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
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现状、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和2008年秋季对珠江口滨海湿地进行了环境现状综合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产力不断下降、湿地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的原因主要为滩涂开发与围填海、污染物排放、养殖污染、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海砂开采和港口码头建设以及水土资源开发等因素。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对策主要有:制定有关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滨海湿地有关技术研究;建立滨海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加大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的力度;加强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92.
于 2007年11 月~20008年10月对青岛太平角岩石潮间带鼠尾藻附植动物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逐月采样调查,并根据蜈蚣藻、角叉菜、扇形叉枝藻、海蒿子和叉节藻等海藻生长期的不同而在不同月份对其分别进行了采样,研究了附植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所有海藻样品共鉴定出附植动物16个类群.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606 ind/g dwt algae,优势类群为线虫和桡足类,其次是腹足类和多毛类.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平均丰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7 月 .鼠尾藻附植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282× 103 μg/g dwt algae,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为2月.其他海藻附植动物的类群数、丰度、生物量均低于鼠尾藻.海藻附植动物的优势类群及其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月份和不同海藻之间均显著不同.相对于海水理化因 子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同海藻生长型形态的复杂性及同一种海藻随生长周期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对附植动物的区系组成和季节动态的影响能占居更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93.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特征及物质来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比分析台湾海峡及周边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特征,讨论长江、福建和台湾河流对海峡黏土矿物的贡献程度。福建河流(闽江)的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40%),其次是伊利石(30%)和绿泥石,不含蒙脱石;长江和浙闽泥质区的黏土矿物特征是伊利石含量最高(61%~66%),其次是绿泥石(16%~17%)和高岭石(10%~13%),少量蒙脱石(6%~9%)。台湾河流(浊水溪)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70%)和绿泥石,不含高岭石和蒙脱石为特征。台湾海峡高岭石含量由西向东明显减少,说明高岭石主要来自福建的河流。〖JP2〗台湾海峡50 m等深线以东区域的黏土矿物具有高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低的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且伊利石的化学指数和结晶度值都明显低于长江和福建的河流,反映台湾河流的物质来源。在台湾暖流作用下,台湾河流为台湾海峡中北部提供了大量的伊利石和绿泥石。福建近海的黏土矿物主要是由福建河流提供的,但在平潭岛周边海域的黏土矿物可能有长江物质的混合。〖JP〗  相似文献   
94.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红石岗铅锌矿段产于七宝山次火山杂岩体中,矿段内主要发育脉型的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矿脉的产出受不同方向的构造断裂带控制。Ⅰ号脉为红石岗矿段主矿脉之一,矿脉中共圈定出5个主要的工业矿体。为研究该矿段铅锌矿化富集规律,本文利用OPIS软件对红石岗矿段Ⅰ号脉的控矿断裂的形态及主要矿化指标的空间变化进行了趋势模拟。结果表明,17勘探线-600-750 m标高处,以及10勘探线及1勘探线-600-700 m标高处仍具有寻找工业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95.
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ETM+数据提取蚀变异常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景观区,自然条件恶劣,常规的地质、物探、化探找矿工作难度大,如何借助遥感技术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是地质工作者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本次工作选择内蒙古阿拉善盟朱拉扎嘎金矿作为实验区,利用卫星遥感ETM+数据进行蚀变异常提取方法研究。从蚀变矿物的波谱特征出发,对Crosta法则进行改造,建立了适合本区的异常提取模型:铁化蚀变异常提取以Band 2、 Band 3 、Band 4 、Band 5/Band 1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含羟基和碳酸盐化蚀变异常提取以Band 2、Band 4、 Band 5 、Band 7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运用该模型完成了矿区及其外围蚀变异常提取工作,经过地面光谱验证,检测到铁化、含羟基和碳酸盐化蚀变矿物,认为提取方法合理,提取结果可信。本次研究工作可以为矿区外围找矿提供新方法,为推广和应用遥感技术在荒漠景观区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基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喀左、沈阳、辽阳、满洲里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人工冻土器与测温式冻土自动观测仪观测的资料,对人工冻土观测获得的冻点与测温式冻土自动观测仪获得的相应深度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冻土器获取的冻点对应的土壤温度与0℃总体一致,又不完全重合;0—35 cm深度范围,冻点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为-2~6℃,呈现跳跃性变化。35 cm以下深度范围,冻土冻点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为-0.5~1.0℃;融化过程冻点对应的平均温度高于冻结过程冻点对应的平均温度。从完全融化时间上来看,人工冻土器观测到的完全融化时间晚于测温式冻土仪0℃线完全消失的时间。人工冻土观测的实质是获得土壤温度0℃点所在位置。灌注不同台站水的冻土器内管在相同的温度环境下,冻结与融化状态无明显区别;人工冻土器内管冻结过程是温度和持续时间双重作用的结果,深层土壤温度变化缓慢,使得内管中的水冻结和融化需要的时间长。另外,作为接触式测温设备,减小外因产生的时滞是提高其灵敏度的重要环节,建议测温式冻土仪的外管壁使用温度滞后效应更小的金属外管。  相似文献   
97.
黑洞X射线暂现源的迷你爆发是一类峰值光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的爆发.由于观测数据较少,其物理机制仍不清楚.利用RXTE (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卫星从2001年1月28日到3月14日的数据,研究了黑洞X射线暂现源XTE J1550–564 2001年迷你爆发的X射线能谱特性.发现在本次迷你爆发中, XTE J1550–564的X射线能谱可以用幂律谱很好地拟合.整个爆发的硬度强度图不是标准的q型,而是一直保持在最右侧.此外,还分析了此次爆发谱指数Γ与未吸收的2–10 keV能段的X射线流量F_(2–10 keV)的相关性,发现Γ-F_(2–10 keV)呈反相关关系,且谱指数Γ∈[1.35, 1.72].上述结果表明2001年这次爆发一直处于低/硬态,它的X射线辐射主要来自于辐射低效的吸积模式,如ADAF(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  相似文献   
98.
三维符号构成及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敏  刘宁  丛凤波 《海洋测绘》2006,26(2):45-48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二维平面电子地图正在向直观、形象的三维电子地图方向过渡,而原来的二维地图符号已难以满足三维场景逼真性的要求,它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三维符号理论和技术的产生。由于三维符号如何构成及怎样标注尚无标准可遵循,在对三维符号的构成、分类及建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模型符号的两种建模方法,实验表明它们切实可行,能较好地表达三维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99.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
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一区域。清晰地定义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质量,制定反映生态质量优劣的关键监测指标,集成"星–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可为干旱区生态质量监测、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荒漠生态质量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荒漠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特征。该研究通过集成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网络的"星–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在区域和站点两个尺度上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进行连续监测,通过标准化生态质量指标数值、厘定其阈值范围,构造判断矩阵建立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评价荒漠生态系统质量状况。本论文阐明了构建荒漠生态质量动态综合监测技术规范与评价方法的概念框架,为实现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科学诊断和定量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