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5篇 |
免费 | 2720篇 |
国内免费 | 12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0篇 |
大气科学 | 908篇 |
地球物理 | 1643篇 |
地质学 | 3874篇 |
海洋学 | 1050篇 |
天文学 | 172篇 |
综合类 | 561篇 |
自然地理 | 7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292篇 |
2023年 | 318篇 |
2022年 | 500篇 |
2021年 | 611篇 |
2020年 | 500篇 |
2019年 | 531篇 |
2018年 | 453篇 |
2017年 | 450篇 |
2016年 | 451篇 |
2015年 | 449篇 |
2014年 | 427篇 |
2013年 | 439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442篇 |
2010年 | 437篇 |
2009年 | 437篇 |
2008年 | 361篇 |
2007年 | 313篇 |
2006年 | 326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58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6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WEP模型全局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其在汉江上游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文模型敏感性分析是用来确定控制模型效率关键参数非常有效的过滤工具之一,并可以帮助理解模型结构,乃至发现模型的结构缺陷,从而有可能改善模型结构.本文通过将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的LH-OAT方法应用到WEP-L模型.并在汉江上游向家坪以上流域进行了成功应用.研究发现.通过LH-OAT方法分析,对于汉江上游向家坪以上流域,河道曼宁糙率和坡面曼宁糙率是影响NaSh效率系数最重要的参数.通过对这两个参数的手动调参,模拟的日Nash效率系数从0.35提高到0.75. 相似文献
932.
峰丛洼地坡面流径流过程——以丫吉试验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裸露型和土壤植被覆盖型两种峰丛洼地地貌结构.通过降雨量、pH、电导率(Ec)、CO2分压和流量的过程线来分析降雨中详细的产流过程.裸露性坡地因包气带结构简单仅存在局部的超渗产流和表层岩溶带的回归流.水化学性质较稳定;有土壤植被覆盖的坡地的产流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补偿阶段(可出现超渗产流)、饱和径流阶段、稳定阶段,补偿阶段仅在降雨强度大于入渗强度时可产生坡面流,饱和径流阶段坡面流流量与降雨强度成正比.稳定阶段坡面流流量趋于稳定,不随雨强的变化而变化,坡面流的水化学性质变化剧烈,pH、电导率(Ec)、CO2分压基本上同步变化,水漫(T)在降雨前期变化规律不明显.后期与pH、Ec等呈相反变化. 相似文献
933.
934.
935.
Os属铂族元素,其不同于亲石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使得Re-Os同位素体系在金属矿床和超基性-基性岩浆岩的定年与地球化学示踪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Re、Os元素具有亲铁和一定程度的亲铜性质,能在还原环境中与硫化物和/或有机物结合而发生相对富集,因此可应用Re-Os同位素体系对缺氧环境中形成的富有机质沉积物及其衍生物进行定年与示踪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Re-Os地球化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包括黑色页岩中Re-Os富集机制的探讨,沉积岩的等时线法定年,风化作用、烃类成熟度和变质作用等对黑色页岩等富有机质沉积岩Re-Os同位素体系的影响,沉积环境的Os同位素示踪以及黑色页岩Os模式年龄的意义等,并对这些研究成果在石油、沥青等有机矿产的成因研究及其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36.
2005年6月17~24日,华南地区发生了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存在着南北两条雨带,北支雨带(福建中北部)由准静止的梅雨锋造成,南支雨带(广东中东部)发生在锋前暖区之中,这种连续多日共存的双雨带现象引起了气象学家的广泛关注.为了探究锋面和锋前暖区暴雨的成因,加深这两类不同性质暴雨的认识,利用NCEP每6 h一次的1°×1°经纬度再分析资料以及华南地区加密观测的逐小时地面降水等资料,以此次连续多日维持的双雨带降水过程为例,详细分析了锋面附近与锋前暖湿区内暴雨系统的主要物理差异.结果发现:梅雨锋暴雨和锋前暖区暴雨不仅在中尺度雨团活动、系统动力结构、大气不稳定机制和大气加热结构等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在水汽输送、中尺度环境以及与暴雨有关的垂直环流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点,这些差异可能是造成锋前暖区暴雨难以模拟和预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7.
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粒度较细,分选中等偏差,填隙物主要为碳酸盐矿物和粘土矿物。砂岩的物质组成影响着其储层性能,储层物性随着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变好,而随着岩屑含量的增加而变差。砂岩中长石的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填隙物的含量越大,则孔隙喉道堵塞和充填的程度增加,导致储层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938.
新疆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哈密市南110 km,为荒漠戈壁区,隶属于东天山觉罗塔格多金属成矿带。钼矿体赋存于斑状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浅变质碎屑岩中;侵入岩主要有浅肉红色斑状花岗岩(隐伏岩体)、花岗斑岩脉、细粒花岗岩脉三种,控矿岩体为隐伏斑状花岗岩,属华力西晚期第二次侵入。本文对东戈壁矿区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研究,并与国内的斑岩型钼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其主要结论是东戈壁矿区斑状花岗岩SiO2含量偏高,属钙碱性岩,侵入岩成因分类属陆壳重熔S型花岗岩。该矿床为新疆发现的第一个特大型钼矿床,此项研究对在区域上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39.
选择黄河口浅滩不同沉积历史的4个典型研究区,取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现场利用普氏贯入仪测量1m深度内土体强度在二维空间上的分布。然后,建立波浪作用下土体破坏的计算模型,计算50年一遇情况下土体破坏状况,并与调查的浅滩灾害比较。通过研究发现,黄河口浅滩沉积物处于超固结状态,且超固结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浅滩沉积物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非均匀性,大王北和刁口地区沉积物的强度要大于新滩和广利港地区的;沉积物在50年一遇波浪荷载下局部液化破坏深度可超过90cm,土体强度的空间非均匀性导致液化破坏后形成灾害现象。计算得到的灾害与现场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可定量分析黄河口浅滩沉积物灾害的形成与特征。 相似文献
940.
对藏南发育完整的、厚度巨大的海相白垩纪地层中的暗色泥、页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泥、页岩中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05%~1.1%之间,平均值约为0.42%,其中下白垩统约为0.531%,上白垩统约为0.265%,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特征与该区的古地理格局及海平面升降有关。氯仿沥青‘A’含量在0.0009%~0.007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0.0040%。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分别为22和8。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这种弱负相关性与两者遭受剧烈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高程度有机质热演化后的损失量有关,后者远大于前者。白垩系残余有机碳含量大于0.6%的中等—好生油岩样10件,占样品总数的27%,下白垩统样品9件,占样品总数的24.3%,上白垩统样品1件,占样品总数的2.7%,表明来自北喜马拉雅地区东山组和康马—隆子地区甲不拉组的早白垩世泥、页岩为该区主要的有效生油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