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49篇 |
地球物理 | 98篇 |
地质学 | 149篇 |
海洋学 | 69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巧家松梁铅锌矿床Ⅰ号矿体分布区1260中段构造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巧家松梁铅锌矿床系滇川黔铅锌成矿域内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的富铅锌矿床,它严格受构造控制.文章在讨论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选择Ⅰ号矿体1260中段36个断裂构造岩样品进行研究.认为NW向断裂带内铅锌矿脉的形成早于NE向顺层产出的铅锌矿脉,构造岩存在Zn-Pb-Fe、caO-MgO-Na,O和Al2O3-K2O三种元素组合.Zn-Ph-Fe组合和CaO-MgO-Na2O组合呈负相关关系.前者为铅锌成矿作用的元素组合,后者代表了沉积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的复合产物;Al2O3-K,O元素组合反映了断裂作用产生的黏土矿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自矿体中心向外存在Zn-Cd-Ga、Pb-Ag-Ge元素分带,这对成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统太原组的沉降差异特征,统计出盆地内各井太原组在晚二叠纪、晚三叠纪、早侏罗纪、中侏罗纪、早白垩纪以及现今的上覆岩层厚度,编绘出太原组在该沉积期沉降差异图。根据所绘的沉降差异图,分析得出鄂尔多斯盆地在二叠系至中侏罗系盆地沉降特征相似,其大体是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趋势,且随时间推移沉积深度不断增加,而至白垩纪沉积时,盆地沉降中心略向西偏移,盆地中部较低,向四周逐渐升高,而盆地北部较东部高。而已发现气藏的位置与太原组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沉降中心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4.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指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地区。该地区与东北及华南地区一样,也存在着岩石圈减薄和岩石圈破坏的现象。华北克拉通古生代与新生代的橄榄岩包体地热值分别为40mW/m~2和80mW/m~2,地热增高是岩石圈破坏的重要因素。中国东部—朝鲜半岛的GRACE卫星布格重力异常呈巨型环状展布,可能是地幔亚热柱所致。区内郯庐断裂带呈NNE向纵贯切割,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成果反映,该断裂带以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和正断层,所组成的大型"花状"复杂断裂构造带,切穿地壳、莫霍面,直至岩石圈地幔,起到破坏岩石圈的作用。S波速成像结果证实,在苏鲁造山带下方,分布的碎块状波速扰动带延伸300km,应是中生代扬子板块走滑俯冲、断离、折返的产物;而在渤海湾盆地下方,下地幔也存在陡倾的破碎带,延伸300km,在岩石圈76km处及其深部,S波速降低,扰动很剧烈,可能是地幔柱头部呈粗大状的反映,故可认为渤海湾盆地是由蘑菇云状的地幔柱形成。再从华北克拉通的大陆根来看,东部为A型反时针pT轨迹麻粒岩分布,而中西部则为B型麻粒岩,这是因为东部新太古代绿岩带中赋存有科马提岩,其岩浆温度可高达1 600℃,如用幔柱构造模型解释成因最为合适。通过研究近年大量地震反射P波和S波层析资料,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及新生代期间,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地幔热柱上隆的相互作用,深部的地幔流体常沿构造破裂带运移,促使岩石圈拆沉,并发生热侵蚀作用,形成酸性大火成岩省(SLIP)、裂谷型盆地的广泛分布和成矿成藏作用的"大爆发"。由此认为,建立区域构造模型将有利于指导深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15.
遥感技术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西部地区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优势,列举了遥感技术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遥感技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所能解决的问题及其途径,分析了遥感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认为遥感技术应是西部大开发首选的技术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6.
利用S波纯波形拟合法以及T函数法反演了苏鲁地区壳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并利用长周期P波T函数反演得到了连云港和莱阳台下方800km深度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1)苏鲁地区大部分台站地壳表层及上地壳浅部速度偏高,分别对应高压、超高压物质和古老基底出露地区;(2)沿郯庐断裂带分布的台站均显示明显低速层,并具有北浅南深的特点;(3)连云港和莱阳台超深度反演结果显示两台均在150km深度下出现高速层,反映扬子板块的俯冲深度为100km以下,俯冲板片厚度在100km以上;板片拆离下沉深度甚至达到300km或者更深;(4)地震深度分布与低速层关系密切,沿郯庐断裂和烟台—五莲断裂的中小地震震源深度都比较深,有的甚至达到地壳的底部,反映这两条断裂目前切割深度都比较大,而且地幔物质相对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117.
拟建猴子岩水电站移民安置点位于江口沟泥石流堆积扇上,通过现场调查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运动特征,获得了1958年发生的50 a一遇泥石流危险区范围,根据雨洪法计算确定了泥石流的相关运动学参数。使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CFX软件,选择Bingham流变模型对江口沟泥石流流动过程的液面分布情况和速度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出了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和速度场分布情况。模拟结果显示,江口沟50 a一遇泥石流流过堆积区的平均速度为5.76 m/s,其中最大速度为13.59 m/s。数值模拟计算得出的危险范围较1958年扩大,是因为早期泥石流堆积物将原有地面特别是沟道附近地面抬高,使得现状条件下泥石流更容易向两侧漫流泛滥而扩大。上述结果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及危险区范围划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8.
敦煌地块位于塔里木克拉通的东南缘,是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岩石出露的重要地区之一。敦煌地块包括北阿尔金
地区和敦煌地区,区域内出露的最古老岩石分别被称为米兰杂岩和敦煌杂岩,文章研究重点是敦煌地区出露的敦煌杂岩。
敦煌杂岩由TTG质片麻岩和变质表壳岩组成,代表性岩石组合包括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
麻岩、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以及大理岩。文章对东巴兔山干沟地区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样品进行了
LA-ICP-MS锆石U-Pb测年,对石榴石黑云母片岩样品进行了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同时对敦煌杂岩开展了构造变形研究,目
的是揭示敦煌杂岩的形成时代、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质温压条件。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样品的结晶年龄为2057±75 Ma,并且
记录了~1.88 Ga和~400 Ma两期变质作用,分别与古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造山事件相关。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敦煌杂岩记录了两
期变形作用,分别为区域上的右形韧性剪切作用(S1) 和南北向褶皱作用(S2),且右形韧性剪切作用(S1) 和~400 Ma的变
质作用是配套同期的。此外,对石榴石黑云母片岩样品的分析表明,~400 Ma这期变质作用变质峰期的矿物组合主要为石
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且变质温压条件为667~690 ℃/0.88~0.89 GPa,代表了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19.
本文搜集了1976年7月28日至1979年12月31日期间唐山地震序列中所有M_s≥4.0地震的初动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于68个地震台的记录图和其它14个地震台的数据。其中,167次地震得到可靠的断层面解。对这些断层面解的分析表明,震源区介质中的应力经历了一个由震前紧张平衡态,经主震后的极不稳定态,逐渐向松驰平衡态演变的释放调整过程;对于余震区的不同部分,该过程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异。两种平衡态下应力主轴的空间取向基本相同,这意味着制约唐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周围环境因素没有因发生唐山地震而改变。因此,该地区的构造运动将有继承性,而地震活动将会间歇性地重现。 相似文献
120.
认识海洋中的物质如何散播对于理解海洋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污染在海洋中的扩散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历史海表漂流浮标观测数据,对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表层物质散播轨迹进行了拉格朗日示踪分析和观测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福岛以东海域海表浮标的散播路径主要分为东、南两支,其中速度较快的东支为主要通道,沿黑潮延伸体汇入北太平洋流,最短用时大约22个月即可到达北美西海岸;南支则沿黑潮延伸体以南的大范围南向流向西南方向运移,速度较慢且明显受涡旋活动影响,最快大约5个月即可到达吕宋海峡和中国台湾以东海域,进而进入南海和东海等中国近海海域。通过开展观测模拟试验,发现海表浮标散播的概率密度分布呈现以福岛附近海域为核心、向西南和正东方向递减扩展的形态,其中,到达中国近海的浮标主要通过吕宋海峡进入。文章详细讨论了研究结果的局限性、不足之处,以及因基于大量现场观测而具备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