶瓣,推测这次改道可能是第3个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呈第一、第二、第三亚三角洲逐次向东偏北方向推进之势。现代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海岸带可分成7个冲淤状态不同的岸段:大口河至顺江沟岸段为相对稳定海岸段;顺江沟至挑河口岸段为弱蚀退岸段;挑河口至106站岸段为强蚀退岸段;106站至孤东油田段为石堤护岸强制稳定海岸段;孤东油田至大汶流海堡岸段为强淤进岸段:大汶流海堡至淄脉沟岸段为弱淤进海岸段;淄脉沟口至胶莱河口岸段为稳定海岸段。预测10a内,各海岸段的冲淤状态基本保持不变,但各海岸段的蚀退或淤进速率有逐渐减缓之趋势。人类活动对岸线的变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46.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观测资料,选取东海海区为研究范围,统计处理1951—2015年台风各要素资料,研究进入东海海区的台风频数、台风登陆点位置、台风频数及登陆点位置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及ENSO的关系、影响台风生成和移动的因素等。结果表明:1)每年的7—9月为东海海区的台风高发季,其中8月最高,登陆台风也有相似趋势。2)进入东海海域的台风频数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当PDO处于暖位相时,台风频数较小且有上升趋势,反之亦然。El Niño年进入东海海区的台风频数较常年减少,反之亦然。Niño3.4指数与台风频数整体上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2且通过90%置信度检验。3)进入东海海域的台风登陆点纬度变化较大,处于24~36°N之间,且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当PDO处于暖(冷)位相时,台风登陆点偏北(偏南)且有向北(南)移动的趋势。而登陆点纬度与ENSO的关系较为复杂。4)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是引起台风频数及登陆点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当PDO处于冷位相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且副高中心向东向北方向移动,导致进入东海的台风频数偏多,且台风登陆点偏北,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47.
硫和氧同位素示踪黄河及支流河水硫酸盐来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准确识别河水硫酸盐受自然风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过程,做好地表水资源管理,选择黄河小浪底水库以下干流和支流河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期采集河水样品,采用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结合水化学组成及潜在硫酸盐来源硫和氧同位素范围,判定黄河及支流河水硫酸盐的来源及混入比例。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黄河河水硫酸盐主要来源于第四纪黄土中易溶硫酸盐,干流河水SO42-含量均值为2.23 mmol/L,δ34SSO4和δ18OSO4均值分别为+8.9‰和+10.4‰;② 研究区沁河丰水期河水硫酸盐24%来源于大气降水,61%来源于土壤硫酸盐溶解,15%来自于石膏溶解;平水期河水硫酸盐39%来源于大气降水,36%来源于土壤硫酸盐溶解,25%来源于石膏溶解。沁河河水SO42-含量均值为2.44 mmol/L,δ34SSO4和δ18OSO4均值分别为+9.8‰和+9.7‰;③ 研究区洛河河水硫酸盐受生活污水影响较大,伊河河水硫酸盐受到土壤硫酸盐溶解和化学肥料溶解的共同影响,伊洛河河水SO42-含量均值为1.27 mmol/L,δ34SSO4和δ18OSO4均值分别为+10.4‰和+6.5‰。蒸发盐类矿物溶解以及土壤硫酸盐溶解等自然风化过程是控制区域河水硫酸盐来源的重要过程,人为活动对伊洛河河水硫酸盐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48.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recipitation (δ18Op, δ2Hp and d-excessp) and atmospheric vapour (δ18Ov, δ2Hv and d-excessv) with high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are crucial in revealing hydrologic cycle. Based 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δ18Op18Ov, δ2Hp2Hv and d-excessp/d-excessv in the headwaters of the Shule River (HSR) on hourly and daily scales from June to September 2018,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δ18Op2Hp and δ18Ov2Hv combined with the equilibrium fractionation model, as well as δ18Op18Ov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e slopes of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 (LMWL) and the δ2Hv18Ov fitting equation were similar (7.96 and 7.94) with both intercepts exceeding 10, reflecting the great contribution of recycling moisture. The values of δ18Ov2Hv were lower than δ18Op2Hp but with consistent variation patterns throughout the period. The equilibrium simulation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vapour almost approached isotopic equilibrium state, especially during monsoon intrusion period. Affected by monsoon intrusion, the slopes and intercepts of the LMWLs and the δ2Hv18Ov fitting equations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during non-monsoon period and d-excess and δ18O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Relative humidity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δ18Op and δ18Ov in the whole period, however,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δ18Op18Ov and temperature were observed during non-monsoon and monsoon intrusion period,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vapour isotopic compositions exhibited consisten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verse moisture sources, while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δ18Op18Ov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is research provided evidence for using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atmospheric vapour to indicate moisture sources, and can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ater cycle and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and gas phases of the inland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949.
以褐铁矿、菱铁矿、赤铁矿和磁铁矿为原料,在600 ℃下氢气焙烧制备零价铁(ZVI).采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表征了富铁矿石矿物组成及制备产物ZVI的形貌、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特征,考察了接触时间、初始磷浓度和pH值对磷富集的影响,并分析了pH值为3和5时,富铁矿石中Pb(Ⅱ)、Cu(Ⅱ)、Hg(Ⅱ)的释放情况,探讨了零价铁对磷的富集性能及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磁铁矿制备的ZVI中铁含量较高(Fe2O387.4%)、杂质较少、拥有大量的微纳米孔隙且矿石原样在15天内未检出Pb(Ⅱ)、Cu(Ⅱ)、Hg(Ⅱ)的释放,磁铁矿制备的ZVI表现出最好的磷富集效果,w(P)可达13.45 mg/g.使用NaOH (2.2 mol/L)溶液可以回收ZVI富集的磷,回收率可达到99.9%.表面络合、静电吸附和Fe氧化产生的Fe(Ⅱ)/Fe(Ⅲ)对磷的共沉淀作用是ZVI富集磷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富铁矿石的综合利用及其在磷的深度处理或磷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0.
提出了一种QoS保证的容错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能够构建干扰最小的K连通拓扑结构,并使任意节点间的最短(最小跳数)路径的干扰最小。仿真结果表明,在保持相同强度抗毁能力的同时,新的算法降低了网络中的干扰,更好地改善了网络的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