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395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高分辨率机载SAR影像判读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洲  赵争  黄国满 《测绘科学》2006,31(2):42-43
近年来机载SAR系统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由于SAR系统具有不同于光学传感器的成像机理,因而可以提供全新的数据获取手段和不同的地物信息。利用高分辨率机载SAR影像进行解译时必须熟悉其成像机理和图像信息特点,充分了解SAR图像解译标志的特点和各类地物的解译规律。本文以高分辨率机载SAR数据为基础,对比光学影像,从SAR成像特点和地物散射特性出发,对SAR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SAR影像在地形地物要素识别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2.
高要市1961~201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高要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多项式拟合等方法,分析了高要市1961~2010年基本气候要素和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要市年平均气温以0.02℃/年的速率显著上升,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降水日数减少,强度增强。相对湿度、日照、蒸发均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0.14%/年、7.2 h/年和6.1 mm/年,风速则呈弱的增加趋势。高温日数以0.3 d/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低温日数以0.2 d/年的速率明显减少,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最高气温呈非对称性变化,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远大于年极端最高气温,暴雨日数呈弱的增加趋势,雾日以0.24 d/年的速率增加,灰霾日显著增加,2006以来增加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3.
板桥稀土矿遥感找矿信息提取与矿产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规律的分析,从浙江省板桥地区的遥感地质特征研究入手,在研究区地表范围内进行稀土遥感找矿信息的提取。首先利用SPOT图像和DEM数据构建的坡度数据对与稀土成矿相关的地貌单元进行解译;然后通过光谱特征分析和基于ASTER图像的矿物遥感异常提取,获取与成矿相关的高岭土、绢云母、绿泥石等风化特征矿物的分布信息;最后叠合分析地貌、坡度及异常提取结果,进行稀土遥感找矿预测。与地质调查资料及化探数据的对比分析证实,上述方法对圈定1∶5万的大比例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分布范围是有效的,可为更详细的稀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4.
肇庆市地质灾害与降水的耦合特征及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2003年肇庆市发生的21例地质灾害的当日和前期降水资料,研究前期累积降水、当日降水与不同地质环境的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得出相对固定的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并根据逐日的降水预报按二维综合判别表得出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对2006-2008年进行预报效果检验,准确率分别为83%、87.5%、91.7%.  相似文献   
115.
伍跃中  王战  过磊  校培喜 《地质学报》2009,83(7):964-981
系统收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et 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晋宁期以S型为主,优势方位不明显。加里东期优势方位为北东向,以A型为主,北西向处于次要地位,以I型为主。海西印支期,优势方位为北西向,岩石类型在海西早、中期以I型为主,海西晚期至印支期以A型为主。此时北东向处于次要地位,岩石类型以A型为主。燕山期,整个祁漫塔格地区昆中断裂以北均为A型,以南形成新的构造岩浆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I型。并且,燕山期昆中断裂以北早期以北西向为主,晚期以北东向为主。上述情况说明,至少自加里东期以来,该区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发育规模、成因类型等诸方面都始终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带的活动强度、力学性质交替变化的控制,并且由老到新总体上存在着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变化趋势。因此,祁漫塔格岩浆岩带并非同一构造机制下形成的岩浆弧,而是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替作用控制的、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类共同组成的复合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116.
以1999—2013年广东省雷电定位资料作为数据来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统计分析雷电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全省雷电活动频繁,规律性强,每年有数百万次雷电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和湛江局部地区雷电密度分布密集,粤东和粤西则分布相对稀疏,全省平均雷电密度为16.25次/(km2·年),其中广州最高,达30.96次/(km2·年),韶关最小,为9.52次/(km2·年);全省平均雷电流为25.29 k A,其中珠海最高,达33.7 k A,湛江最小,为22.3 k A;月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数的89.5%,时段分布则在午后至傍晚13:00—19:00,占总数的62.0%。闪电以负闪为主,占93.01%,正闪占6.99%。  相似文献   
117.
经资料搜集与野外调研,对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重要断裂的位置、特征及南北连接,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即:①怒江断裂在滇西北为高黎贡山变质基底杂岩与丙中洛地块、滇西南为潞西断块与保山地块的边界断裂,属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②班公错-东巧断裂进入云南后,北段、中段与位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向东倾斜的高黎贡山逆冲推覆断裂相连接,南段称为龙陵-瑞丽断裂;③高黎贡山断裂、龙陵-瑞丽断裂为腾冲造山带与三江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属一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④昌宁-孟连结合带东西两侧的双江-竹塘断裂、沧源断裂北延至滇西北后,分别与位于碧罗雪山西坡的福贡断裂、捧当断裂相连接;⑤迪麻洛-昌宁-孟连结合带为二级构造单元,东西两侧的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崇山-临沧地块、丙中洛-保山陆块.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三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18.
豫西山地是秦岭山系在河南境内的余脉,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利用S-G滤波算法重构2000-2013年MODIS-NDVI时序影像,结合DEM、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豫西山地NDVI及其气候响应的多维变化。结果表明:(1)14年来豫西山地NDVI呈增长态势,增速为0.041/10a。NDVI值随山地海拔升高先增后降,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在各坡向的分布相差不大。(2)植被在<1100 m海拔区恢复概率最高,在>1700 m区域退化概率最高;在10°~20°坡度区域恢复概率最高,在0°~5°区域退化概率最高;坡向对植被变化的分异作用不明显。(3)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上的植被所受影响因素不同,高海拔区植被动态主要受降水控制;不同坡度上的植被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均大于与降水的;在不同坡向上差异不明显。(4)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脉北坡NDVI增速均大于南坡;北坡植被对降水变化较敏感,而南坡植被对气温变化较敏感。这些都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区生态环境响应的重要信号,反映了过渡带生态响应因子对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9.
Menz.  WP 周培 《气象科技》2000,28(2):9-16
自1994年4月以来,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大气垂直探测器一直在18个红外谱段测量大气辐射,提供了研究海洋与大气的能力,其能力大大超出上一代GOES。Menzel和Purdom预见到了GOES-8/9大气探测器多项可能的改进。本文论述了取得了一些成果,详细介绍了大气探测器的飞行性能,给出了经业务定期可得的试验产品,并描述了它们对临近预报和天气预报扔影响。  相似文献   
120.
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水源供给变化对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对淇河流域近16年间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水源供给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草地和林地,共占流域总面积的90%以上。近16年间淇河流域的耕地面积显著减少,草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增加,建设用地扩张明显。②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降低,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54.27 t/(hm2·a),2015年减少到32.09 t/(hm2·a);强度侵蚀、极强侵蚀和剧烈侵蚀由9.03%、12.19%和25.96%分别减少到7.17%、6.36%和4.21%,微度侵蚀、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由24.31%、16.96%和11.57%增加到41.89%、27.71%和12.68%;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优化了土地利用格局,促进植被恢复,对治理土壤侵蚀起到了显著效果。③ 水源供给量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5年达到峰值(1.79亿m3)。相邻两期水源供给量增减变化不一,2000-2005年水源供给量增加的面积大于减少的面积,其水源供给的量值也呈增加趋势,水源供给能力整体增强;而2005-2010年、2010-2015年的水源供给能力随之减弱,其中,2010-2015年水源供给减少的较小;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造成水源供给量降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和水源供给是山地生态脆弱性响应的重要指标,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增强山区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