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0篇
  免费   457篇
  国内免费   668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447篇
地球物理   682篇
地质学   1376篇
海洋学   408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253篇
自然地理   26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Zircon U–Pb dating of two samples of metagabbro from the Riwanchaka ophiolite yielded early Carboniferous ages of 354.4 ± 2.3 Ma and 356.7 ± 1.9 Ma. Their positive zircon εHf(t) values (+7.9 to +9.9) indicate that these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a relatively depleted mantle. The metagabbros can be considered as two types: R1 and R2. Both types are tholeiitic, with depletion of high-field-strength elements (HFSE) and enrichment of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similar to those of typical back-arc basin basalts (BABB), such as Mariana BABB and East Scotia Ridge BABB.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R1 metagabbro originated from a back-arc basin spreading ridge with addition of slab-derived fluids, whereas the R2 metagabbro was derived from a back-arc basin mantle source, with involvement of melts and fluids from subducted ocean crust. The Riwanchaka ophiolite exhibits both mid-ocean ridge basalts- and arc-like geochemical affinities, consistent with coeval ophiolites from central Qiangtang.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Qiangtang ophiolite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D3–C1) in a back-arc spreading ridge above an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zone. Based on our data and previous studies, we propose that an oceanic back-arc basin system existed in the Longmuco–Shuanghu–Lancang Palaeo-Tethys Ocean during the D3–C1 period.  相似文献   
152.
数据驱动是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之一。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即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在基本的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手段,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直观的讨论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杨庄铁矿床为典型的充填-接触交代型热液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目前在成因上仍存在争议,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多种观点。为了更好的对比和了解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剖面,采用力-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与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开展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可能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会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而姑山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同时体应变数值较小且形态变化大,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并受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53.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和田河气田周缘寒武系中统发育厚层膏盐岩,其下白云岩溶蚀裂缝-孔洞型储层发育条件好。多个层系具备烃源岩发育条件,除寒武系下统玉尔吐斯组外,震旦系、南华系也是可能的重要生油层系,油气资源丰富。盐下发育多个规模较大的构造圈闭,且由于膏盐岩层的滑脱作用,断裂很难断穿盐层,后期保存条件好。因此,寒武系中统膏盐岩与下伏白云岩组成本区重要的储盖组合,勘探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4.
刘金平  张万昌  邓财  聂宁 《冰川冻土》2018,40(4):643-654
利用2000-2014年MODIS逐日无云积雪产品对雅鲁藏布江流域积雪特征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积雪随高程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被动微波数据SMMR (1979-1987年)和SSM/I (1988-2008年)以及中国地面降水和气温0.5°×0.5°日值格点数据集,研究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积雪参数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等。结果表明:流域下游积雪日较大且变化剧烈;流域整体上呈显著减少的趋势;积雪日随高程的上升而增加;流域内降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而气温呈显著的增加趋势,最高气温对积雪变化影响最大;气温对积雪终日的影响明显高于积雪初日;在积雪消融期降水的增多促进了积雪的消融。  相似文献   
155.
在建立页岩岩石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等效自相容近似(SCA)岩石物理模型,构建出岩石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组分和孔隙度等的定量关系,得出使理论纵波速度和实际纵波速度最接近的孔隙纵横比,进而将该孔隙纵横比作为约束条件来实现横波速度预测。反演算法利用人工鱼群算法来计算最佳孔隙纵横比,并将预测的横波速度与实际测得的横波速度对比,证明了人工鱼群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6.
基于波动理论的各向异性反射率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对单界面理论模型、实际非均匀各向异性模型分别进行正演模拟及分析,比较Ruger理论与反射率方法模拟结果的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对于界面模型两种方法均能得到相同的计算结果,但对于实际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基于Ruger理论的算法受时间采样率的影响,而基于波动理论的反射率方法输入实际空间域模型,计算结果不受时间采样率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7.
杨义忠  王徽  蔡杨 《江苏地质》2018,42(2):187-196
西汤池岩体位于安徽北淮阳地区舒城县西汤池一带。西汤池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具高硅、富碱质特征,为铝饱和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中等,(La/Yb)_N与HREE/LREE值较高,重稀土相对轻稀土亏损明显,Eu呈弱负异常,属轻稀土富集型。大离子亲石元素(Rb、K、La、Nd等)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亏损。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西汤池二长花岗岩~(206)Pb/~(238)U年龄为(125.5±1.6)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基于前人关于北淮阳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本次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方面的研究,认为西汤池二长花岗岩属A_1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8.
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方法,对出露于北秦岭西段宝鸡岩体王家山一带的黑云母花岗岩和其中的包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87±2 Ma,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Nb、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和Eu,具有高的全岩锆石饱和温度(825℃~838℃),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造山后的板内环境,可能为秦岭岩群副变质岩与安山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暗色包体显示塑性流变特征,具有岩浆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和具有复杂成分环带的更长环斑结构长石,是幔源岩浆注入酸性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形成时代为191±2 Ma,其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εHf(t)值介于-11.26~-2.51,主要为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产物。综合本文及前人已有研究结果,认为~190 Ma的早侏罗世早期秦岭地区早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已经结束,区域开始逐渐进入板内伸展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9.
金建才 《地质与勘探》2021,57(4):920-934
川-滇-黔地区是地质学者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是滇东北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在云南巧家县谓姑地区坪子地新发现一处石英斑岩体,该岩体岩性单一,并伴有铜矿化。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该石英斑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Lu-Hf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限定石英斑岩体侵位时代,反演岩体岩浆源区特征,总结石英斑岩体成因,并探讨其构造背景。结果显示,谓姑地区石英斑岩属高硅(SiO_2=70.41%~77.65%)、过铝质(A/CNK=1.29~5.37)岩石。岩石具较高的稀土总量(∑REE为1017.12×10~(-6)~1325.20×10~(-6)),(La/Yb)_N为22.87~42.78,(Lm/Sm)_N为4.84~5.61,轻稀土富集明显,铕负异常明显(δEu=0.21~0.25),相对富集K、Rb、Th、U、Zr、Nb、Sm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形成于伸展拉张构造背景。石英斑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795.4±5.8 Ma,表明其形成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锆石的ε_(Hf)(t)=-7.43~-5.76,平均-6.61,二阶段模式年龄值在2.063~2.146Ga,显示源区来源于古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岩体是Rondnia超大陆裂解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0.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盆地内广泛发育二十二站组,其形成时代及物质来源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及岩相学的基础上,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了二十二站组形成时代、物源区大地构造环境及沉积物来源.测年结果显示132个测点年龄主要分布在4个群落,分别为508.3~492.3 Ma;486.9~435.5 Ma;278.3~254.2 Ma;209.5~178.1 Ma.本次获得二十二站组最小碎屑锆石年龄为178.1 Ma,并结合漠河盆地东西部碎屑锆石的年龄,综合认为二十二站组形成时代应为中晚侏罗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十二站组砂岩的稀土元素与活动大陆边缘的稀土元素曲线吻合较好,且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和Sr),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La、Th、Zr、Hf),地球化学特征与活动大陆边缘相似.综合古流向、源区母岩分析、碎屑锆石测年分析、微量元素特征等诸多因素,本次研究认为本区二十二站组砂岩的母岩主要来源于盆地南缘广泛分布的前中生代沉积-变质基底(兴华渡口岩群、佳疙瘩组、额尔古纳河组等)及各期中酸性火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