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INTRODUCTIONTheimportantenvironmentalfactorsaffectinggrowthanddevelopmentofEriocheirsinensislar vaearesalinityandwatertemperature.DifferentgrowthanddevelopmentstagesofEriocheirsinensisrequiredifferenttemperatureandsalinity (IngleandAndrews,1 976) .Ca2 +conte…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生态系统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均玲  黄勃 《海洋科学》2012,36(10):118-122
  相似文献   
13.
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均玲  黄勃  梁志伟 《海洋学报》2013,35(2):187-192
2012年2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滩涂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中有六大类小型底栖动物,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涡虫、多毛类、寡毛类、海螨.在种类组成上,自由生活线虫为优势类群,在4个采样站位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数量的95.30%,97.02%,96.45%,90.53%.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为(1 082.23±563.76)个/(10 cm2),总生物量为(764.06±511.63)μg/(10 cm2).4个采样站位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6、0.17、0.20、0.45,平均均匀度指数 J 分别为0.13、0.09、0.10、0.23.最小显著极差法(LSR)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表明,4个采样点小型底栖动物差异明显.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之比(N/C)显示东寨港红树林受到了有机质污染.  相似文献   
14.
王林桂  赵博  黄勃 《海洋科学》2015,39(12):86-9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海神草(Cymodocea rotundata)营养器官的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神草的根、茎、叶均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根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内皮层中有凯氏带且六面加厚结构。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组织三部分组成,维管组织有1束中央维管束和数束外环维管束,维管束为有限外韧维管束,有气隙分布。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上下表皮均由单层细胞构成,排列规则无胞间隙,其外壁覆盖一层连续的角质层,无气孔但分布有类泡状细胞,表皮细胞中富含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本文还讨论了海神草营养器官与海洋沉水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耳鲍胚胎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显微技术对耳鲍(Haliotis asinineLinnaeus)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同时观察到孵化后的担轮幼虫。结果表明,耳鲍胚胎发育过程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和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基本相似,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期、第一极体放出期、第二极体放出期、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桑椹期、原肠期和未孵化的担轮幼虫期。在海水质量密度1.024,水温28℃的条件下,耳鲍完成胚胎发育历时约5 h 30 min,比皱纹盘鲍(海水质量密度1.022~1.023,水温22.5℃)、杂色鲍(海水质量密度1.022~1.023,水温24~26℃)分别快1.5~2.5 h和0.5 h。耳鲍成熟卵卵径为0.18~0.19 mm,担轮幼虫具有1束顶毛和2个纤毛环带。  相似文献   
16.
用大型底栖动物为指标来指示、监测和评价海洋有机质污染,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但是,由于大型底梄动物世代时间较长,对中低度及非急性致死污染的反应迟缓,不够灵敏迅速,因此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未见令人满意的结果。随着小型底栖生物学,尤其是生态学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人们应用底栖生物来指示和监测海洋污染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小型底牺生物的分布广,野外取样方便,世代周期短,保守的生殖策略,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更灵敏迅速,因此使其在污染监测研究中有着更大的潜力(Moore & Bett,1989)。作为小型底栖生物的最优势类群一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因其具有极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身体较坚硬不易破碎等优点,而成为污染监测的研究重点(Ferris et al.,1979; Heip et al.,1985)。有关污染环境中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国外已有许多报道,迄今为止,国内还研究甚少。 青岛湾东侧海滩主要接纳青岛市市南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混合废水,近年来大规模截污后,张志南等(1993)曾在此做过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发现线虫密度与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有着相似的分布特点,并根据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线虫的取食特性及桡足类的相对丰度,对比Wu Boling et al..(1988)和孙道元等(1978)的研究,得出该湾有机质污染程度正在减轻的结论。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对该海区有机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的综合的系统研究。 作者于1991年4月-1992年3月在青岛湾东侧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査,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有机质污染环境中小型底栖生物生态特点的研究,探讨污染指示种、主要类群的丰度、线虫与桡足类的比值(N/C)、线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种类组成等诸项生态学参数在有机质污染监测中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为海洋污染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于2000年1-3月,对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初步分析了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密度等生态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20.38g/m^2,栖息密度为80.53个/m^2,以期为合理开发与保护东寨港红树林区底栖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堵南山  赖伟 《海洋科学》1999,23(1):39-4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短尾类十足目甲类动物[1],其幼体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地区,主要生活在河口半咸水和海水中。亲蟹在河口区产卵,孵化后幼体营浮游生活,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且表现为群聚特征,易被径流带离河口区。幼体发育到后期已基本到陆架区,大眼幼体变态为一期仔蟹后营底栖生活。营底栖生活的仔蟹背离陆架区往河口区移动而完成幼体的生长发育[2]。中华绒螯蟹在自然海域资源补充过程中主要采取r-对策,一只亲蟹一般可产卵5~90000粒,由于营浮游生活的幼体易被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19.
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中日  黄勃 《海洋科学》2009,33(4):40-44
报道了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盲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约为躯干长的4倍,通过固肠肌与体壁相连.肠由两个长短不一的肠环组成,肠环下降支和上升支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消化道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但消化道的不同部位,柱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同.除盲肠外,黏膜均向腔面褶成皱襞.肠的各段中均有"V"字型纤毛沟的存在.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0.
麒麟菜在热带海域广泛分布,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琼海保护区内麒麟菜已无法形成藻场。其主要原因是人工掠夺性采集麒麟菜和毁灭性开采珊瑚。在调查期间,麒麟菜在调查站位中只出现两次,分布稀少。珊瑚种类出现频率为0。沿岸养殖面积大,大量污水排放保护区内。总氮含量偏高(0.58 mg/L)导致氮磷比例不协调(38.6︰1)、化学需氧量(COD)较高(0.79 mg/L),生物因素中细菌含量偏高(506 CFU/mL),珊瑚大量被破坏,导致麒麟菜的藻场退化。底栖生物多样性低,周年平均1.1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