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4篇
  免费   1288篇
  国内免费   2059篇
测绘学   730篇
大气科学   735篇
地球物理   842篇
地质学   3450篇
海洋学   1193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80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316篇
  2021年   413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406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457篇
  2012年   496篇
  2011年   483篇
  2010年   532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439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中国西部空中水汽分布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58-1997年月平均NCEP比湿资料研究了中国西部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汽的垂直分布结构非常相似,850hPa以上的水汽分布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5-10月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500hPa以下,其中7月的空中水汽含量最丰沛。水汽含量随高度减少,从季节变化来分析,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40a的水汽年代际变化表明,夏季空中水汽含量呈现线性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明显;冬季比湿呈线性上升趋势,1月和7月比湿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呈反位相特征。  相似文献   
102.
地磁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新探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地磁场与气候变化的统计研究早已表明,二者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目的是对它们的关系给出一种可能的物理解释。利用近600年的地磁场模型资料和全球平均温度序列分析了两者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有很好的对应,且地磁场变化超前于全球气温变化。从地磁场的变化来看,21世纪初全球变暖的趋势应该减缓。文中对地表浅层热场(地热带、火山和地温场)的分布特征与地球内部软流圈-岩石圈边界上焦耳热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浅层热场与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可能暗示地表浅层热场是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反映,地磁场通过焦耳热的不断释旋影响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3.
典型干旱地区陆面特征的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5,他引:14  
运用NCAR -LSM (Landsurfacemodel)模式对典型干旱区—沙漠站进行了独立试验 (Off line) ,检验了LSM模式在典型干旱地区的性能 ,并分析了典型干旱地区的陆面特征。结果表明 :LSM模式对干旱地区有较好的模拟性能。在不同的季节 ,典型干旱地区的感热和潜热有着不同的特征 ,4月份的感热通量较大 ,约为 4 0 0W·m-2 ;1月和 8月相对较小 ,约为 2 30W·m-2 。 1月和 4月的潜热通量很小 ,约为 4~ 6W·m-2 ,可以忽略 ;但 8月份的潜热通量大 ,平均最大约为 12 0W·m-2 ,当有降水发生时 ,潜热通量可达 5 70W·m-2 ,与感热通量相当。  相似文献   
104.
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压变质带,扬子地块与大别造山带的现今分界线是与郯庐断裂相交的太湖-马庙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是大别造山带的北界,北淮阳构造带呈楔状向下插入,它与华北地块的分界是肥中断裂。郯庐断裂在中、上地壳近于直立,下地壳向西倾斜。超高压变质带的厚度为5-7km,产状向北插入到北大别块体之下,折返过程是构造就位,不是大别山的均匀抬升,折返的主运动面是水吼-五河高温剪切带。  相似文献   
105.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也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株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株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柴达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I(早株罗世)、构造层序Ⅱ(中侏罗世)和构造层序Ⅲ(晚侏罗世)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构造层序Ⅳ(白垩纪)只经历逆冲活动期,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盆地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106.
依据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科研成果 ,认为碧口增生体内部具“三层式”结构特点 ,在对碧口增生体内部物质组成、变形、变质特征及形成时代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 ,将碧口增生体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 5个阶段 :沟、弧、盆体系形成发展阶段、板块碰撞造山阶段、陆内伸展和陆盆形成阶段、陆内逆冲推覆造山阶段、断块活动和差异性抬升阶段。  相似文献   
107.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 ,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 ,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 ,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 -燕山期构造 -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 ,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 -热液改造型铜 (镍、铁 )矿床。  相似文献   
108.
分形在地貌学中应用的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锰  朱令人  龙海英 《地震研究》2002,25(2):155-162
就实际地貌分形研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截面约定、自仿射分形局域维与渡越长度、分维的比较以及过渡分形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9.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在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学意义上的专题层 ;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出了地裂缝灾害活动性的评价模型 ,并建立了地裂缝活动性的评价系统 ,对榆次地裂缝进行了灾害活动性评价 ,为榆次市城建和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频率-波数(F-K)谱分析是地震台阵数据处理基本方法之一。采用该分析方法,可以从地脉动背景中提取有用的地震信号,提高地震的定位精度。本文列举了F-K功率谱的不同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上海地震台阵所记录的地震事件。对地震和地脉动的F-K分析结果得出,地震的方位角和慢度值分别对记录长度的分布呈线性特征,而地脉动的方位角和慢度值则呈不规则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