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Ammonia toxicity in fish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mmonia is present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due to agricultural run-off and decomposition of biological waste. Ammonia is toxic to all vertebrates causing convulsions, coma and death, probably because elevated NH4+ displaces K+ and depolarizes neurons, causing activation of NMDA type glutamate receptor, which leads to an influx of excessive Ca2+ and subsequent cell death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esent ammonia criteria for aquatic systems are based on toxicity tests carried out on, starved, resting, non-stressed fish. This is doubly inappropriate. During exhaustive exercise and stress, fish increase ammonia production and are more sensitive to external ammonia. Present criteria do not protect swimming fish. Fish have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m from the ammonia pulse following feeding, and this also protects them from increases in external ammonia, as a result starved fish are more sensitive to external ammonia than fed fish.

There are a number of fish species that can tolerate high environmental ammonia. Glutamine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ammonia detoxification strategy in the brain of fish, especially after feeding. Detoxification of ammonia to urea has also been observed in elasmobranches and some teleosts.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proteolysis and the rate of amino acid catabolism, which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ammonia production, may be another strategy to reduce ammonia toxicity. The weather loach volatilizes NH3, and the mudskipper, P. schlosseri, utilizes yet another unique strategy, it actively pumps NH4+ out of the body.  相似文献   

92.
利用最新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对鸡西群、龙爪沟群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两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尔布中期。同时采用层序地层、盆地形成动力学、事件地层学、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等方法.对两群进行了综合对比.证实两群为同一构造-沉降旋回背景下的等时异相关系。笔者认为龙爪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即裴德组、七虎林河组、下云山组、朝阳组,其在横向上分别对应鸡西群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这一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讨论黑龙江东部中生代海陆变迁机制、地层、构造格架建立及煤矿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3.
系统研究了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部日喀则地区德村、吉丁和昂仁蛇绿岩中基性岩石的元素与 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基性岩石,包括玄武岩、辉长岩和辉绿岩,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元素亏损的 N-MORB 型,(La/Yh)_N=0.31~0.65(除样品 DC993为1.17)。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上,亏损高度不相容元素,与 N-MORB 配分模式一致。相对于 Th,无 Nb、Ta的亏损,显示样品不是产于 SSZ 环境。经构造环境图解判别,样品落入了 N-MORB 区域内;这些元素成分特征表明样品具有洋中脊环境或成熟的弧后盆地环境属性。Sr、Nd 和 Pb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特提斯地幔源区以 DM(亏损地幔)为主,同时存在少量 EMⅡ(富集地幔类型Ⅱ)、Sr,Nd 和 Pb 同位素组成特征还表明特提斯地幔域具有印度洋 MORB 型的 Sr-Nd-Pb 同位素组成特征。本文的结果进一步支持 Zhang et al.(2005)的研究结果,现今印度洋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了曾经是特提斯洋的大部分,而且它的地幔域还继承了曾经特提斯的地幔域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4.
内蒙古中部发育的三条蛇绿岩带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带。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中的温都尔庙和巴彦敖包-交其尔两个蛇绿岩带中变质玄武岩的元素和 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苏右旗温都尔庙碱性玄武岩为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具有板内和大陆裂谷区玄武岩的特征,可能代表了600Ma 左右,温都尔庙地区开始发育的新洋盆。采自苏左旗的巴彦敖包-交其尔玄武岩分为两类,一类呈现轻稀土富集型,呈洋岛玄武岩特征;另一类具有明显的 Nb、Ta 负异常,显示大洋岛弧玄武岩特征,洋岛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曾经发育洋盆,大洋岛弧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内部有大洋岩石圈之间的俯冲。将本文的古亚洲洋洋岛玄武岩与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提斯洋岛玄武岩进行系统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古亚洲洋的洋岛玄武岩显示高 U/Pb(HU)和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省的特征,而特提斯洋岛玄武岩属于印度洋省。这些说明古亚洲洋地幔域与特提斯地幔域是两个独立的构造域,它们代表了长期演化的两个不同的地幔地球化学域。  相似文献   
95.
层序地层研究表明,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末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与全球同步的大规模海侵,形成了一个向上变深的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沉积层序。垄头组顶部和竹竿坡组分别是海进体系域(TST)的下、上部分。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垄头组顶部自下而上δ(^18O)持续增大,而δ(^13 C)先逐渐增大,后在顶部界面附近快速下降,反映了垄头组顶部在暴露环境下氧化作用的结果。竹竿坡组δ(^13 C)自下而上逐渐增大,δ(^13 C)总体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反映了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认为,海进体系域的δ(^13 C)和δ(^18 O)演化不但反映了海平面和沉积环境变化,同时对密集段(CS)、层序界面和古暴露面等也有很好的识别作用,在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每逢阳春三月,在素有中国四大花海之一的江西省婺源县,在朴素淡雅的徽式古民居旁,在清静通幽的石板路边,在层层如环的梯田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齐齐绽放,灿黄如金。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  相似文献   
97.
基于一个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际尺度的气-海-冰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中,大气环流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海洋环流模式和海冰模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一种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只对50 a模拟结果中的后30 a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首先对滤波后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平面气压、表面大气温度、海表面温度、海冰密集度及海表面感热通量的标准化距平做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取第一模进行重建,然后讨论了在一个循环周期(约4 a)中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海-冰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升高,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减少,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海冰密集度减小;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负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降低,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增多,海洋表面温度降低,海冰密集度增加。巴伦支海变化特点与格陵兰海相似,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2)多年平均而言,北冰洋内部靠近极点区域为冷中心。当北冰洋内部为低压异常时,因异常中心偏向太平洋一侧,使北冰洋内部靠近太平洋部分为暖平流异常,靠近大西洋一侧为冷平流异常。伴随着暖、冷平流异常,这两侧分别出现暖异常和冷异常,海表面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分别偏少和偏多,上述海区海表面温度分别偏高和偏低,海冰密集度分别偏小和偏大。当北冰洋内部为高压异常时特点正好与上述相反。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海洋、大气年际循环中,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起主导作用,海洋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变化主要是对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8.
针对遥感影像的特性,提出了一个用于压缩质量评价的多维结构模型,该结构模型由影像特征畸变、纹理畸变和相关性损失三个"维"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构像质量综合性评价指标。实验证明,该指标与传统的PSNR指标相比,与主观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99.
在介绍冰芯固体直流导电特性检测(ECM)技术方法和检测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ECM检测技术应用于冰芯研究领域所具有的非破坏性、快速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分析阐明ECM数据在冰芯年代划分、恢复火山活动历史、确定参考层位和生物质燃烧事件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森林冠层上下湍流谱结构和耗散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新型三维超声风速 /温度仪 ,根据在长白山原始森林冠层上下两个高度上测量的湍流资料 ,采用涡动相关法计算和分析了森林冠层上下湍流谱的结构、局地各向同性和耗散率 .结果表明 ,在惯性副区 ,归一化湍流谱遵从 - 23的指数规律 ;在森林冠层上 ,尽管谱的形状与均匀表面的一致 ,但是 ,大气湍流是非各向同性的 ;而在森林冠层内则是近似各向同性的 ;森林冠层上下湍流能量和热量耗散率比典型草原和牧场的结果大 ,揭示了森林粗糙表面在湍流输送过程中的动力扰动和对大涡的破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