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7篇
  免费   2169篇
  国内免费   1508篇
测绘学   497篇
大气科学   1913篇
地球物理   2197篇
地质学   4183篇
海洋学   1086篇
天文学   557篇
综合类   823篇
自然地理   898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144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400篇
  2020年   370篇
  2019年   369篇
  2018年   376篇
  2017年   376篇
  2016年   477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474篇
  2013年   450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498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425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45篇
  1996年   365篇
  1995年   294篇
  1994年   249篇
  1993年   237篇
  1992年   205篇
  1991年   161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9篇
  195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打桩对周围建筑物振动影响的研究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打桩过程中土层质点振动速度的监测方法,打桩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影响程度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有关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施工中应采取的相应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942.
面向\"数字地球\"的岩石层三维成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上前主要是基于大地测量信息和卫星遥感信息而建立的“数字地球”的框架构想中,显然没有考虑到地人部的三维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数字地球”构想中的模拟和预测的功能,这必不可少的。以“数字地球”为考虑问题的参考系,对地观测的分辨本领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以高的基础的地震学的发展使面向“数字地球”的岩石层三维成像成为可能,进行千米精度的探测和年尺度的监视,并将这些信  相似文献   
943.
北祁连西段寒山剪切带的变形作用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寒山金矿床赋存的剪切带有两期变形活动。早期韧脆性变形作用是以位错滑移、双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变形机制为主,形成各种类型的片糜岩。在变形过程中,大量流体进行水/ 岩反应。晚期变形作用以碎裂和破裂机制为主,形成各种脆性裂隙和角砾岩带。在早期开放的变形环境下,有利于成矿热液的活动和富集,是寒山金矿的主成矿期;晚期的脆性变形使金矿进一步富集  相似文献   
944.
蒙脱石酸处理产物的表面结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广东和平蒙脱石及其酸处理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及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等研究。结果表明,酸处理浓度对蒙脱石的表面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当酸处理浓度达到20%时,蒙脱石硅氧四面体中的Q^3Si环境发生结构重组,有部分转变为畸变的Q^3Si环境和Q4Si环境,而A1的结构状态则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与原子力显微阄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45.
实验较好地模拟了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SiO2“释放-局部迁移”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400℃条件下,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在韧性剪切作用下分解,解释出大量SiO2,在成矿流体的参与下发生局部迁移,聚集。要使SiO2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富集,还需要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如脆性剪切变形)。  相似文献   
946.
全三维连片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全三维连片处理的基本方法,介绍了处理过程中相对相关技术的运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47.
放射虫硅质岩对华南古地理的启示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虫硅质岩在中国南方及邻区广泛分布,有重要的古地理意义。按其时空分布,可分为南区及北区和东带。南区包括滇西、滇东南、桂西和桂南,主要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放射虫硅质岩。滇西硅质岩带南延至泰国和马来西亚,代表古特提斯主支。滇东南、桂西和桂南的硅质岩则指示古特提斯多岛洋的分支海盆。北区包括两广中北部、湘赣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主要为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硅质岩,标志当时扬子台缘与古特提斯洋连通的深水盆地。东带沿南海和东海外侧的岛弧分布,从菲律宾北巴拉望经琉球到西南日本内带,主要为中二叠世至晚侏罗世放射虫硅质岩,与古地磁证据一起指示了该期间华南南方一个低纬度的远洋盆地,可称为“古南中国海”。它的张开可能是中晚二叠世云开地体和中国东南部其他地方造山事件的原因,它的随后发展对华南东部三叠纪和侏罗纪古地理演化也有重大影响。晚侏罗世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的迅速北移,使“古南中国海\"俯冲消减,导致东南沿海大规模的钙碱性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48.
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单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构单元分析法(Architectural-Element Analysis)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古代河流沉积研究.本文首次根据钻孔资料分析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5~1+2砂层组河流沉积的结构单元.该段5~1+2砂层组岩石类型简单,可分为11个岩相类型.根据界面特征、岩相组合、内部几何形态、外部几何形态和垂向剖面特征等划分出6个结构单元:河道滞流沉积(CHL)、侧向加积砂坝(LA)、天然堤(LV)、决口扇(CS)、决口水道(CR)和洪泛平原细粒(FF).其中洪泛平原细粒(FF)、决口扇(CS)和侧向加积砂坝(LA)结构单元最为发育,其次是天然堤(LV)和决口水道(CR)结构单元,而河道滞流沉积(CHL)结构单元则不甚发育.决口扇(CS)结构单元是馆陶组上段砂体发育的主要单元之一,且富含油气资源.因此,进一步加强决口扇的研究对油气资源的勘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49.
秦中勤  吴坚  刘丁齐 《气象科技》2010,38(6):840-842
<正>1"6.3"乙烯厂雷击火灾事故概况2008年6月3日18:20左右,茂名地区开始转为雷暴雨天气。18:56,茂名石化乙烯厂裂解车间2号装置发生火灾,火势于当日20:30基本被控制,于21:50彻底被扑灭。火势烧毁装置的部分管线和设备,无人员伤亡,没有造成环境污染,茂名乙烯厂的  相似文献   
950.
The second(O2) observational campaign of gravitational waves(GWs) organized by the LIGO/Virgo Collaborations has led to several breakthroughs such as the detection of GW signals from merger systems involving black holes or neutrons stars. During O2, 14 GW alerts were sent to the astronomical community with sky regions mostly covering over hundreds of square degrees. Among them, six were finally confirmed as real astrophysical events. Since 2013, a new set of ground-based robotic telescopes called Ground-based Wide Angle Camera system(GWAC) project and its pathfinder mini-GWAC has been developed to contribute to the various challenges of multi-messenger and time domain astronomy. The GWAC system is built up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round-segment system of the SVOM mission that will be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multi-wavelength transient sky in the next decade. During O2, only the mini-GWAC telescope network was fully operational. Due to the wide field of view and fast automatic follow-up capabilities of the mini-GWAC telescopes, they were adept to efficiently cover the sky localization areas of GW event candidate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mini-GWAC pipeline we have set up to respond to GW alerts and we report our optical follow-up observations of eight GW alerts detected during the O2 run. Our observations provided the largest coverage of the GW localization areas with a short latency made by any optical facility. We found tens of optical transient candidates in our images, but none of those could be securely associated with any confirmed black hole – black hole merger event. Based on this first experience and the near future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f our network system, we will be more competitive in detecting the optical counterparts from some GW events that will be identified during the upcoming O3 run, especially those emerging from binary neutron star merg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