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7篇
  免费   698篇
  国内免费   1142篇
测绘学   510篇
大气科学   415篇
地球物理   570篇
地质学   1960篇
海洋学   504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46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1.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野外和室内研究资料后指出,银洞坡大型金矿所在的河前庄背斜连同该背斜转折端和两翼所发育的各种平移断层、平移正断层、逆冲断层均形成于主成矿期之后,不具前人所认定的控矿意义,其演化系列是:河前庄背斜→含矿共轭平移断层→无矿共轭平移断层→平移正断层→逆冲断层系,除含矿共轭平移断层之外,它们主要起改造矿体的作用。其中河前庄背斜起有利的改造作用,而各类断层主要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12.
本文对1987年8月10日灵武5.5级地震进行了综合研究。其地震序列属前震—主震—余震型,前震和余震沿该区两条主要断裂分布,主震位于两条断裂交汇部位。震前形成了明显的小震活动空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走向为322°,长16km。震区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268°。本文还指出,强烈的水平和垂直差异运动是灵武地区频繁多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13.
本文采用和达法求宁夏五个区的虚波速度,并用各区虚波速度求得1460次地震震源深度,由这些深度的空间分布看出,宁夏地区震源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加深,但几个地震集中的地区各有不同。西海固地区震源分布近似椭球形区域,在15~20公里处夹有不规则的间断面;吴银地区呈现出一条沿北东方向延伸的震源带;吴忠向马三湖地区有一逐渐加深的倾斜带;石咀山及以北地区多为连续的层状分布。由银川至石咀山一线向西北方向展布出一条倾斜面,在该面上有一小震空区。本文还对形成以上震源分布的力源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14.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并借助正交试验原理,以支护最大水平位移为衡量目标,对复合土钉墙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土钉设置型式,包括倾角、间距、长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合理性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将最长的土钉放于基坑中下部、保持较小的土钉间距和增大基坑中下部土钉倾角是复合土钉支护中土钉设置的最佳型式;在影响基坑变形敏感性程度上,土钉长度分布规律、间距、倾角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215.
The Cenozoic sedimentation in the Tianshui basin,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liupanshan and West Qinling,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s a record for the regional tectonism and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Thermochronologic study on the detrital apatite grains from sandstones at Yaodian, near Tianshui, has revealed two rapid tectonic uplift-exhumation events of the source area, which happened at 23.7 and 14.1 Ma, respectively. The fast exhumation (0.34 mm/a) at 23.7 Ma, which recorded the tectonic uplift of West Qinling,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eogene Tianshui basin and initiated the reception of alluvial deposits. This event is most likely in response to the synchronous tectonis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source region experienced another rapid exhumation (1.05 mm/a) at 14.1 Ma, when the Tianshui basin began to depress broadly and 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 dominated the Late Miocene. Translated from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6, 24(6): 783–789 [译自: 沉积学报]  相似文献   
216.
根据2000~2005年安徽省星级饭店统计资料,利用变异系数这一度量标准分析了安徽省饭店在时间序列上和星级结构上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饭店总数在各市间的差异在渐渐缩小.星级结构上五星级饭店地域分异程度最大,其次依次为一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二星级,通过安徽省各市国内旅游收入区位商和餐饮住宿业就业人员区位商与各市星级饭店数量相对水平的比较,找出不符合一般趋势的城市加以讨论.最后,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安徽省17个地市的星级饭店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并讨论了运行结果所分出的4类城市,提出了饭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17.
The No. 6 Coal-bed from the Heidaigou Mine, Jungar Coalfield, Inner Mongolia is a super-large Ga deposit. The dominant carrier of Ga is boehmite in coal. The study of coal facies may provide genetic enrichment information of Ga and its carrier (boehmite) in the Ga deposit. On the basis of study on coal petrology and mineralogy, it was found that the No. 6 Coal-bed from the Heidaigou Mine of Jungar was enriched in inertinites and the microlitho-types were dominated by clarodurite. The macer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association indicate that the coal-bed was formed in a d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r in a periodic d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alternating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level.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enrichment of Ga and its particular carrier (boehmite) were dominated by four transitional conditions (1) the upper delta plain which was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alluvial and lower delta plains, (2)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dry and wet forest swamps, being slightly apt to the dry one, (3) the transitional tree density between the thick and loose ones, and (4) the low moor that was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wo high moors during peat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218.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主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主要进展。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理论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指导盆地构造研究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揭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上地幔结构,地壳结构、基底结构与盖层构造的关系。中国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十分复杂,伸展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构造样式分析是盆地构造分析的重要方面,直接与寻找油气圈闭有关,可以划分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反转构造和潜山-披覆构造等。断裂和不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构造要素,控制着油气运聚成藏、叠合盆地多期成盆、多期改造造成的复杂构成图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展望21世纪 中国油气盆地构造分析,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叠合盆地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山耦合过程的深部-浅部耦全过程分析;盆地三维构造精细描述和盆地模拟技术,盐构造和天然气构造分析。  相似文献   
219.
正交矩阵的若干性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对正交矩阵的深入研究,得到正交矩阵的一系列常用性质。  相似文献   
220.
利用蕴涵着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的波速测试成果 ,对长江三角洲南翼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作沉积过程及其沉积环境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