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8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测绘学   322篇
大气科学   331篇
地球物理   297篇
地质学   991篇
海洋学   468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33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银川盆地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段, 是一个典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 自西向东发育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芦花台断裂、银川隐伏断裂和黄河断裂等四条主要活动断裂。该盆地中记载的历史最大地震是 1739年平罗8级地震, 其发震断裂一直存在争议, 最近研究认为可能是黄河断裂, 但是缺乏直接的古地震证据。本文通过对黄河断裂的地貌特征、几何分布、构造变形序列和地震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黄河断裂可以划分为红崖子段、陶乐段、滨河段和灵武段。断裂总体经历了早期由东向西逆冲变形向晚期西倾正断层的转换, 构造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转变为EW向伸展, 转换时间为晚更新世末。通过断裂不同位置活动性分析发现, 黄河断裂在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期间至少经历了5次古地震事件, 其地震活动间隔约为 3 000 a。其中滨河段的最新活动是在4 000 a以前, 而陶乐段的最新活动可能在(330±30) a BP之后, 对研究1739年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立足于中非剪切带的构造演化,文章分析了中非剪切带对多赛奥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多赛奥盆地的 构造演化阶段,并从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分析入手,探讨了多赛奥盆地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强—弱” 两期走滑作用控制,多赛奥盆地经历了扭张期、压扭期、拗陷期三期的构造演化阶段,扭张期为盆地的主要形成期,压扭 期为盆地构造定型期。在晚白垩世压扭期,盆地东、西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压扭作用,形成东部主坳区和西部压扭区,东部 主坳区遭受后期压扭作用较弱,表现为不对称的双断结构特征,而西部压扭区遭受强烈的后期压扭作用,地层发生弯曲变 形,Borogop II断裂发生正反转作用,形成大型正花状构造区。受早期扭张作用和后期压扭作用双重控制,多赛奥盆地发育 两类五种构造样式。右阶右旋作用机制形成的扭张作用控制了多赛奥和塞拉迈特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3.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2井南屯地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化石组合。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单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一段;Concentrisporites同心粉-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根据孢粉化石组合中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等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特征,认为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这些孢粉化石资料对建立海拉尔盆地地层层序,而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在丽水凹陷西次凹西部斜坡带发育多条坡折断层,它们控制了古新统明月峰组下段远岸水下扇体的发育。钻井揭示该区水下扇体具有沉积厚度大、物性好、含油气性活跃的特征。储层特征描述、分布范围预测对寻找本区岩性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明月峰组沉积初期古地貌恢复,总结了坡折断层对扇体发育的影响作用。坡折断层上升盘发育孤立型和复合型水道;坡折断层下降盘发育扇体主体,扇中水道微相为优势相带,岩性以灰色细砂岩为主,存在反映垮塌变形的泄水、泥质火焰等沉积构造,测井相表现为低伽马、高自然电位异常,地震相为强振幅、低频、断续反射。同时,利用地震沉积学技术完成了本区3期次扇体分布范围识别,说明自早期到晚期扇体具有从北往南逐渐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5.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深大断裂十分发育.根据断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可划分出4个断裂系:燕山造山带断裂系、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断裂系、郯庐断裂系及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系.4个断裂系具有各自不同的断裂迁移规律:燕山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断裂具有从早至晚从EW→NE→NNE向偏转迁移规律;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麓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在印支-燕山早期表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和东断西褶趋势,同时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末期-喜山早期则相反,表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构造特征;郯庐断裂系的活动对盆地的控制作用具有由早到晚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规律;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的形成时代具有明显的从西向东越来越新的迁移规律.4个断裂系及构造迁移规律分别是板块碰撞-陆内俯冲、陆内造山、走滑、板块俯冲后退4种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多年卫星测高资料研究南海上层环流季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0年高精度卫星测高海面高异常网格资料,联合EGM96稳态海面地形模型,构成南海海域合成海面地形的时间序列,并计算了各个时期的南海表层地转流场. 利用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观测结果与相应时期南海地转流场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本文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南海海域一些中小尺度的环流特征. 根据南海各季节多年平均表层环流场结构,对南海环流周年变化规律和季节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表层环流始终处在不断演变过程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多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坑道直流电阻率测深异常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阻率测深数据可利用抗道的四个面和四个角得到。但由于受到坑道本身和体积效应影响,坑道内电阻率测深资料解释的困难很大。本文用有限单元法对坑道内的直流电阻率测深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首先给出坑道中正常电位的取值,并利用有限单元异常电位计算法对坑道内电阻率测深进行正演计算。结果表明,在异常体断面尺寸、埋深及所用电极距与坑道截面尺寸相差不大时,坑道面上的测深断面反映的基本是本坑道面外侧地质体的信息,对其他位置的地质体没有明显反映,坑道角断面则反映的是相邻两个坑道面外侧地质体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998.
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视角,以广东肇庆市为例,使用不同城市的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用因素分析法,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分析了肇庆市城市旅游竞争力所处的地位及影响因素,提出了进行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一种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99.
方城碱性正长岩岩体产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北秦岭构造域,侵位于新元古界栾川群黑云母、绢云母石英片岩中,主要由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黑云母正长岩和角闪霞石正长岩组成。具有轻微绢云母化的霓辉正长岩中的锆石为无色透明的短柱状晶体,其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清晰的振荡韵律环带,锆石的LA-ICPMS分析表明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 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844.3±1.6)Ma(MSWD=0.86)。而靠近断裂带的糜棱岩化和强烈绢云母化霓辉正长岩中的锆石则为淡黄-黄褐色半透明颗粒,其阴极发光和背散射电子图像显示其裂隙非常发育,有时为钾长石穿插呈海绵状,仅个别颗粒的局部区域仍可见残留的岩浆锆石的环带结构。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交代蚀变所形成的热液锆石的Pb、U、Th含量显著增高,而且成分极不均一,含量变化范围很大,U、Th含量分别在32-1550μg/g和188—4059μg/g之间。锆石Th/U比值具有很大的变化范围,Th/U=0.7—44.9。热液锆石。^ 206 Pb/^238 U表面年龄与其U、放射成因Pb及普通Pb含量成反比。由于岩浆锆石U、Th含量较低,其α衰变放射性剂量较小(Dα=3.65×10^14-2.04×10^15/mg),因此扩散作用所引起的放射成因铅的活动性可忽略不计,所以糜棱岩化、绢云母化霓辉正长岩中锆石U—Pb体系的扰动应是糜棱岩化对锆石晶体结构的损伤和强烈热液交代的结果。由于热液锆石的形成经历了溶解-再沉积等复杂的过程,其U-Pb年龄(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的地质意义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00.
包志伟  李创举  祁进平 《岩石学报》2009,25(11):2951-2956
东秦岭栾川地区是著名的钼钨和铅锌多金属矿田.矿田内铅锌银矿床的成因及其与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关系一直存在诸多争论,其症结之一就是缺少可靠的同位素定年数据.铅锌银矿床赋存于中-晚元古代浅变质碳酸盐建造,野外地质观察发现碳酸盐-硫化物脉体及细粒黄铁矿呈细脉或浸染状沿辉长岩裂隙分布.辉长岩中锆石为无色透明柱状晶体,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清晰的震荡韵律环带,SHRIMP U-Pb年龄为147.5±1.7 Ma,MSWD=1.5.根据铅锌矿脉与辉长岩穿插关系,断定成矿作用晚于辉长岩结晶年龄,即不早于147.5±1.7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