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6 毫秒
41.
利用陕西省1962年1月—2009年12月61个气象站逐日温度资料,分析陕西省寒潮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结果发现:全省寒潮发生频次年际差异较大,年均1.65次/a,年代际变化呈微弱增多趋势。地域分布由北向南减少,主要多发区在陕北北部和关中东部,陕南西部最少。月季变化明显,3—4月出现频次最多,占52%。寒潮北部出现早,结束迟,中南部则相反。20世纪90年代以前3—4月寒潮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20~22a。春季寒潮与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呈反位相,90年代以后则不明显。寒潮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2-2006年13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盐度及营养盐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硅藻种类比例显著下降,由2002年秋季的77.09%下降至2006年秋季的71.43%;甲藻种类比例显著上升,由17.32%上升至22.45%。主要环境因子中,磷酸盐(DIP)、硅酸盐(DSi)、无机氮(DIN)浓度显著下降,盐度、N/P比值显著上升。DSi的降幅最大,从2002年秋季的83.14μmol/L下降至2006年秋季的42.83μmol/L;DIP从1.40μmol/L下降至0.89μmol/L;DIN从56.80μmol/L下降至49.18μmol/L。而N/P比值从39.86上升至81.27;盐度则从19.44上升至25.42。CCA及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N/P比值的升高,DIP、DSi浓度的降低,均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径流量、输沙量的减少以及径流季节分配的改变是造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3.
地表负载及GPS测站分布对参考框架转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PS数据处理通常采用Helmert七参数转换将瞬时站坐标转换到指定的框架下,但瞬时站坐标中尚未模型化的季节性地表负载会影响平移参数(地心运动)和尺度参数的估值,进而影响测站坐标;不均匀的测站分布会加剧这一影响.本文利用GRACE重力场系数仿真GPS地表负载的实验表明,基于网平移法采用实际的IGS站至少能够恢复90%的地心运动信号.地表负载及GPS实际测站的不均匀分布可以解释大约30%的GPS尺度的周年变化.相对于IGb08的所有框架站,目前采用91个全球均匀分布的核心站作为框架转换的基准是合理的.采用IGb08的所有框架站进行转换会导致U方向误差增加,特别是对框架站密集的欧洲区域(误差均值约为1 mm).因此框架转换时,应尽量选取均匀分布的测站,同时不估计尺度参数. 相似文献
44.
中国降水序列均一性研究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全国2415个站1951-2009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正态均一性检验(SNHT)方法对年序列进行均一性检测,得到存在不连续的断点的站点数为114个,占所有检测站点数的4.72%;对其中70个与对比站相关系数在0.7以上断点的逐年、逐月和逐日降水序列进行了订正:分析发现,订正对冬季降水序列的影响比对夏季序列要大。将订正前后资料按不同的条件分为山区、台站稀疏地区等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订正前后降水序列的变差系数各站差别不大,说明订正的结果是可信的;降水距平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台站订正前后值差异很小,台站稀疏地区亦是如此,山区站降水量订正前后值差异略大;对均一化前后降水序列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序列趋势增减并不大,多数增减值占原值的比例在10%以下,年及绝大多数月份降水序列订正前后趋势的增减符号是一致的,台站稀疏地区亦是如此,山区站趋势增减幅度略大,即山区迁站对降水量趋势影响较大,但总体上并没有影响到趋势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45.
以斜坡为单元,基于潜在灾害强度的区域性易损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湖南省湘乡市为研究区,在采用加权信息量方法进行易发性区划的基础上,逐个提取斜坡单元最高易发值点的高程、坡高、坡度、坡向、月平均降雨量为特征参数,分别代入BP神经网络、PSO-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及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训练与精度测试对比,构建基于PSO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的滑坡体积预测模型,建立以灾害体积为灾害强度指标,以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财产密度等为脆弱性指标的易损性综合评价模型。针对研究区开展基于潜在灾害强度的区域性易损性评价,完成高易损区(面积占比1.5%)、中易损区(面积占比28.5%)和低易损区(面积占比70%)的区划,实现了区域性易损性评价过程中致灾体灾害强度与承灾体脆弱性的有机结合,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6.
利用西安市1961—2010年夏季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西安市夏季降水日变化在降水量和降水频次上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特征,夏季降水日峰值出现在下午至傍晚,逐时降水量以15:00一20:O0时为高值区,以17:0(]时的累积降水量最大;逐时累积降水频次呈现出双峰型分布,以04:00—10:00时为降水频次峰值区,以17:0020:OO时为频次的次峰值区;降水强度以15:00—20:00时时段小时降水强度大,04:00—13:00时小时降水强度较小.降水持续时间超过6h的长持续性降水的最大降水量通常出现在清晨和午后,而持续时间在1~6h之间的短持续性降水易于在傍晚达到降水量峰值. 相似文献
47.
???????Helmert?????????ο?????????????????????????????????ο?????3??????????????????????????ITRF2005?????????Helmert?????????????????????????????????????????в????????????? 相似文献
48.
从短期气候预测的实际出发,针对月尺度的气温分县预测,使用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即经验正交函数)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利用地面观测站的气温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的大尺度气候变量(NCEP/NCAR)和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资料(DERF),对1982-2015年陕西省96个县区的1月和7月气温进行预测,建立统计降尺度模型,并采用交叉检验方法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表明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和逐步回归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陕西省1月和7月气温的预测中是合理可用的。全省96个县区1月份预测值与观测值距平符号一致率大于60%达到了50个县区,7月份大于60%达到了60个县区。预测值可以较好的预测出气温变化趋势,但预测值变化幅度明显小于观测值。 相似文献
49.
利用IGS提供的重新处理的周解,采用一阶形变法反演了2000~2009年的地心运动。结果表明,X、Y、Z方向的周年项振幅分别为3.72mm,3.06mm和8.95mm;Z方向的相位表明,2月份左右北半球的表面负载最大,8月份左右南半球的表面负载最大,南北半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质量交换。 相似文献
50.
种子漂移对舟山群岛临海植物滨柃遗传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舟山群岛3个岛屿4个滨柃种群的遗传结构,比较了分布区域不同的3个物种滨柃、全缘冬青与红楠遗传变异的差异。滨柃种群平均多态性百分比(LPP)为37.9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23,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32,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200,均低于全缘冬青与红楠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滨柃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202,远低于全缘冬青(0.316)及红楠(0.311)。个体间UPGMA聚类表明,岛屿隔离没有完全阻隔滨柃在不同岛屿间的交流,植物种子随海水漂移降低了其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而全缘冬青与红楠其种群间交流则受到岛屿的严重隔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