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15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第16届亚运会帆船赛区强风概率推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省汕尾甲子屿海岛测风站2008年11月逐时风速资料,分析了第11届亚运会帆船赛区11月份的风况特征,并根据汕尾气象站同时期的风速资料,通过相关性检验建立了大风样本的比值关系。根据汕尾气象站1966~2009年的历年11月份测风资料,构建了最大风速极值序列。利用极值I型概率分布函数推算了汕尾气象站11月份的各等级强风出现概率,再利用相关比值法和风速随高度变化幂指数律将结果推算至帆船赛区10 m高度。结果表明:帆船赛区11月份的主导风向为ENE,其次为NNE,静风频率为0;海面10 m高度出现帆船比赛中断风速的概率约为0.033(30年一遇)。  相似文献   
42.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研究的深入,多分辨率空间数据模型已成为GIS研究的热点之一,瓦片金字塔作为管理栅格型空间数据的有效手段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分析了普通金字塔模型的缺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符合TIFF和XML标准的通用数据模型;通过应用证明了模型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伊犁河谷地处中国天山山脉西段,属于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季节性冻融作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强烈。本文以皮里青河"3.24"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多期遥感影像动态比对、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黄土滑坡冻融失稳机理与滑坡运动特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滑坡失稳与水密切相关,一方面是地表水侵蚀作用,另一方面是地下水的冻融作用;(2)根据变形特征,将滑坡失稳过程分为坡脚侵蚀、冻结滞水和冻融循环破坏三个阶段,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水位上升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是滑坡冻融失稳的主要原因;(3)DAN-W数值模拟软件的Voellmy模型和Frictional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滑坡的运动堆积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滑坡历时12.8 s,最大运动速度17.7 m/s,平均堆积厚度4.9 m,运动距离139 m。本研究为伊犁河谷地区黄土冻融滑坡的早期识别与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4.
二维地理信息系统源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机助制图,由于二维系统自身因素的限制,它也可以被称为是三维空间平面化的符号表示系统,所以在表达上不如拥有现实感的三维更加直观。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传统的2D系统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更直观的视觉需求,而三维系统的建立恰好弥补了二维的不足。本文主要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分别研究水井位置、工业设施和地下水体污染轻重的空间关系,景区的三维模型建立,三维场景中表面及矢量要素的立体显示以及DEM、TIN在三维建模的特点。  相似文献   
4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WRF模式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省的台风远距离暴雨水汽输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环流不仅有利于低纬度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到山东内陆地区,而且迫使来自孟加拉湾的气流强度和方向发生变化,进而对远距离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产生重大影响;台风环流对鲁东南地区的水汽贡献远大于鲁西南地区,移除台风环流能间接地增强鲁西南地区的水汽供应;台风环流使远距离降水区水汽辐合范围集中,辐合强度增强,从而增强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46.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中国对虾淋巴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淋巴器官的盲管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内充满着大量的以颗粒细胞为主的血细胞,  相似文献   
47.
一、前言 地震模型技术是应用地震法研究地下储油地层分布的基础工作,它可以用来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以及各种波的特性,可以通过修改地质模型,反复进行正演,实现对实际地震剖面的最优逼近,以实现地震反问题。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应用Fourier变换方法研究了用非均匀弹性介质波动方程正演问题的解来模拟地震波的传播,探索了该方法对非均匀弹性介质地震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48.
Surface and cor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Zhejiang coastal waters of the East China Sea to study phosphorus(P) forms and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release of P as well as adsorption.The sediments were extracted sequentially to determine four phosphorus fractions,and non-sequentially for total phosphorus(TP).The total concentration of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ranged from 527.2 to 680.5 mg kg-1.Inorganic P was the major form and accounted for 84-94%of TP.Among the four forms,P-Detrital was dominant(58.6-73.2%),followed by P-CDB(10.5-20.9%),P-Organic(6.1-15.9%),and P-CFA(5.9-16.3%).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P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Detrital and P-Organic,but different from P-CDB and P-CFA.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phosphorus was observed in estuarine sediments,reflecting the influence from terrestrial input.Phosphorus in all forms in core sediments at each station decreased with depth.In addition,potentially bio-available phosphorus accounted for 20-34%of TP.  相似文献   
49.
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纪地层层序及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系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自创名以来,其地层层序和时代已争论了近半个世纪,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三个组的岩性组合特征认识不够全面,经常误用其他地质单元中的古生物或年代学证据来限定这三个组的时代,从而导致出现多种层序和时代的划分意见。此次研究在1∶25万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新测制了三个组的层型剖面,并结合区域上大量的辅助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厘定了三个组的定义、特征及分布范围。根据在层型剖面附近组与组界线处发现的冲刷构造和粒序层理等重要的示顶沉积构造,确定了三个组的层序关系自下而上分别为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三个组中的“化石混杂”现象是由于人为地层划分错误造成的,误将其他地层单元中的化石认作这三个组的内容。经厘定,这三个组中只有早石炭世的化石最为可靠,结合新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希贝库拉斯组的时代为维宪早期,包古图组为维宪晚期,太勒古拉组为维宪末期至谢尔普霍夫期。根据三个组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认为西准噶尔南部在早石炭世维宪期浊流流向NE,从维宪末期开始浊流流向SW。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西准噶尔南部石炭纪古地理演化过程,认为西准噶尔南部晚古生代残余洋盆在早石炭世接受充填,希贝库拉斯组的粗碎屑岩代表了充填作用的开始,至太勒古拉组上段粗碎屑岩的出现,表明残余洋盆已经基本填满。西准噶尔残余洋盆最终闭合是在晚石炭世晚期,以佳木河组磨拉石及陆相火山岩的出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50.
戈壁分类体系与编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统一的戈壁分类和编目体系,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戈壁的理论基础,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戈壁资源的前提。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量文献或著作提到戈壁或戈壁类型,关于戈壁编目的研究更鲜有报道。为了促进戈壁研究的规范化,本文在参照现有戈壁分类基础上,结合戈壁科学考察成果,根据戈壁的形成原因、地表物质组成与植被类型,分三级建立了戈壁分类体系,并对每一级每一类的戈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戈壁分类基础上,提出戈壁编目设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戈壁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