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6篇
  免费   2715篇
  国内免费   1544篇
测绘学   790篇
大气科学   1279篇
地球物理   1393篇
地质学   4403篇
海洋学   1313篇
天文学   142篇
综合类   658篇
自然地理   717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210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386篇
  2021年   517篇
  2020年   446篇
  2019年   510篇
  2018年   466篇
  2017年   419篇
  2016年   484篇
  2015年   476篇
  2014年   531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553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504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徐军  刘斌  赵庆献 《物探与化探》2019,(5):1074-1082
充分利用小尺度地质体引起的绕射波,可提高小尺度地质体成像的分辨率.由于绕射波的能量一般比反射波低好几个数量级,绕射波成像需要把绕射波从数据中分离出来.笔者提出用SVD算法直接在炮集上分离绕射波,然后对绕射波进行成像.与其它分离法相比,该方法在原理和实现上都更为简单.数值计算表明,SVD方法能很好地从全波场数据中分离出绕射波.对合成的数据加上一定程度的噪声时,SVD方法仍然能很好地适用.基于SVD分离绕射波的关键是奇异值序列的截断,这需要对不同的数据进行试验,以致数据分离后,绕射波的能量占主要部分.绕射波成像结果有助于小尺度地质体的识别,而综合绕射波成像结果以及全波场成像结果能够更好地解释小尺度地质体.  相似文献   
32.
近些年,海上OBC-OBN技术取得飞速发展,不管是海底电缆采集,还是海底节点采集,新装备、新方法层出不穷.笔者以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为基础,总结了海上OBC-OBN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综述了有关海上四分量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及装备,以及处理与解释技术,认为:海底多分量地震相对于海上拖缆地震,具有多分量数据、宽方位、宽频等优势,是海上地震发展趋势;资料处理、转换波使用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海上油气田勘探进入复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阶段,随着海底地震施工成本降低,处理技术的进步,其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33.
伴随着海域资源在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过程中存在使用权界限不明、海域使用权人与捕捞权人存在纠纷等具体问题。文章从海域使用权权能的实现着手,提出海域划分空间由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研究结果为建立海域分层立体使用权法律机制,提高海域资源资产的开发效率与生态效益,为全面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4.
文章将农户合作行为分为参与合作社行为、与龙头企业合作行为、参与行业协会行为及从事专门订单生产行为,基于山东省和江苏省245户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微观调研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其技术效率进行定量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合作行为对其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参与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以及参与行业协会对其技术效率有明显提升,而从事订单生产对农户技术效率提升无明显作用。此外,更高的受教育水平、集约化的土地生产更有利于技术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龙首山铀成矿带芨岭岩体铀矿床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不同类型铀矿化,虽然含矿主岩不同,但是矿床形成过程具有类似性,即都属于断裂构造控矿,并经历了岩浆分异、岩体边缘富集、热液活动等地质过程,铀元素分异、迁移及富集机理也具有相似性.矿床所处的地球物理场亦可进行类比,通过深入研究对比3类典型铀矿床(硅质脉型、隐爆角砾岩型、碱性杂岩型)的地球物理特征,发现铀矿床一般位于强弱磁异常过渡地带偏弱磁异常一侧,电阻率断面图中多位于高低阻梯度变化带或中低阻区,电阻率平面图中多位于中低阻过渡带偏低阻一侧,认为电、磁强弱异常过渡地带偏弱场区可以作为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6.
为研究不同陆面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大气驱动数据分别驱动Noah和Noah-MP陆面模式进行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的模拟(简称:CLDAS_Noah和CLDAS_Noah-MP试验),使用2010—2018年中国气象局2380个土壤温度观测站点10和40 cm观测数据以及美国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The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驱动的Noah模式(GLDAS_Noah试验)模拟的土壤温度结果,从空间分布、季节、分区等角度进行了评估,实现了不同驱动数据相同陆面模式和相同驱动数据不同陆面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GLDAS_Noah、CLDAS_Noah和CLDAS_Noah-MP试验均能合理模拟出中国区域土壤温度空间分布,但在量级上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东北、新疆、青藏高原等积雪区。对于相同陆面模式不同驱动数据,均方根误差显示CLDAS_Noah试验在季节与分区上均优于GLDAS_Noah试验,间接表明CLDAS大气驱动数据优于GLDAS大气驱动数据,且大气驱动数据是提高土壤温度模拟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相同驱动数据不同陆面模式,总体上CLDAS_Noah-MP试验棋拟效果优于CLDAS_Noah试验,其中CLDAS_Noah试验模拟的10和40 cm深度土壤温度在冬季积雪区误差明显大于CLDAS_Noah-MP试验,可能与Noah-MP模式改进了积雪方案有关,但10和40 cm深度下CLDAS_Noah-MP试验在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地区对春季土壤温度模拟误差明显大于CLDAS_Noah试验,可能与Noah-MP模式融雪方案有关。总之,本研究对于后续开展土壤温度多模式集成、土壤温度站点资料同化,最终研制中国区域高质量土壤温度数据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7.
川西杂谷脑“冰碛物”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萍  邱维理  张斌 《第四纪研究》2009,29(3):484-493
对四川理县杂谷脑“冰碛物”的地层结构进行了观察,对河湖相地层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进行了分析。综合研究表明,所谓杂谷脑晚更新世“冰碛物”是由泥石流、崩滑塌堆积物、堰塞湖沉积和河流相砂砾石层构成的多成因“混杂”堆积,湖相地层中发育的强烈褶皱和断裂是河岸陡壁岩石崩塌滑落导致古堰塞湖沉积物发生软沉积变形的结果。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卷曲构造、液化泥块、阶梯状微断裂、球枕构造、火焰构造、落石沉陷构造、环状构造、同生断层和大型褶曲等。一次崩滑塌事件的典型沉积层序由崩塌体、不规则接触面和下伏的河湖相变形地层所组成。沿杂谷脑河上游发现的一系列大型崩塌褶曲构造以及伴生的多种典型的液化变形构造,指示可能是地震活动触发了群发性的崩塌、滑坡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38.
郭斌  张妮  杨宗佶 《工程地质学报》2019,27(s1):157-163
2017年6月24日清晨,位于汶川震区的新磨村滑坡崩塌失稳,造成约80人伤亡,大量房屋、公路及基础设施被毁,崩塌体积高达约8×106 m3,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对新磨村滑坡的初步研究认为,历史地震对新磨村滑坡造成了严重的损伤,并在滑坡后缘(山脊处)产生多条裂缝,但由于此滑坡地处很难到达的高陡山区,加上当地仅有的观测设备观测能力有限,未能监测到滑坡一直处于慢速滑动状态,也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进而发生了灾难性的滑坡。降雨是除地震以外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而且灾害前新磨村长期处于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本文提取滑坡区附近3个降雨观测站的降雨数据,通过定量分析年降雨量、月降雨量、日降雨量和小时降雨量的特征及规律,进而分析降雨对新磨村滑坡的作用和影响。分析结果发现灾害前长期的阴雨连绵天气是造成新磨村滑坡加速失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4月9日突然增大的日降雨量激发了一直处于慢速滑动状态的滑坡,使之滑动加速。针对5月11日和6月14日相对较强的降雨影响,新磨村滑坡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临界小时降雨强度和单次的降雨事件都不足以作为评判慢速滑动滑坡最终失稳的标准。长期的低强度降雨对慢速滑坡的累积影响效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9.
基于2020年中国近海31个浮标的逐小时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陆面数据同化系统(HRCLDAS-V1.0)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海面风场进行了系统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在我国近海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风速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1.16 m/s和1.09 m/s,风向MAE分别为23 °和22 °。随着风力增大两者的风速准确度均有所降低,当风力等级≥10级时,前者准确度优于后者;对于风向而言,随着风力增大,两者准确度均升高。此外,选取2020年典型的两次冷空气过程和2008号台风“巴威”过程,检验两者在不同天气过程影响下的准确度,两类融合产品均能较好地再现冷空气过程引起的风向变化,而对不同强度的冷空气过程下的风速反映存在差异;对于台风引起的大风,在风速较低时两者风速均具有不错的表现,但HRCLDAS-V1.0对峰值强度的表现优于ERA5。  相似文献   
40.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活动是亚洲夏季风活动的主要特征,随时间北传的亚洲热带夏季风CISO称为亚洲热带夏季风涌,主要有南亚夏季风涌和南海夏季风涌。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发展阶段,印度洋区域低频气旋与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区域被低频东风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降水发生,降水中心位于两广地区。当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活跃阶段,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气旋和对流活跃,东亚低频“PJ”波列显著,我国降水中心北移到长江以南的附近区域。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减弱阶段,孟加拉湾与南海低频气旋消亡,对流减弱,低频西风加强,日本南部附近为低频反气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低频南风活跃,降水中心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南地区已基本无降水,此阶段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发展阶段基本相反。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间歇阶段时,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反气旋活跃,对流不显著,日本南部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北移减弱,我国东部基本在低频南风的控制下,降水中心也逐步北移到华北-朝鲜半岛一带,此时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季风涌活跃阶段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