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6篇 |
免费 | 2715篇 |
国内免费 | 12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0篇 |
大气科学 | 907篇 |
地球物理 | 1643篇 |
地质学 | 3871篇 |
海洋学 | 1050篇 |
天文学 | 172篇 |
综合类 | 561篇 |
自然地理 | 7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3篇 |
2024年 | 289篇 |
2023年 | 318篇 |
2022年 | 500篇 |
2021年 | 611篇 |
2020年 | 500篇 |
2019年 | 531篇 |
2018年 | 453篇 |
2017年 | 450篇 |
2016年 | 451篇 |
2015年 | 449篇 |
2014年 | 427篇 |
2013年 | 439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442篇 |
2010年 | 437篇 |
2009年 | 437篇 |
2008年 | 361篇 |
2007年 | 313篇 |
2006年 | 326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58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6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对中亚热带山区天然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林、人工林(针叶林和阔叶林)、柑橘园和坡耕地等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2排放连续3a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天然林改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CO2排放量显著减少32%~63%,主要原因为地上凋落物归还量减少,地下细根生物量和周转下降,频繁人为干扰和严重水土流失引起土壤有机碳库数量和质量大幅下降。本区天然林改为次生(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量减幅(32%~48%)高出热带平均水平(29%),改为农业用地,土壤CO2排放量减幅(50%~63%)高出全球平均水平(33%)。 相似文献
902.
根据不同高山植被类型具有不同归一化植被指数响应的特点,通过对NDVI的分析来定量刻划高山植被带的海拔分布。首先,利用DEM、NDVI构建DEM-NDVI散点分布图;然后,结合地面调查资料与WorldView-2高分遥感影像对DEM-NDVI散点分布图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最后,利用分析结果定量刻划高山植被垂直分带结构。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卧龙关沟,结果表明:① NDVI随海拔升高而呈“Z”字形变化;② DEM-NDVI散点图比样本点DEM-NDVI分布图能更完全地表达高山植被NDVI随高程变化的特征;③ 卧龙关沟东北坡高山植被带海拔高度为3255~4415 m,西南坡高山植被带海拔高度为3193~4473 m,与地面调查得到的区域代表植被的分布高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03.
研究了自然坡地坡上、坡中和坡下三种不同部位上紫金牛生长土壤的微生物特性和养分特性。结果表明,紫金牛只生长在坡下,紫金牛生长的坡下土壤中细菌比例最高、真菌比例最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的坡中和坡上。 相似文献
904.
锦州湾沾污沉积物急性毒性的海洋端足类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1992年9月 ̄1993年1月对锦州湾沾污沉积物的海洋端足类急性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从锦州湾湾顶到湾口沿西南--东北方向每2km等距离采集27个表层沉积我校 品,应用海洋端足类A mpelisca abdita对这些样品进行了10d直流式急性毒性检验,检验指标为死亡率。结果表明,五里河河口处受试生物死亡率最高,为100%,从湾顶该河口处沿东北方向随着距离增加,死亡率逐渐递减,笔架山处最低,仅为2. 相似文献
905.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7年(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1999年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2月的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6.
介绍了恒星非径向脉动的一般特性和可观测特征.着重评述早型恒星非径向脉动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非径向脉动模式证认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907.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地表风沙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国家林业局磴口荒漠生态站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积沙仪,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5种典型下垫面近地面(0~100 cm)的风沙流输沙量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输沙率(q)随高度(h)增加呈幂函数(q=ah-b,R2≥0.8409)规律衰减,随风速(v)增大呈幂函数(q=avb,R2≥0.9256)规律增加,42.8%~70.7%的输沙量分布在10 cm高度内,67.6%~90.0%的输沙量分布于30 cm高度内。当地表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时,输沙率下降至无植被覆盖地表输沙率的6.6%以下,可有效阻止地表风蚀。(2) 沙物质主要由粒径为50~250 μm的细沙和极细沙构成,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服从单峰态分布,峰值在100~250 μm。随高度增加,风蚀物粒径范围趋于变窄,粒径趋于更细。(3) 起沙风多出现在WSW和NW方向,占全年起沙风的53.19%。风沙流中跃移输沙、蠕移输沙的空间分布在理论上应与风向频率分布基本一致,差异性主要由各方位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导致。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防沙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08.
909.
910.
风沙流的风程效应研究是定量获取风沙流沿程变化的核心和难点,风程效应是指输沙率随沙床表面或地块长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饱和输沙率(fmax)和饱和路径长度(Lsat)是风程效应的重要参数。采用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以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境内典型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观测了2017、2018年和2021年内4次典型风蚀事件,分析近地表5 cm高度风沙流的风程效应在5 min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地表输沙通量随风程距离的增大而增大。(2) 4次风蚀事件中Lsat的变化范围在11~280 m之间,并存在明显差异,其变化与风速无关。(3) 近地表风沙流的fmax与风速(U)呈幂函数关系。(4) 风程效应的变化特征与地表可蚀性因子、地表微地貌变化有着紧密联系,未来应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农田的风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