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5篇 |
免费 | 1006篇 |
国内免费 | 18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6篇 |
大气科学 | 768篇 |
地球物理 | 824篇 |
地质学 | 2805篇 |
海洋学 | 770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314篇 |
自然地理 | 6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287篇 |
2021年 | 325篇 |
2020年 | 262篇 |
2019年 | 317篇 |
2018年 | 238篇 |
2017年 | 268篇 |
2016年 | 296篇 |
2015年 | 360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339篇 |
2012年 | 367篇 |
2011年 | 348篇 |
2010年 | 360篇 |
2009年 | 368篇 |
2008年 | 336篇 |
2007年 | 333篇 |
2006年 | 349篇 |
2005年 | 264篇 |
2004年 | 195篇 |
2003年 | 170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河北牛驼镇地热田高温地热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驼镇地热田以基岩热储层最优,是目前地热田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热储层。牛驼镇基岩热储水温60℃~100℃,顶板埋深最浅处小于500m,一般为800~1500m,涌水量50~110 m3/h。基岩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偏硅酸浓度46~92mg/L,偏硼酸浓度5.0~33 mg/L,氟浓度5.41~11 mg/L,是优质的理疗矿泉水。本文着重从构造运动的角度分析了牛驼镇高温地热水的形成。阐述了自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开始至二叠纪期间,研究区在经过"三降两升"的五个地史发展期中不仅沉积了良好的基岩热储层,亦储藏了丰富的水源。随着新生代喜山运动的活跃,在牛东等断裂的控制下,牛驼镇凸起发育成熟,在此过程中,牛驼镇凸起暴露地表,沉积了新近系和第四系,构成基岩热储的良好盖层。另外,由于基岩热储岩性的热导率较高及埋藏深度较浅,使得牛驼镇地热田拥有相对较高温度的地热水资源。 相似文献
972.
扼要地介绍了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散射矩阵元素按广义球函数展开的基本理论,以及球形粒子散射矩阵元素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较详细地阐述了计算展开系数的方法以及在程序研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对非球形的Chebyshev粒子光散射的散射矩阵元素的展开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技术和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73.
974.
论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驱动力与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主要由来源于热带的季风气流组成,并随季节由南向北呈阶段性推进,它是形成夏季东亚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环流和降水系统。驱动夏季风的主要强迫有三部分:外部强迫、耦合强迫与内部变率,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外强迫(气候变暖、城市化、气溶胶增加等)是新出现的外强迫,它正不断改变着东亚夏季风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海洋与陆面耦合强迫作为自然因子是引起东亚夏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AMO)的协同作用是造成东亚夏季风30~40年周期振荡的主要原因。1960年代以后,东亚夏季风经历了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出现了“北多南少”向“南涝北旱”以及“北方渐增”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表明,上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整个亚非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本世纪主要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风雨带将持续北移,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多雨的格局。最后本文指出,亚非夏季风系统相比于其他区域季风系统更适合全球季风的概念。 相似文献
975.
ZHANG Lina WANG Mingyi CONG Dianxia DING Shuyan CONG Rinan YUE Jinyong GENG Jianli HU Chengjin 《海洋学报(英文版)》2018,(4)
Vibrio vulnificus is an estuarine bacterial pathogen for human.The rapid,specific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V.vulnificus is urgently needed for early disease diagnosis and timely treatment of V.vulnificus infection.In the study,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for V.vulnificus detection with a set of primers,composed of two out primers and two inner primers targeted to vvh A gene.The optimal amplification temperature was 63°C and the reaction only took 35 min.The amplification products could not only be detected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with ladder-like pattern bands,but also could be visualized using calcein with naked eye directly.Forty-five strains were tested for the specificity of LAMP assay,and all the V.vulnificus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correctly while other strains were negative results.The sensitive of the new LAMP assay was 100-fold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conventional PCR.Meanwhile,all the V.vulnificus strains were detected correctly in spiked,clin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by the new LAMP assay.Compared with other well-known techniques,the new LAMP assay targeted to vvh A gene was extremely rapid,simple,sensitive and specific for V.vulnificus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976.
Three seabed-mounted TD/CTD chains and two upward-looking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s) in the southwest of Zhangzi Island are used and a simultaneous cruise observation in the northern North Yellow Sea(NYS) is conducted to study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bottom thermal front zone of the NYS Cold Water Mass(NYSCWM)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9. In the flood-ebb tidal cycles, the bottom temperature decreases(increases) during flood(ebb) tide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the tidal-current induced horizontal advection. The ebb tide-induced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larger than the flood tide-induced temperature decrease due to seasonal warming. In the spring-neap tidal cycles,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structure show notable fortnightly variation from 16 July to 25 August. The bottom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neap to spring tides and decreases from spring to neap. The Richardson number demonstrates strengthened vertical mixing during spring tides but enhanced stratification during neap tides. The spring-neap variation in vertical shear caused by tidal curren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induces the fortnightly variation in vertical mixing and thus bott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77.
978.
气候变暖情景下黄河上游径流的可能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水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 分析了全球变暖情景下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温度、降水和径流的变化状况, 并采用假定气候组合对未来数十年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的径流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的温度与全球变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近几十年来, 流域各个地方的温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降水变化因流域各地所处位置、地势、地形的不同而差异较大, 受温度上升和主要产流区域降水大幅减少的影响, 近10余年来黄河上游的径流量呈持续递减的态势. 在未来几十年, 如果遭遇到气温升幅与降水减幅较大的"暖-干"气候组合时, 流域产水量将有较大的减幅; 当气温变化不大而降水增幅较大时, 流域产水量将有明显的增加, 同时由于冰雪及冻土融水的补给, 此气候情景下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径流量的增幅还将略大于降水量的增幅. 相似文献
979.
980.
本文以乙二醇为诱导剂通过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合成了球粒状及棒状纳米赤铁矿。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Raman光谱结果表明,球粒状赤铁矿粒径20±5 nm;棒状赤铁矿截面直径约20 nm,长90±10 nm;二者物相皆为单一均匀的赤铁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两种赤铁矿在300~550 nm范围内均有较好吸收,Tauc方程计算球粒状和棒状赤铁矿禁带宽度分别为2.00 e V和1.99 e V。Mott-Schottky拟合结果表明1 M KOH溶液体系中,棒状赤铁矿载流子浓度为1.95×1021cm-3,高于球粒状赤铁矿(3.16×1020cm-3)。进一步的光电化学实验表明:0.6 V(vs.Ag/Ag Cl)电势下棒状赤铁矿光照下电流密度较暗电流提升550%,球粒状赤铁矿电流密度提升77%。研究证实,赤铁矿形貌对其半导体特性及光电化学特性有影响,且棒状赤铁矿电极表现出更好的可见光响应特性,具有更佳的光电催化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