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43篇 |
免费 | 2333篇 |
国内免费 | 36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82篇 |
大气科学 | 2151篇 |
地球物理 | 2330篇 |
地质学 | 6739篇 |
海洋学 | 2050篇 |
天文学 | 460篇 |
综合类 | 1036篇 |
自然地理 | 15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0篇 |
2023年 | 301篇 |
2022年 | 630篇 |
2021年 | 751篇 |
2020年 | 670篇 |
2019年 | 693篇 |
2018年 | 684篇 |
2017年 | 632篇 |
2016年 | 722篇 |
2015年 | 721篇 |
2014年 | 763篇 |
2013年 | 890篇 |
2012年 | 883篇 |
2011年 | 915篇 |
2010年 | 867篇 |
2009年 | 808篇 |
2008年 | 779篇 |
2007年 | 747篇 |
2006年 | 670篇 |
2005年 | 613篇 |
2004年 | 491篇 |
2003年 | 360篇 |
2002年 | 362篇 |
2001年 | 349篇 |
2000年 | 322篇 |
1999年 | 302篇 |
1998年 | 243篇 |
1997年 | 227篇 |
1996年 | 216篇 |
1995年 | 193篇 |
1994年 | 180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142篇 |
1991年 | 121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2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10篇 |
1973年 | 4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本文论述了跨越断层埋地管线地震反应研究工作概况,包括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并介绍了不同情况下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建立的相应的研究模型,通过对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跨越断层埋地管线地震反应规律。同时,本文还对埋地管线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作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3.
A series of enclosed ecosystem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land-based tank near the seaside of West Xiamen Harbor.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years showed a repeatable phytoplankton succession. In this relatively
stable ecosystem with added nutrients and trace metals, diatoms dominated initially, dinoflagellates dominated in the later
stage, and dinoflagellate red tides eventually occurred. Vitamin B12 enrichment may speed up this succession process. Stirring the water column could stop this process. Soluble Mn at a level
of 3–4 μg/L in seawater, which also is the existing concentration of soluble Mn in Xiamen Harbor seawater, is sufficient for
the multiplication of algae and occurrence of red tide.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excessive soluble Mn in Xiamen Harbor
cannot cause red tide, and that Fe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causing diatiom red tide in this present study.
Project 39570145 supported by NSFC. 相似文献
44.
分布于帕米尔东北缘羌塘地块上的穷阿木太克岩体,与班公湖怒江洋的闭合有着密切关系。岩体主要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穷阿木太克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07.0±1.2) Ma(MSWD=0.55),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主量元素具有富Ca、富K、富碱等特点,岩石Al含量较高,为弱过铝质花岗岩系列,具典型的钙碱性特征。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特征,并显示弱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高度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Hf强烈亏损。岩石在成因上可能是地壳下部基性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结合本区所处的构造环境,早白垩世晚期穷阿木太克岩体可能形成于羌塘地块与冈底斯地块之间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的转化阶段,为后造山花岗岩类,岩石系列从早到晚由中钾钙碱性系列向钾玄岩系列演化。 相似文献
45.
46.
47.
目前国内外对于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质量检测的方法很多,如低应变反射波法、高应变动测法、单桩竖向静载抗压试验、钻芯法、超声波透射法等,每种检测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超声波透射法与其他检测法相比,该方法检测精度高,结果直观可靠,适合大直径桩、超长桩的基桩检测,故在钻孔灌注桩的完整性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在桥梁灌注桩中,超长、大直径桩几乎都采用了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本文对某工地大直径桩进行了超声波透射法检测,通过波形与照片对比,更好地验证了超声波透射法测试超长、大直径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8.
针对现在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面临的图像数据尺度不一和影像分辨率增高特征点增加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SIFT的尺度均衡和均匀限制特征点数量的改进策略,通过采用给定特征点数量的方法来控制影像提取特征点的数量.同时根据高斯尺度增大与提取特征点数量成反比的特性,通过构建尺度与特征点数量的比例系数和给定特征点数量就可以获得影像的不同高斯尺度上提取的特征点数量.通过对影像进行格网划分,将提取特征点数量分配到每个格网.通过控制格网提取特征点数量的控制,可以在控制特征点提取数量的同时,获得更为均匀的特征点分布.实验证明,本文改进算法与SIFT算法相比,尺度分布更加均匀,空间分布的比例系数有30%左右的提升,提取特征点匹配的正确率有5%的提升,因此,本文改进算法在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中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 CaF2为矿化剂,设计MG和MS值,控制CaO和CaSO4含量,分别在1 150、1 200、1 250、1 300和1 350℃温度下烧制高胶凝性硫铝酸钙-阿利特复合矿相水泥熟料.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原料配方和煅烧温度对熟料物相组成的影响,对熟料物相形成的反应历程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1-300℃,当MG=1.05、MS =0.95时,形成较理想的熟料,物相组成约为C4A3-S 58.73%,C3S 23.99%,C2S 2.87%,C11A7·CaF2/C12A7 14.07 %,f-CaO 0.35%.熟料中主要物相硫铝酸钙晶体呈菱形十二面体,发育完整,形态规则,颗粒大小约为1~3 μm;阿利特(C3S)相物相为板状六角形,晶体发育相对细小. 相似文献
50.
以叶尔羌河山区流域为研究对象, 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工具获得1357个集水区的面积-高程积分(HI)值, 定量化研究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缘叶尔羌河山区流域的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1)叶尔羌河山区流域的1357个集水区面积与HI均值的相关性较差(R2=0.0936), 表明集水区面积对HI均值的影响较小; 2)HI值介于0.0717~0.6485, 均值为0.4056, 整体处于地貌发展的壮年期, 是构造、岩性和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HI均值排序为断裂带区域(0.4148)>整个流域(0.4056)>非断裂带区域(0.4004), 表明构造活动是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断裂带的规模和活动性; 4)非断裂带区域不同岩性的HI均值排序为: 变质岩(0.491353)>冰、雪及现代冰川(0.491351)>花岗岩(0.4426)>海相沉积岩(0.4098)>陆相沉积岩(0.3890)>海陆交互相沉积岩(0.3813)>第四系沉积物(0.3598), 表明岩性是地貌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且岩石的抗侵蚀能力差异是影响岩性与地貌的关系的重要因素; 5)气候主要通过降水和气温控制河流径流量来影响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进而影响流域内地貌发育, 多年平均年降水对流域的地貌发育的影响较小, 多年平均年气温对流域的地貌发育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是气候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