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9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580篇
测绘学   202篇
大气科学   449篇
地球物理   414篇
地质学   1356篇
海洋学   306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痒为皮肤病常见症状,其病因十分复杂。痒虽病在肤表,却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基于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痒的病因病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痒,而非独心也”的辨证思路,旨在探讨痒与脏腑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2.
金沙江巧家—蒙姑段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沙江水系演化与河谷发育问题长期以来是地质地貌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河流阶地及其相关沉积是河谷发育过程的产物,可以提供河谷发育的时代与形式等诸多信息。金沙江在巧家—蒙姑段河谷中,葫芦口附近发育和保存了8级基座阶地,结合光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方法,依据古气候资料,推断T6~T1的下切时间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MIS)的36/35、34/33、24/23、20/19、14/13和4/3阶段,即气候由冷至暖的转型期。青岗坝附近则发育了5级由堰塞湖相沉积组成的堆积型阶地,指示了中更新世以来该段河谷在下切过程中经历了频繁的滑坡堵江堰塞,发育形式以“下切—滑坡—堰塞—堆积—下切”过程为主。此外,河流的平均下切速率自0.82 Ma以来由此前的0.56 mm/a下降至0.19 mm/a,表明中更新世以来频繁发生的堵江堰塞事件严重抑制了该段河谷的下切作用。综合流域内河流阶地序列及相关沉积的研究,金沙江下游段现代河谷的形成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163.
英国是重视地理课程传统的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教材编写经验。本文以《Evolving Planet》为范本,在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得出该教材的四大编写特色:设置"以学为中心"的教材栏目,精选多类型优质的地理图像,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简析该教材的编写特色,以期为未来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4.
有关水母类、浮游贝类及被囊类的垂直分布,迄今国内的报道还不多,只有陈清潮等(1978)在南海西沙、中沙群岛周围海域进行过一些调査工作。但国外早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研究资料很多, Bigelow and Sear(1937), Leloup and Hentschel(1938),Totton(1954), Alvarino(1967),Pugh(1974)等对水母类都有较详细的报道;对浮游贝类和被囊类,Stubbing(1938), Tesch(1946), Thompson(1948), Swell(1953), Wormelle(1962)等也作了一些工作。 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态学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很多(Bense,1964; Leloup and Hentschel,1938; Moore,Owre, Jones and Dow,1953)。本文仅就我们现有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 本文系根据1978年5月27日-7月3日“金星”号在东经123°-129°,北纬26°30′一32°30′,水深大于80m的测站,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分层采集(层次为0-50m,50-100m,100-250m,250-500m,500-1000m,1000-2000m)所获得的78份浮游生物样品,分析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65.
我国自80年代初大规模开展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增养殖生产以来,每年需从自然海区捕捞大量对虾亲体用于人工育苗生产,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用人工养殖对虾亲虾越冬来解决亲虾来源。至1990年,仅北方三省一市利用越冬虾培育虾苗数量已达1.07×10~(10)尾,占养殖用虾苗总量的30%。预计今后几年内,这个比例还将增加。连  相似文献   
166.
浅地层剖面测量是海洋工程勘察、灾害地质调查和大陆架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资料解译的准确程度将对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造成直接影响.由于C-Boom型浅地层剖面仪的发射换能器与水听器是分开安置的,当调查区域的水深过浅时,将其近似为自激自收的单道地震系统会导致地层的畸变,水深越浅地层畸变率越大.根据浅地层剖面仪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C-Boom型浅地层剖面仪地层畸变率的计算公式及地层畸变校正公式,为用C-View软件更准确地解译此类浅地层剖面资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7.
东海营养盐的来源解析——基于PCA和CA的判别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5月航次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了东海调查海区(27o00’~31o30’N,121o00’~123o30’E)的营养盐来源,并根据海区营养盐特点将所调查海区进行分区。数据中可提取3个主成分,分别为"水文因子"、"光合作用因子"和"再生生产因子"。原始样本聚类方法能较全面地考虑海区水团运动情况,而以考察海区富营养化程度作为目标,按主成分聚类的结果更完善。根据聚类结果对调查样本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可将调查海域分为三类,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陆地径流的影响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8.
近年来,各国持续关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The Convention on Marin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beyond Areas of National Jurisdiction,以下简称BBNJ国际协定)谈判问题。文章从BBNJ国际协定谈判发展历程,分析海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区域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等重点问题,探讨了制定BBNJ国际协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指出我国应加强海洋事务法律及相关政策的研究,提高我国参与国家管辖外海域治理能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9.
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和多糖的抗肿瘤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 (PC)和多糖 (PSP)的抗肿瘤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免疫酶标技术、MTT法及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等免疫分析实验 ,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3个水平上进行藻蓝蛋白和多糖的抗肿瘤免疫活性检测。结果显示 ,藻蓝蛋白和多糖处理组小鼠瘤块直径及瘤体重量均小于对照组 ,T细胞及 B细胞活性明显增强 ,体液抗体量显著提高 ,螺旋藻藻蓝蛋白比多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0.
左涛  王荣  高尚武  王克 《海洋与湖沼》2006,37(4):330-336
2000—2002年6月在黄海西南侧、山东半岛南部鳀鱼产卵场专项调查中,由底至表垂直拖网获得浮游生物中网(网孔径160μm)浮游动物样品,作者就该产卵场内四种主要小型桡足类(体长<1mm)双刺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在连续三年的6月,测区内均以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数量最多。四种小型桡足类的数量空间分布虽有一定的种间、年间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四种小型桡足类的密集中心大多分布于山东半岛沿岸或近苏北浅滩沿岸水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双刺纺锤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拟长腹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小拟哲水蚤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大。双刺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与鳀鱼仔、稚鱼的数量分布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