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7篇
  免费   2375篇
  国内免费   3948篇
测绘学   1991篇
大气科学   1745篇
地球物理   2168篇
地质学   7177篇
海洋学   1798篇
天文学   137篇
综合类   1005篇
自然地理   1609篇
  2024年   139篇
  2023年   407篇
  2022年   783篇
  2021年   913篇
  2020年   734篇
  2019年   868篇
  2018年   742篇
  2017年   763篇
  2016年   736篇
  2015年   759篇
  2014年   831篇
  2013年   973篇
  2012年   932篇
  2011年   930篇
  2010年   864篇
  2009年   821篇
  2008年   815篇
  2007年   746篇
  2006年   740篇
  2005年   562篇
  2004年   479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382篇
  2001年   290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5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区域尺度、有限样品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密度控制可以计算区域总样品数量,但取样点布设应综合考虑地质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性。目前,样点布设主要依赖技术人员经验,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如何科学布设取样点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基于实际工作创建了“区域预分配、单元再优选”的解决方法。在区域上,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量化分配模型,以背景控制因素和潜在污染因素建立分配因子组合,运用指数标度量化定性因子、标度函数计算定量因子,通过矩阵运算获取每个分配单元的样品预分配数量;在单元内,按照分段控制、条件优选的方法提高取样点针对性和代表性。利用构建的分配方法,以拉萨河流域地下水水质调查为案例进行了取样点布设分配应用,确定了各单元样品分配数量。结果表明:考虑背景控制和潜在污染的层次分析模型及量化计算平衡了拉萨河流域不同分配单元对样品的实际需求,解决了城关区面积小样品需求多、当雄县面积大样品需求少等问题;分段控制、条件优选的方法明确了分配单元内取样点选择依据。本方法的构建为地下水污染调查取样点布设提供了必要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22.
Based on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researches of the geology of ore deposits, fluid inclusions and isotope geochemistry etc., and regarding the Late Paleozoic fluid system of the Yuebei Basin as an integrated object in this paper, we have revealed the temporo-spatial evolution law of the basin's fluid system and discussed its ore-forming effects by sim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ore-forming elements, the fluid thermodynamics and dynamics of evolution processes of this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te Paleozoic ore-forming fluid systems of the Yuebei Basin include four basic types as follows. (1) The sea floor volcanic-exhalation system developed during the rapid basin slip-extension stage in the Mid-Late Devonian, which affected the Dabaoshan region. It thus formed the Dabaoshan-type Cu-Pb-Zn-Fe sea floor volcanic-exhalation sedimentary deposits. (2) The compaction fluid system developed during the stable spreading and thermal subsidence-compression stage of the basin in the Mid-Late Devonian. The range of its effects extended all over the whole basin. It resulted in filling-metasomatic deposits, such as the Hongyan-type pyrite deposits and pyrite sheet within the Fankou-type Cu-Pb-Zn-S deposits. (3) The hot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of sea floor developed during the stage of basin uplifting and micro-aulacogen from the late Late Carboniferous to Middle Carboniferous. The range of its effects covered the Fankou region. It thus formed MVT deposits, such as the main orebody of the Fankou-type Pb-Zn-S deposits. (4) The gravity fluid system developed during the stage of fold uplifting and the basin closed from Middle Triassic to Jurassic, forming groundwater hydrothermal deposits, e.g. the veinlet Pb-Zn-calcite orebodies of the Fankou-type Pb-Zn- S deposits. Mig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were constrained by the state of temporo-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ts fluid potential. Growth faults not only converged the fluids and drove them to move upwards, but also the fluids often crossed the faults to the edges of the basin at the bottom of these faults and the lithologic interfaces, and even migrated to the basin's edges from top to bottom along the faults, which may be one of the basic reasons for the stratabound deposits to cluster mainly along the contemporaneous faults on the inner border of the basin. The superposed mineraliz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multi-stage activity of contemporaneous faults and ore-forming fluid systems in the basin may be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forming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相似文献   
123.
上扬子克拉通南缘中泥盆统—石炭系地层高频层序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 ,并与层序地层学术语可以对比 :六级层序—韵律层 ;五级层序—准层序 ;四级层序—准层序组。不同级别高频层序的形成受米兰柯维奇驱动力引起的具不同周期和频率的复合海平面变化控制。克拉通边缘沉积环境中 ,低频海平面变化的上升阶段形成以淹没节拍为主的高频层序 ,而在停滞至下降阶段形成以暴露节拍为主的高频层序。所以 ,通过对不同特征的高频层序及垂向叠加的分析 ,可以求解低频海平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4.
西藏昌都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昌都镇位于澜沧江上游“三河一江”地带(即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气候较恶劣,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植被稀疏,地质灾害发育。该区是藏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研究显示昌都镇发育地质灾害33处,其中崩塌16处,占灾害点总数48.5%,主要发育于路堑边坡和河流下切侧蚀形成的自然边坡;滑坡1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9.4%,且90%为土质滑坡,多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泥石流4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2.1%,以中小型为主。文章总结了昌都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空间位置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昌都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昌都镇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策略———治灾、设防、治水、治坡、生态建设和加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25.
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复式岩体3个代表性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获得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其中,雷达站单元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86.51±0.52) Ma(MSWD值为2.4);所作底单元样品的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87.54±0.65)  Ma(MSWD值为1.6);洋芋树单元样品的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87.83±0.39)  Ma (MSWD值为0.15)。这些分布比较集中的年龄数据为薄竹山花岗岩体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形成时限。这些年龄数据表明,薄竹山花岗岩体同区域内的其它岩浆岩和与之相关的个旧、大厂、都龙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等都是晚白垩世的产物,均为华南西部地区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南西部晚白垩世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在滇东南地区的又一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6.
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中铀-多金属组合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山岩型铀矿床是我国四大工业类型铀矿床之一,在部分铀矿床中存在铀矿与多金属矿共生或伴生组合关系。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我国几个典型火山岩型铀矿床为例,综合分析铀-多金属组合的时空关系、成矿规律、矿化分带等特征,结果显示:(1)铀与多金属在区域成矿带上共存,在单个矿床中存在垂向矿化分带现象。(2)在矿床范围内,多金属矿化晕比铀矿化晕范围更大。铀多金属组合特征研究对铀-多金属矿联合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7.
南秦岭横丹浊积岩系是一套巨厚的浊流沉积,以向南或南东倾的单斜构造产出。由下而上,该沉积层序包括深水盆地、深水浊积扇和斜坡水道3个相序。相应地,沉积物粒度变粗,厚度变大,火山质组分含量增加,凝灰层大量发育,表明横丹浊积岩系为活动型浊积岩;其古水流方向为NNW—NNE向,物源区为南侧的碧口火山岩系。另外,横丹浊积岩系内还见石英岩、重结晶大理岩成分的砾石,说明其物源还包括被动陆缘环境的沉积物。相序、组构、沉积特征和物源区综合分析表明,横丹浊积岩系为弧前盆地充填物。构筑这一弧前盆地的动力学机制是洋壳板块向南俯冲于扬子板块被动陆缘之下,时代可能晚于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28.
夹皮沟金矿区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而各种预测结果都显示夹皮沟矿区潜在资源可观。本文描述了该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分析了矿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和各种找矿标志,指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9.
做好土地资源数量管控,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吉林省大安市东南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并融合污染元素进行农用地分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评定为三等及以上的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72.61%,研究区土地质量总体较好,优质和优良土地分布面积较大,主要为黑钙土,差等的土地主要为盐碱土或盐化草甸土。尝试性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产能评价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中的元素含量评价结合,开展了绿色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30.
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脉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伏牛山构造带由多条近平行的断裂带和夹持其间的变形岩片组成,洛南-栾川断裂带和瓦穴子-乔端断裂带为其中的两条主要断裂带。这两条断裂带虽遭受多期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但主造山期的构造特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并以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为主,形成了典型的糜棱岩和同构造期石英脉。本文从宏观、微观、超微观变形特征及年龄等方面对这些变质流体脉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构造活动特征、年代及其在秦岭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南缘强变形带中的作用。石英脉中石英颗粒动态重结晶特征总体显示远离剪切带只有少量的膨凸式,靠近断裂带为亚颗粒式,形成核-幔结构,位错特征显示远离剪切带位错密度较小,靠近断裂带较大,位错形态显示瓦乔断裂带以挤压为主,洛南-栾川断裂带以剪切为主。两条断裂带石英脉的变形特征说明它们的糜棱岩化过程均为塑性变形中的晶质塑性变形,形成过程均为挤压在先,剪切在后。所测糜棱岩中石英脉的ESR年龄分别为372.9±30.0 Ma、275.0±20.0 Ma和218.0±20.0 Ma,真实地记录了晚加里东至中-晚海西期北秦岭的构造活动及所受影响。其中372.9±30.0 Ma是宽坪岩块向华北板块下的斜向俯冲汇聚和走滑的年代, 275.0±20.0 Ma是瓦乔断裂带的形成年龄。218.0±20.0 Ma的年龄则反映了华南、华北两大板块印支晚期全面闭合作用在秦岭造山带内部的影响。从以上3个年龄可以看出:北秦岭各构造带自北向南演化,时代上自北向南变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