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分布式UGIS应用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上对分布式 UGIS软件的开发模式作了对比 ,同时对 WWW技术进行了剖析 ,结合 Arc/Info软件系列最新技术资料 ,提出了 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 UGIS软件开发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潘佳文  高丽  魏鸣  蒋璐璐  蔡菁 《气象学报》2021,79(1):168-180
为了研究雹暴的偏振特征及其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使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所观测到的46例冰雹数据,对其中反复出现的3种偏振特征:冰雹在各高度层的偏振参数特征、差分反射率因子柱、三体散射偏振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3种偏振特征大、小冰雹事件的差异.结果表明:(1)大冰雹的水平反射率因子中位数要高于小冰雹,二者的水平反射率因子...  相似文献   
13.
高丽  潘佳文  蒋璐璐  翁之梅 《气象》2021,47(2):170-182
2019年3月21日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导致浙江省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前、850 hPa切变线附近和地面冷锋为超级单体提供了合适的环流背景;风暴传播区域对...  相似文献   
14.
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季节调制和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捷  任宏利  许小峰  高丽 《气象》2018,44(6):737-751
利用1981—2016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资料和EAR-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循环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调制作用,并基于模式对MJO的预报建立了针对延伸期降水的动力-统计降尺度模型。结果表明,MJO对我国季节内降水异常的影响明显受到季节循环的调制。当MJO对流在热带印度洋活跃时,我国降水偏多的区域随季节由南向北推进;当MJO对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地区时,在秋、冬季我国东部和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而到了春、夏季该关系反转。MJO对流和基本气流(特别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所引起热带外环流响应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季节性差异的重要原因。模式检验表明,BCC_AGCM2.2对目标候MJO的预报技巧可达18d以上,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预报MJO信息构建了随季节演变滚动的MJO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模型在较长时效(10~20d)下对MJO高影响区低频降水异常的预报技巧高于模式的直接预报,特别是在MJO活跃时期对降水预报技巧的提升更加明显,这为MJO信号释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集合预报在数值天气预报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有效地从集合成员中提取信息以提高降水的集合平均预报技巧是重要科学问题。采用2019—2022年夏季中国气象局全球集合预报业务模式(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Global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CMA-GEPS)的逐日累计降水量集合预报数据,发展了基于分段层次聚类的逐步订正方法(Stepwise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segmente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SHC)以改进该模式的强降水集合平均预报结果,并定量评估了SHC方法的性能,比较了其与集合平均(EM)和直接聚类法(HC)的订正效果差异。结果表明:SHC方法由于采取了分段聚类订正来有效引入更有价值的集合成员预报信息,进而修正集合平均预报结果,提升目前在短、中期天气集合预报中的强降水预报能力;该方法的逐日连续预报检验评分总体在降水预报订正方面有优势,相对于EM和HC方法预报技巧均有明显提升,证明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于2021年郑州7·20暴雨个例的应用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手段将煤层气储层按照日产水量的多少分为四种类型,即:日产水量在1 m3以下的为特低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1~5 m3的为低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5~20 m3的为中产水煤层气储层,日产水量在20 m3以上的为高产水煤层气储层。深入分析了煤层气储层高产水、低产水的成因,发现含水层富水性与构造条件以及压裂措施是煤层气储层高产水的主要控制因素,煤层气储层物性是煤层气储层低产水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排采模式等也间接影响着煤层气储层的产水量。进一步给出了产气量不理想情况下的高产水、特低产水煤层气储层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盐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密闭性,是储存天然气、石油、氢气等的理想场所。传统水溶造腔采用的油垫阻溶存在阻溶效果差、卤水油污重等问题,无法满足绿色矿山建设要求。气垫作为一种替代品备受关注,但因其起步较晚、控制难度大,加之我国复杂的盐层地质条件,阻碍着其推广应用。为此,首先分析了不同造腔阶段气垫控制特点,然后在对气-液界面处压力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阶段气垫厚度预测及注气量计算方法,结合某井建槽期实例给出了建议气垫厚度及其波动范围,探明了气垫厚度和注气量随造腔推进的变化规律,最后探讨了气垫阻溶应用相关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建槽期及收顶期以气垫厚度控制为主,建腔期及腔体修复阶段则以气-液界面位置控制为主。建议建槽期平均气垫厚度不低于0.3 m,建槽期初期气垫厚度波动迅速,应设置较大的气垫厚度并及时补注氮气,随后气垫厚度波动趋于稳定,补气时间间隔可逐渐拉长。随造腔时间增加,单次补气量越来越大,累计补气量整体呈线性增长。造腔过程中井口气压及气-液界面处气垫压力先增加后线性减小,应实时监测井口气压变化。气垫阻溶与油垫阻溶成本相近但环境效益显著,可重复利用排出氮气及井口注气设施以节约成本。现场应...  相似文献   
18.
三明市茶树气候条件分析及气候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三明市茶树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结果表明 ,降水、光照及平均温度、积温等条件基本能满足茶树生产的需要 ,制约茶树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 ,以此为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区划模型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Arcview软件制作分布图 ,并结合三明市茶树生产的实际情况 ,将茶树生产分为 3个生产区域 :乌龙茶为主绿茶为辅区、绿茶为主乌龙茶为辅区和绿茶与乌龙茶并重区 ,并提出茶树生产趋利避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异常雨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1962~2001年的逐日台站降水资料,考察中国夏季大尺度低频降水的时空特征。对于20d以上的低频尺度降水异常,在前8个主要EOF模态支撑的相空间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6种大尺度异常雨型:东北型、黄河型、秦岭淮河型、长江江南型、华南型和少雨型。分析表明,这些雨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优于使用2维概率密度函数的划分结果,从而说明相空间中的聚类分型是整体性和区域性兼顾的划分方式,同时也证实了多维相空间的不均匀性。统计结果显示,新雨型在季节内交替出现,能够反映出大尺度异常降水的低频演变特征,并且具有不同于季风雨带变化的特点。通过分析新雨型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并与以往分型相比较,进一步反映出新雨型划分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李建平  高丽 《大气科学》2006,30(5):834-948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该工作系列讨论扰动位能理论及其应用.此文是第一篇,提出了扰动位能的新概念,将其分解为大气扰动位能(简称扰动位能)和表面扰动位能两个部分,给出了扰动位能各阶矩项的数学表达形式,结合资料指出二阶以上的扰动位能高阶矩项相对于其一阶矩项和二阶矩项来说是小量,可忽略,并指出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全球平均恰好等于传统的有效位能,但两者在物理意义上明显不同.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扰动位能的时空结构以及与大气动能之间的联系.扰动位能一阶矩项在热带地区为正、高纬度地区为负; 二阶矩项在热带和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大值,在副热带及中纬度地区出现极小值,即在南北方向上呈现三峰二谷的特征; 在局地上,由于一阶矩项在数值上较二阶矩项绝对占优,因此,扰动位能的分布与其一阶矩项的情形相似.在垂直方向上,扰动位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下层,其数值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在50 hPa以上均可以忽略不计.扰动位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在高纬度地区在冬半球比夏半球大很多; 南、北半球平均的扰动位能一阶矩项季节变化的幅度约是相应二阶矩项的二十倍.随着季节变化扰动位能定常波的槽脊在北半球有显著的东西方向移动,而在南半球则只表现为振幅上的增减.分析表明,从区域或局地尺度上大气动能的季节变化与扰动位能一阶矩项的关系密切,二者呈显著反向变化关系,而与二阶矩项的关系不确定; 但在全球或半球尺度上,大气动能与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比率随季节基本保持不变,约是20%.此外,对大气总动能时空结构的分析也得到了与前人不同的新结果.关于利用此文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局地环流能量收支的分析、表面扰动位能的作用以及它们在大气环流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将在以后的文章中给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