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5篇 |
免费 | 2720篇 |
国内免费 | 12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0篇 |
大气科学 | 908篇 |
地球物理 | 1643篇 |
地质学 | 3874篇 |
海洋学 | 1050篇 |
天文学 | 172篇 |
综合类 | 561篇 |
自然地理 | 7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292篇 |
2023年 | 318篇 |
2022年 | 500篇 |
2021年 | 611篇 |
2020年 | 500篇 |
2019年 | 531篇 |
2018年 | 453篇 |
2017年 | 450篇 |
2016年 | 451篇 |
2015年 | 449篇 |
2014年 | 427篇 |
2013年 | 439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442篇 |
2010年 | 437篇 |
2009年 | 437篇 |
2008年 | 361篇 |
2007年 | 313篇 |
2006年 | 326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58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6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冻土路基表面的融化指数与冻结指数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在冻土层之上筑路,由于会改变地-气界面的热物理特性,进而影响冻土层的热力→动力稳定性,故而修筑一定高度的路基成为保护冻土层所采取的一种常规措施.在修筑路基之后,与路基边坡的朝向有关的热效应是冻土路基工程保护措施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数理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可根据气温的年最大和最小月平均值计算路基表面的融化指数与冻结指数以及有关热状况参数的方法,并以青藏铁路北麓河段2002年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实例分析表明,即便是没有修筑道路,北麓河地区的冻土也已经处于临界状态;路基相对的两个坡面,由于朝向不同会造成温度分布的强非均匀性,其中南和偏南方向与北和偏北方向的路基坡面热状况差异最大,有必要对路基相对的两个坡面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一方面改善就地取土修筑路基对其下伏冻土层的直接不良影响,同时也尽可能减小路基表面温度分布的非均匀性,以避免纵向裂缝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2.
893.
894.
895.
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与微晶丘和碳酸岩墙的碳氧同位素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本文通过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碳和氧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了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黑脑包微晶丘、北京西山微晶丘、宽沟北正常沉积灰岩和白云鄂博碳酸岩墙,从而探讨了赋矿白云岩的成因及其与超大型Fe-Nb-REE矿床的成因关系。结果为:①黑脑包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和北京西山寒武系顶部微晶丘碳酸盐的δ~(13)C值都在0±2‰左右,δ~(18)O值为18.3‰~25.1‰,均具有典型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的特点;②白云鄂博东矿采场δ~(13)C值为-7.9‰~-1.1‰,δ~(18)O值为9.1‰~20.9‰;矿区东西两端δ~(13)C值-7.9‰~-0.6‰,δ~(18)O值8.6‰~25.7‰;均介于地幔流体与典型沉积碳酸盐岩之间。部分赋矿白云岩样品中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氧同位素分馏△~(13)C和△~(18)O值均小于0‰,表明其受到过次生蚀变作用,低δ~(18)O值白云石样品所对应的负△~(18)O值反映了地幔镁质流体对沉积碳酸盐岩的强烈交代作用;③矿区—富稀土碳酸岩墙的δ~(13)C值为-7.2‰~-4.7‰,δ~(18)O价值为11.9‰~16.4‰,表明其碳酸岩岩浆并非原始地幔来源,而可能与俯冲板块携带的沉积碳酸盐岩与地幔流体在深部的高温混合熔融有关。碳酸岩墙中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和氧同位素分馏均小于0‰,说明该碳酸岩墙中的白云石与方解石并非同成因矿物,至少其中之一为 相似文献
896.
借助于GIS技术对大流域进行划分与编码.修正实测河道上部分栅格单元的高程,以避免大面积“伪洼地”的出现,从修正后的栅格型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出与实测河网比较一致的模拟河网.提取出模拟河网后,再进行河网的编码,以及流域的划分与编码.提出了一种对Pfafstetter规则的改进方法,并且按照改进后的Pfafstetter规则来对河网与流域进行编码.所有编码工作是由本次研究中专门编制的程序来自动完成.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黄河流域,将整个黄河流域划分为8 255个子流域并赋予了Pfafstetter编码. 相似文献
897.
清江中游隔河岩库区偏山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山滑坡位于清江中游隔河岩库区,距隔河岩大坝54 km,是该库区的大型滑坡之一,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50多户200多人的生命安全及隔河岩水库的正常运行.通过野外调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槽探等工程勘查手段,分析该滑坡的形成机制,查明除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质结构外,滑坡稳定性主要受暴雨、水库水位涨落等外动力因素的影响;从深部位移及地表位移、地表裂缝的监测结果分析,滑坡局部产生变形及位移,正处于蠕变阶段;通过滑坡稳定性计算,结合滑坡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滑坡在暴雨加库水位骤降条件下,稳定系数有所降低,局部存在滑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898.
899.
900.
典型铬渣污染场地铬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西南岩溶区某傍河铬渣堆场为研究对象,对场地不同位置与深度的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采集,通过数理统计对Cr在场地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场地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总Cr浓度的水平分布具有差异性,表层土壤Cr浓度由上游到下游呈明显降低趋势,变化率为3.59;深层饱水带土壤中总Cr浓度分布受到地下水流场的影响,场地下游土壤铬浓度明显高于上游;杂填土垂向剖面的铬浓度分布不同于坡残积红黏土,杂填土中铬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与土壤深度的关系可用y=63.88ln(x)-75.221来表示;而在红黏土中剖面中,铬大量聚集在土壤表层,后随着深度的增加铬浓度逐渐降低,接近基岩面有升高趋势;场地地下水中Cr(Ⅵ)的浓度受深层土壤中总Cr浓度的影响,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