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55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喜马拉雅山雪冰主要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喜马拉雅山不同地区的3个雪坑和2个浅雪芯及东绒布冰川80.36 m冰芯的主要阴阳离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季风期各主要离子浓度以高值为主,夏季风期离子浓度以低值为主;但Cl-、Na 和K 等也表现出偶然的高浓度事件.东绒布冰川雪坑和达索普浅雪芯的Na 、K 和Cl-的浓度均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卓奥友雪坑和Nun Kun浅雪芯的相应值,前者为后者的数倍,表明Na 、K 和Cl-的浓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显著.喜马拉雅山南坡卓奥友雪坑的NH4 浓度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各雪坑、浅雪芯的NH4 浓度,表明喜马拉雅山对NH4 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屏障作用,但喜马拉雅山对粉尘来源离子(如Ca2 和Mg2 等)的空间贡献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屏障.HYSPLIT_4模式模拟的空气轨迹图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冬春季的雪冰主要离子主要是来自南亚的塔尔沙漠以及西亚的干燥少雨的高原地区,或更遥远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而并非通常认为的中亚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相似文献   
62.
降雨年际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动力统计模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应用非线性动力统计方法来模拟降水年际气候变化。经过对中国42 个测点近百年降雨变化的模拟预测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关键词:非线性,动力统计,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63.
为了便于全省气象部门同志广泛、深入地进行知识经济和陕西气象事业发展问题研究,特将我们的研究思路简介如下。1知识经济本身是新生的、正在蓬勃发展的概念、理念、思潮。要研究知识经济与陕西气象事业发展问题,首先要弄清知识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64.
1概况温州某大厦位于车站大道西侧,总建筑面积48247m2。B区为主楼,28层,高度约100m,内筒外框结构,地下室2层,深度10m;C区为裙房,5层,高度23.9m,框架结构,地下室2层,深度10m;A区为附楼,12层,高度41m,框架剪力墙结构,...  相似文献   
65.
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带产铀层位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系统采样和分析,以探讨砂岩中粘土矿物特征及其重要意义。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测定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中粘土矿物以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为主。除蒙脱石外,其他3种粘土矿物总体表现为中部纳岭沟地段含量最低,西部大营地段含量最高,蒙脱石则为中部纳岭沟地段含量最高。蒙脱石与高岭石含量呈负相关性,蒙脱石主要由高岭石转化而来,大营地段绿泥石与蒙脱石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该地段绿泥石主要由蒙脱石转化而来。粘土矿物的蚀变造成了局部的碱性环境,为铀结晶沉淀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近33 a来北半球大气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 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 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趋势最大在东亚地区,达到0.057 9 DU/a;⑶ 自1993、1994年以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冬季臭氧总量都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大在北极地区,为1.157 7 DU/a;⑷ 前期(1979—1994年)四个季节的北半球中高纬基本上都为下降趋势,春季俄罗斯中北部地区下降趋势最大,为4.5 DU/a,而在后期(1994—2011年)冬季挪威、瑞典、芬兰及其周边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区域上升趋势最大,为1.8 DU/a;⑸ 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下降趋势最大的层次都是10 hPa,北美地区下降速率最快,为1.641×10-8/a,而这4个区上升趋势最大的层次是3 hPa,北极地区上升速率最快,为3.843×10-8/a。   相似文献   
67.
基于高要(西江)、石角(北江)和博罗(东江)水文站1954-2011 年的连续径流量和输沙率资料,采用Mann-Kendall 非参数秩次检验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珠江流域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54-2011 年珠江的入海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输沙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间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不同:1954-1983 年珠江水沙均处于增长阶段,该阶段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的贡献率分别是70%和30%;1984-1993 年珠江水沙通量呈先降后升(1989 年是转折点)波动阶段,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1994-2011 年珠江的水沙通量均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是20%和80%。(2)龙滩水库蓄水后的2007-2011 年与2006 年以前相比,珠江年均入海径流量减少了14%,而年均入海输沙率是减幅达到70%。这一时期水库蓄水和水土保持对输沙率减少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3)珠江的水沙通量变化具有明显年代际周期和年际周期变化特征,且不同子流域的周期有所不同。例如西江的径流量主要存在24 年和13 年的年代际周期以及4~7 年的年际周期,而输沙率主要存在16 年左右和10 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和4~7 年的年际周期;北江径流量主要存在12 年左右年代际周期和2 年左右以及8 年左右的年际周期和和输沙率年代际周期主要13-16 年,而年际周期是4~7 年和2~3 年;东江的径流和输沙率主要存在12 年左右年代际周期和2 年左右以及6 年左右的年际周期。这些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周期与珠江流域降雨量的变化周期有较好关联性。  相似文献   
68.
各拉丹冬峰果曲冰川雪中细菌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中细菌的种属差别显著,夏季雪中细菌具较高的多样性,以a Protobacteia和Actinobacteria类细菌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量的35%和31%,细菌与多种环境相关.冬春季雪中细菌多样性较低,以CFB类群占绝对优势.各拉丹冬雪中细菌的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反映了细菌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的响应.  相似文献   
69.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分队(CHINARE30, 2013-2014年)利用雪地车载深层探冰雷达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开展了测线总长度超过200 km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冰厚及冰下地形调查, 获得了哈丁山北部和萨哈罗夫岭与阵风悬崖之间详细的冰厚及冰下地形特征. 通过对雷达数据分析表明, 哈丁山北部区域平均冰厚为580 m, 最大冰厚超过1 000 m, 出现在该区域的东北方向, 而东南方向冰厚相对较小; 萨哈罗夫岭与阵风悬崖之间区域的平均冰厚为610 m, 最大冰厚超过1 100 m, 该区域槽谷发育十分成熟, 槽谷形态近似呈U型. 通过对雷达剖面影像的筛选和分析, 推测在格罗夫山地区可能存在2个液态冰下湖泊.  相似文献   
70.
龚家方4号斜坡涌浪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库区滑坡来说,不能只考虑滑坡体本身造成的灾害,还要考虑滑坡体引起的涌浪灾害,为了研究滑坡涌浪的传播、衰减规律,在Geo-wave软件的技术上,二次开发形成FAST软件。以三峡库区龚家方4号斜坡为研究对象,分别在175、156、145 m的库水位条件下,在长约23 km、宽约10.4 km的区域内进行涌浪数值模拟,获得涌浪传播模拟数据。经过模拟软件数据处理模块的计算分析,形成了分析涌浪传播规律的一系列图件。对不同水位下涌浪模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库水位的下降,滑坡产生的最大涌浪值和在对岸的爬高值都有增长的趋势,但其对航道存在威胁的时间逐渐变短。模拟区各位置的最大波高空间分布形态具有中间内凹、两翼沿岸坡延伸的特征。涌浪传播的急剧衰减区基本分布在涌浪源附近1 km的范围内,涌浪源处的波高越大,单位距离内的涌浪下降高度也越大。由于涌浪在岸边有叠加、壅高现象,建议航道内船只经过地质灾害点附近时应沿江中心快速通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