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WRF模式同化QuikSCAT风场资料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美国最新推出的中尺度区域模式WRF(Weatherand Research Forecasting model)和中国数值预报创新基地开发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RAPES(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1.0版本),以2002年台风“黄蜂”为例,通过控制试验和同化试验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散射计风场资料同化对台风“黄蜂”三维结构分析和预报的影响。初步的结果显示,同化散射计风场资料对台风的大风风场分析、台风中心位置和海面气压场等都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对于预报场的改进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62.
最优化插值同化方法在预报南海台风浪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由经验的holland台风模型和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相结合构造出南海台风风场,结果较好地符合了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观测的风速分布。以此作为第三代海浪模式的输入风场,模拟了1999年约克(York)台风经过南海海域的台风浪,并利用T/P卫星高度计观测的有效波高资料对模式进行同化。结果显示,同化影响半径取为2000km效果较好,同化影响时间是35h,同化改善了模式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63.
海气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洋环流的关键要素, 认识其变化机理对理解“海洋动力过程及气候效应”有重要意义。然而, 受观测手段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限制, 过去对海气湍流热通量日变化研究存在“特征认识较粗、机制理解较疏”的现象。本文探讨了在不同边界层稳定性下海气湍流热通量日变化研究中的问题与难点, 并讨论了“不同边界层稳定性下海气湍流热通量日变化过程和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提出, 可基于海洋浮标、平台和波浪滑翔机等综合观测数据和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 利用块体算法和脉动分离方法, 揭示全球海气湍流热通量的精细化日变化特征和决定因素, 以及海气湍流热通量日变化强度(日内小时级变化的标准差)与极端天气过程和气候事件的动力关联。同时, 为更精准认识日变化过程, 在技术上可通过耦合高频海表流速和校正边界层物理参数观测高度等方式提升海气湍流热通量估算的精确度。本文提出可将多时空尺度海气湍流热通量变化维度转换到边界层稳定性上, 以便集中认识其日变化特征和机理, 支撑全球海气能量平衡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64.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区作为全球海洋三个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igh nutrient and low chlorophyll, HNLC)海区之一, 其浮游植物生长受到微量元素铁的限制。对于开阔大洋, 大气沉降是海洋表层铁的一个重要来源, 铁元素沉降进入海洋后能够促进浮游植物生长, 进而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泵的响应。本文利用SPRINTARS(Spectral Radiation-Transport Model for Aerosol Species)模式的时长为20a的日均大气沉降数据, 对北太平洋海区大气沉降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进入北太平洋海区的大气沉降量为26.81Tg·a-1, 并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 春季最高, 冬季最低, 5月份进入海洋的沉降量达到峰值。大气沉降主要来源于陆地区域, 在风场的驱动下向海洋传输, 因此大气沉降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本文以2010年8月中旬卫星观测到的一次强沙尘(即高大气沉降量)事件为例, 研究了大气沙尘的传播路径。进一步结合2001年4月9—12日及2008年4月20—22日的沙尘事件,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K2站位(47°N, 160°E)附近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对大气沉降——沙尘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 三次沙尘事件后, K2站位的颗粒有机碳通量、叶绿素浓度均有明显增加, 即沙尘事件对北太平洋副极区海洋初级生产力存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5.
In this study, the upper ocean heat content (OHC) vari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during 1993- 2006 were investigated by examining ocean temperatures in seven datasets, including World Ocean Atlas 2009 (WOA09) (climatology), Ishii datasets,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 (OFES),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SODA), 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GODAS), China Oceanic ReAnalysis system (CORA), and an ocean reanalysis dataset for the joining area of Asia and Indian-Pacific Ocean (AIPO1.0). Among these datasets, two were independent of any numerical model, four relied on data assimilation, and one was generated without any data assimilation. The annual cycles revealed by the seven datasets were similar, bu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were different. Vertical structures of temperatures along the 18°N, 12.75°N, and 120°E sec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data collected during open cruises in 1998 and 2005-08.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shii, OFES, CORA, and AIPO1.0 we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rough systematic comparisons, we found that each dataset had its own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in presenting the upper OHC in the S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